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2-04 08:30:25) 读后感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作者:卜正民主编 陆威仪著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一卷。如同古希腊和古罗马之于西方,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作者陆威仪将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置于全球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观察,就这一古典时代的五个主要特征予以深入探讨。全书分十个专题,各专题又以时间演进为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秦汉二朝的概貌与演变。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在线阅读地址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这套书买了有一段时间了,从各种地方看到对它的好评,却一直没有开始读。没有读的原因,是觉得这等书需要正襟危坐、冷雨青灯,而我现在的读书时间比较碎片化,不够正式。今年立flag时,为了让自己多读几本学术书,也将此书纳入计划,决定两月一本,一年之内读完。这个月读完了第一本,总体感觉,确实是好书,但是一本读后回味优于读时享受的书。文字充满了西式的学术味,比较佶屈聱牙,阅读感受不够好。但合上书本,还是有很多值得琢磨、回味和深思的地方。让我留下深刻映像的至少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独特的结构和视角。与中国史的常见写法不同,也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这本书没有采用秦、西汉、东汉的时间维度,而是把三者混在一起论述。论述结构则是按专题展开,十章内容分别论述秦汉帝国的版图、军事、政治、城市、农村、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等。这样的方式,会给阅读者带来一定的困惑,但也显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不再是以往的单一线索和单一向度。




其二是作者的聚焦点。作者在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最关注的五个点:“本书将就这个古典时代的5个主要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我用不那么学术的语言翻译一下,他重点关注的就是:多元文化之统一、皇权专制之肇始、语言文字之教化、军事制度之变革、豪强大族之兴起。细想想,这五个点确实是秦汉两朝的重要特征,所谓“百代犹行秦法政”,自秦汉而起的这些特征和转变,对两千年中国史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塑造是巨大的,甚至对今日中国和世界也仍有影响。




其三是对秦汉关系的解读。国人习惯把秦与汉作为两个相隔甚远的朝代看待,类似唐与宋、明与清。其实,秦朝从成立到灭亡不过只有短短的14年,秦始皇比汉高祖仅仅大了3岁。基于这个事实,作者对秦与汉的关系做了别具一格的解读:汉是秦的“继承者”和“敌人”。汉朝一方面延续了秦朝的很多制度和做法,如皇权制度、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法律、历法、税制等;另一方面又通过摸索、渐进甚至不情愿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譬如摈弃普遍义务兵役制、以国家的名义统一学术思想,等等。




除了上述三点,书中还有一些类比非常有意思。比如,作者把官僚体制、匪帮联盟和文人学派并列,原因是它们都是通过盟誓或任命提拔而形成相互效忠或认可的个人关系,并通过建立和维持个人之间的关系网获得相应的权力。又如,作者认为宗族关系中的妻子一定程度上充任了家庭仆人的角色,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只为证明自己、取得宗族的认可,这与战国时期的杰出刺客和忠心门客向主人效忠的自我否定行为是一致的。再有,作者对秦汉的法律文书和控制鬼魂的文书做了类比,认为二者具有共同的词汇和行为模式。这些都是十分有趣和生动的细节。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什么样的人适合看《哈佛中国史》?


比较出名的外国人的历史书有两套,一套是《剑桥中国史》,一套是《哈佛中国史》,一般公认的说法是,《剑桥中国史》是给研究生看的,《哈佛中国史》是给本科生看的,我想了想我这本科学历,然后默默地选择了读《哈佛中国史》,开始看之后发现这本书也并不简单。


现在我们常看的历史书都或多或少有受《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故事性挺强的,注重的是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读起来比较轻松。但是《哈佛中国史》这套书,内容偏社会学的方向,讲述的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及这种现状的原因,所以都说他是适合本科生看的书,毕竟还是要有一定起点才可以看的。


所以要看这套书,还是需要有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或者先看上一遍,然后有目的性的去看点儿相关的书,再回来重看这本书。


如何判定一本书是不是值得读?


我觉得不管作者的说法是对是错,只要他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就是值得一读的书。


《哈佛中国史》的好处就是在这,比如第一部秦汉史,他从当时的国际关系、宗族、宗教、法律、农村、城市等等几个角度来分析秦汉的各方各面都是怎么回事儿。


比如为什么社会不支持妇女再嫁支持守节、为什么宗族传承那么重要、为什么秦法要愚民、为什么打仗为什么又不打仗了......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或者事件,书里面给我们讲的是这种传承显示了人性的哪些特点,这种传承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放弃了一种传承那原因是什么。


作者引用了很多史料,只阐述事实和推测,没有易中天类的主观臆测,也没有特别强烈的个人情感。可以说是用对待科学的,严谨又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历史的。


看惯了充满故事性的历史小说,仿佛张仪苏秦都是活生生的人,静下心来看看《哈佛中国史》,这些古人古事身上放佛又带上铜锈,充满了历史感。


看历史,也得偶尔认真一下子嘛。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政治仪式却是广泛的内隐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我们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处在仪式的表演过程当中。政治礼仪聚集政治力量。


很罕见看到有历史学者用福柯的圆形监狱监控,使得权力和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考察战国,秦汉皇陵建筑风格,以此在象征性考察秦汉时期的权力结构,这种空间建筑的考察也是一种历史解读。


并且在语言权力层面重新考察了秦汉时期法律的调节作用,按照西方学者看法,法律体系产生了它们自己的技术词汇和语法,在秦汉时期,地方官也通常就是他们管辖区的最高法官,他们必须学习有关法令的不同语法应用。朝廷中枢也是如此,那些负责签发法令的官员也不得不成为法律语言的专家。所以,在早期中华帝国,法律和语言之间的联系不只是简单掌握技术语言,更是一个通过语言的调节来控制社会的过程。


通过考察汉朝地方豪强,土地通常由地主亲属或佃农们一起耕作。豪强大族的抱负不是简单的囤积土地和聚集财富,更在于利用这些土地和财富来构建广泛的网络,把忠心于自己的、能够听从支配的亲戚代理人和邻居们联系在一起。汉帝国一个典型的家庭是由一个有四至六人组成的核心家庭。由此把帝国的统治基础家庭单位剖析了出来。


以上三点是我看到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三点,通过语言,宗教,文化,礼仪等多个方面切入帝国的权力毛细血管。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