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 读后感(3)篇
(2019-03-02 02:27:36) 读后感 -
作者:卜正民 陆威仪 罗威廉 迪特·库恩
本《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全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非常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 读后感 第(1)篇
读过中国通史,或者24史的朋友,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史书中更多强调的是统治者的政治斗争,起义者或者不同政权之间的战争,政治家的权谋,治国理政政策、条文等。毫无疑问,中国的史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治国理政的角色而存在的。
而《哈佛中国史》这本书的视野和观点却很宏大,更像是在描绘中国社会的全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从春秋战国起笔,以辛亥革命终止,将这段中国历史称为中华帝国史。通过五胡乱华、隋朝建立、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及李自成起义等五个重大历史节点,将整个中华帝国史划分为六部分。六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表现在:各时期社会的发展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宗教、文化、教育、娱乐、社会结构、农业、气候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画面。
对于我们中国普通读者来讲,阅读本书可能存在很多知识结构上的障碍,或者存在一些认知上的隔阂。然而,阅读本书的意义在于: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就像是坐在自己的房间的人,只能看到自己房间内部的东西,而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使我们脱离这座房间,站在外面看这个房屋的整体,进而达到对我们社会的了解认知,同时更好的审视自己。
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 读后感 第(2)篇
以史为镜,可知荣辱 ‖ 教育革新以图强
昨晚我跟老父亲闲聊谈史,提到人与国的一共同之处,教育革新以自强。
自强图新,才是一人一国出路。革新的头条,重在教育革新。
1. 战国大秦,依法治国,商鞅变法发布数千份政策说明文件,国民教育以令行禁止,律令教育以耕战清明。秦国积累百年六代人延绵不绝,才得有嬴政时的国力底气,一统江湖,影响整个华夏。而在秦孝公的爷叔辈时,没有变法图强,秦弱人疲,常被吴起魏军打回到渭河老窝。
2. 十九世纪海权崛起,海上马车夫西班牙的舰队,敲响了同样闭关锁国的日本岛,枪炮声让日本管理层反思,组织考察团,走出去看世界。于是有了明治维新,教育变革,影响到思想文化、政体、科技、军事等全方位的革新,七十年变革积累满满,为其二战中侵霸亚洲奠了综合国力。
3.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也晋升为大国强国,不再任人宰割。其中教育的改善,走出去留学,请进来交流,像李政道倡导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计划”,也是依靠教育先行,教育改善所带的增益,渗透各行各业。
道理都是类似的,做人做事也如此,凌弱则易被戏,通过学习获知则能改变自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 读后感 第(3)篇
作者卜正民先生在《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中提到:“明朝时有一句俗语:中国人用两只眼睛观察世界,欧洲人只用一只眼,其他地方的人则都是瞎子。”n所谓两只眼睛,其实就是《易经》里的阴阳学,世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对立又互为作用的阴阳两个方面。可以说,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用史学家朱维铮教授的话来说,卜正民等外国学者拥有一种中国学者无法依靠自身开辟出的观察视角,而外国学者对中国的观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影响,而这些经验是中国学者所没有的。所以,他们这些外国学者刚好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第二只眼睛”。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通过“异域之眼”剥开中国历史的外衣,让我们看穿历史,同时也比照今天的中国,那种开放奋发的精神似乎并没有走远。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