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神记读后感1500字(3)篇
(2019-01-14 13:31:09) 读后感 -
作者:冯唐
《搜神记》是冯唐的野心之作,用冯唐自己的话说,他想做的是,“借助神力,面对AI”。《搜神记》里面的所有故事,描述的都是“我眼有神,我手有鬼”的人,这些用兽性、人性、神性来对抗这个日趋异化的信息时代的人。这一次,冯唐视野放至全宇宙,不再孤军奋战,而与众人觥筹交错。他和他认为的这些神交手斗法再幻化成小说,这个过程犹若太极,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搜神记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用肉身对抗AI
从AI(人工智能)说起,估计要说的太多,话题太大,不是我这个家庭主妇一两千字能说的明白。
当阿法狗击败了李在石,当2015年9月,国内出现首条机器人写作稿件,原来感觉遥远的恐慌变得真切。学新闻专业的我,发现毕业十几年,自己还没摸出门道,整个行业已经面临挑战。
上面这些新闻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湖面,水波摇曳,随风荡开,快速消失,生活如常。
2017年初,因《人类简史》而炙手可热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后续之作《未来简史》再次引爆话题。书中用大量资料和数据表明,未来二十年里,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一时间,焦虑和担忧蔓延。从李开复、杨澜这样的领袖,再到普通网民,大家都在讨论,人类未来将何去何从?
而冯唐,这个“跨界”高手,备受争议的作家,内心肿胀的男人,也试图用他独有的人类元气,通过《搜神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当然,作为多年的冯唐粉丝,从第一次看他的《万物生长》到《北京北京》《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再到现在的《搜神记》,他的所有已出版书,只要大陆有售,基本都已经看过。这其中,包括那本被下架的《飞鸟集》,在下架前就早早入手一睹为快。
作为非铁杆粉丝,不敢妄称,他的书有多好,但确实喜欢他的杂文集。因为,够贫,够自信,有一股子和他外形毫不匹配的张狂劲儿。他身处文坛体制之外,又是投资人,既不被体制约束,又不必为五斗米折腰,版税只是他一项外快收入。就这样,他还有大批的粉丝拥趸。这样看来,冯唐确实有张狂的资本。起码,不必为写而写。如果哪天,感觉江郎才尽,就此封笔,也是不无可能。可能就是这样的冯唐,才更让粉丝喜爱。
有人说冯唐写的很烂,我自然不敢妄断。毕竟,再烂的作品,我自己都写不出来。光是他从小的文学积累,就不是一般人能及的。我感觉,他的文字就像他评价老舍的作品那样,文字一般,但语言很好,有趣。其实,冯唐的文字是不是好,不必需要太多印证。如果几部作品,能有几句金句流传,也足以证明。
我喜欢他,因为他说他最喜欢《诗经》中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可能有些人认为冯唐的文字太多张狂,有下半身写作的嫌疑。而我却觉得,他其实是坦诚的,承认自己的欲望,承认自己对妇女的热爱,承认自己对一切美好的“肿胀”。我想,正是这样的坦诚,才会有毫无掩饰的热情文字。比如,那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说实话,看《搜神记》也没有想象中的惊喜。或许,冯唐的小说本来就是如此,并不是以情节取胜。冯唐自己说,自己写的最好的,一是诗,二是小说,三是杂文,但从销售量来看,事实却恰恰反了过来。说实话,我也是。看他的小说,我不想再看第二遍,除了他十七岁时候的《欢喜》。而他的杂文集,总喜欢放在桌边,闲来无事,翻两篇看看。
看《搜神记》,几乎没怎么占用正常时间,都是用睡前哄孩子的时间,或者一边往嘴里扒拉白水煮的挂面,一边翻着看完的。看完后,我觉得,如果是一位看书没有看序习惯的读者看完,可能会觉得这些故事都是垃圾。因此,我同意那位豆瓣网友的评论,他的“自序”比后面的小说好。再一次证明,读者还是喜欢看他的杂文胜过小说。的确,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冯唐的这些小说都算不上上乘。情节冲突不够,人物心理、状态描述过多,平淡,缺点平地惊雷的效果。这在现在这个仙侠、玄幻、架空、悬疑等各路编剧脑洞大开,狗血偶像剧满天飞的时代,读者所不适应的。或许,看故事,我们还是喜欢张嘉佳这样的。
但如果仔细地看完了冯唐的自序,就不难理解了。《搜神记》中,无论是《二十来岁的你》中赤裸裸的肉体欲望,还是《黄昏料理人》中一生只做炸天妇罗这一件事的晚乙女哲哉,还是《五十一个强光点》中坚称自己继承了乔布斯衣钵的小浩浩,都是那些用兽性、人性、神性来对抗这个日趋异化的信息时代。
至于,在这本书中,冯唐的观点,他已经在自序中说的很清楚。他说,如果是机器能做的事,也不必纠结,就让机器去做;如果是机器能做的事儿,但我们做起来仍然开心,就继续做吧;那就是很大比例的人要在机器抢走工作前,抓紧学习,学会消磨时光,学会有趣;对于有如神助的极少数人,可以充分享受生而为人的福利,多使用肉体,打开眼耳鼻舌身意,多谈恋爱,多创造文学、艺术,等。因为,这些都是机器所无福消受的。
如同冯唐做的那句偈语:生而为人,用好肉身。此具肉身,包括灵魂。
搜神记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2015年冯唐和腾讯视频一起做了几期《搜神记》,内容是冯唐每期找出一位这城市里精于技艺被称为“大神”的人,冯唐与他们做一场“眼耳鼻舌身意”的斗法,那些触动他并赢了他的人,冯唐会给他们写一篇小说,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记得2015年当时正值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在一片讨伐声中被下架。人们觉得郑振铎版本无法超越,这点理解。就像新版《红楼梦》上映时,老一辈观众(如我)觉得87版《红楼梦》才是经典,受众各有所好,无可厚非。但更多的是“权威人士”们认为冯唐的翻译太过粗俗,像“有了青草,大地显得挺骚”一句,就是对泰戈尔和对诗的亵渎。大地就不能“挺骚”?诗就不能“挺骚”?泰戈尔就不能“挺骚”?
—— 呵,垃圾……
这本《搜神记》是看过冯唐的第9本书,看完了的第7本。之前两本没看下去的一是小黄书《不二》,一是《女神一号》,都是冯唐比较得意的小说。但是对于我而言喜欢他的随笔要胜过他的小说。如果给他的小说、随笔和诗词排个序,我认为随笔最佳,然后是诗词。读他的随笔常能感觉到冯唐有东坡气质——能言常人所不能言。例如去年刷爆朋友圈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其实关注冯唐的人清楚,这只是他众多随笔中普通的一篇。而对比冯唐的诗词和小说,我认为诗词更好。见过多次冯唐的那本泛黄了的《唐诗三百首》握在他的手中。冯唐总结诗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销魂”,就是心被“砰”的撞击一下的感觉。比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所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一去不返了,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真他妈令我心痛。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是冯唐的诗应该算不得上乘之作,但从评论一个诗人的好坏在于他能否不经意间写出一些“销魂”撩人的句子这一点上,我认为冯唐做到了。比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至于小说,读冯唐的小说总能感到一股强烈地“装”的劲头,这一点很像姜文拍的电影。自恋、自嗨,文笔是隽永的、头脑是肿胀的,满脑子的胡思乱想、一嘴巴的假不正经。就像这一本《搜神记》,或许是因为由七个短篇组成的,感觉比之前的长篇要好。熟稔的小说写作技法,穿插着冯唐式的或诗意、或新奇、或色情的描述,又常常能在结尾做出意想不到的反转。而在作者“装”的厉害的地方还能让读者(如我)开开眼长点见识,其实这样就够了。
这波不亏。
搜神记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以为「搜神记」是部神人创作的新派封神榜,谁料竟是文学性表达的人性研究报告。人性这玩意儿,才是这世间最难驾驭的神兽,哪怕是医科出身跨界成功牛逼哄哄的冯唐,也只敢拿几个辛辣的故事来小心翼翼地给神兽打标画像,处处隐喻暗示,生怕暴露身份、泄露天机,招来神兽灭口、不得好生。但也多亏了他的研究精神,天生就是学医学搞解剖的,所以解剖起人性来也是那样的无情而坚决,割开皮层淘净脂肪探囊取物,胡搅蛮缠的神经元们被一一分隔开来,管它们是血肉模糊乃至不堪入目,全都像标本一样被放在文学的手术台上平铺展示,全是淌着血的人性啊,赤裸裸的辣眼睛、但挡不住扑扑跳的好奇心。我们先是看到了欲望,那是人性里最通红的部分,它通常由爱、美、肉体、还有野心所构成,第一眼看是极尽美好的,但深入观测,会发现它的副作用原来有蒙蔽、偏袒、贪婪、好胜、还有过度放纵,这些显然都是致命的,但红得魅惑的“盖头”还是让人总忍不住要飞蛾扑火似地去揭开、引爆、炸裂自己。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孤独,它那默默然不搭理人的样子,让裹着它的血水都难过得快要干涸了,可它的每一次抽搐又都是那样冷冽清醒、稳固有力,才发现孤独的品质是从无依无靠的倔强里修炼来的,一不小心就能成就伟大,正如深山老林或稀薄高空里素来只见猛禽,因为,那都是些命特别硬的家伙。最后我们看到了正义,这才是人性里最闪亮的部分,它周身洁净,无太多垢,如阳光般剔透耀眼、亦如宝石般璀璨夺目,它的成分内容诸如善良、慈悲、良心、道德、情怀,当然,还有原谅。正义是散发着英气的人性,剑眉星目,顶天立地,它饱含着对苟且的不屑、对邪恶的鄙视、对奸诈的不满、还有对悖离道德的痛恨。正义如斗士,挥刀向黑暗,却能所向披靡、屡战屡胜。可当这平日里缠绕糅合成一束束神经的人性被彻底分隔的时候,它们渐渐都奄奄一息、生命垂危,这份人性研究报告的最大成果,原来是总结出了“人性多元多层多维且不可分割”的结论来,善恶无绝对,明暗在人心,不同比例、不同人性的组合拼配,才是这人间百态、绚丽生态最扣人心弦的灵魂之源,谁也不能阻挡人性多元多层多维的宿命,但谁都能把人性修炼到足以排解孤独、平衡欲望、弘扬正义的黄金比例,世间每种草木皆美,但就人性而言,美是有代价的,而且代价还不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