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2019-07-23 17:02:35) 读后感

玫瑰的名字

作者:翁贝托·埃科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中世纪一座修道院里。方济各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前往该处,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皇的调解做准备。二人刚一到达,修道院就发生了命案。精于推理的威廉受修道院院长的委托着手调查。命案并没有停止,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非命。迷宫似的修道院蕴含着诸多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之际,命案也真相大白。修道院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玫瑰的名字在线阅读地址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虽然打着悬疑小说的旗号,但这本书本质上是一部对中世纪晚期宗教思想史的专题研究。通过几个主要人物(威廉、豪尔赫、贝尔纳·古伊)之口,埃科再现了14世纪初僧侣们的思想在新兴的唯名论(nominalism)冲击下的危机和转变,以及这种进程与种种异教和兄弟会的活动、教廷的腐败和对世俗权力的觊觎、商业城市和世俗君主的兴起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克吕尼修会在意大利山区的一座修道院,它号称拥有当时西方世界最全的藏书馆。从英格兰来的方济各会修士威廉(叙述者阿德索的导师)原本是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德维希之命调停即将发生于此的一场宗教辩论(辩论双方是坚持守贫教义的方济各会修士和从阿维尼翁来的教皇约翰的代理人),却意外卷入一场连环杀人案。案情扑朔迷离,威廉半是凭着自己非凡的推理能力,半是借助机缘巧合,不仅破解了案情,还揭开了案情背后另一桩更大的秘密,那就是被藏在藏书馆禁地深处“非洲之终端”房间的一部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手稿。这部手稿当初由豪尔赫发现(豪尔赫现在是修道院里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但豪尔赫的神学观点不允许这部手稿的内容公之于世,因为这一卷《诗学》谈论的是喜剧和笑的积极作用,而豪尔赫却认为真正的信仰只能是严肃的,不容许笑。在他看来,让俗众笃信上帝的主要途径是激起他们对苦难的恐惧,而一旦他们转而可以用“笑”来化解苦难,他们就不再能够虔诚地信仰了。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力量不仅在于宣扬“笑”的价值,更在于它以严肃的态度论证了“笑”的价值,这就使得豪尔赫所持的柏拉图式的对严肃与戏谑的截然区分失效了,这种区分本可以将“笑”限定在颠倒扭曲的世界里而不危及真实的、理念的信仰世界。


与豪尔赫相反,威廉算得上是当时的新派人物。他不仅赞同“笑”的价值,而且乐于尝试新近出现的技术,用这些技术去揭开自然的奥秘。威廉缺乏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学者所共有的那种界限感,他打心底相信人的无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存在于理性的推理之中,也存在于巧夺天工的技术发明和对自然的恰当使用之中。这种来自罗吉尔·培根和奥卡姆的威廉等人的新的倾向(它可以说是文艺复兴的先声)一方面给予了威廉在破案时的种种洞见,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他的盲目,使他执着于名相,错过了阿德索能够发现的许多细节。


从全书叙事的走向来看,虽然保守顽固的豪尔赫是凶杀案的幕后主使(他在《诗学》手稿上涂毒药,然后说读了它而死的人都是自取灭亡),威廉盲目的乱突乱撞却也是令事态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世纪晚期处于交战状态的两种观点,由此同时显示出了局限性。当然,威廉所代表的现代的原则将会胜利,只不过由之而来的世界里并不只有威廉满心期待的知识、自由与福祉,也有阿德索在书末所预见到的万物的失序、戏谑对严肃的压倒性胜利,以及宇宙的死寂。


如果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豪尔赫与威廉的对立,就会发现对立双方其实共享一个成问题的前提,那就是传统(严肃)与幸福(“笑”)的水火不容。豪尔赫死守前者,威廉一味追求后者,双方都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愈益极端和教条化。这个前提之所以为双方共同接受(尽管他们对这种接受并不总能自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世纪晚期商业社会的发展和教会管辖范围的纵向渗透助长了一种缺乏公共美德、各自为己的人的形象,于是要么用恐惧约束这样的人,要么放任这样的人自由发展。由此观之,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世纪的教条主义严格说来并不仅仅是阻碍人类发展的邪恶力量,而更像是与人类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共同体美德的瓦解)相伴随的症状,是心存传统的人对这种“堕落”倾向的不恰当的应激反应——然而,由于人的形象已经变化,他们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本书的另一大主题是印刷术产生之前的抄本文化。在那个任何伟大著作都有可能因为一座藏书馆的焚毁而永远地失落的时代,书有着今人难以想象的重大意义。人们拥有的任何知识都显得支离破碎,显得像是已失落的、更加伟大的智慧的扭曲不堪的残影。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要努力解读他们所据有的那一点点文字背后的意义,这个背后的意义世界是一切著作(无论它们用何种语言写成、作者信仰什么样的宗教)所共享的,正是它使得藏书馆令人敬畏。然而,能够流传的终究只是“玫瑰的名字”,那使名字得以可能的玫瑰本身却不可避免地失落了。


由于它想要表现的主题离今人的精神世界太过遥远,埃科所选择的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已经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恰当(在尽可能通俗的同时不抹杀时代的距离和意义的丰富性)的表现形式了。尽管如此,如果仅将本书当作悬疑小说来看待,它仍然不可能是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书中夹杂着大量破坏叙事连贯性和节奏的“私货”(一般以人物之间长篇离题的对话的形式出现),并且在“私货”和叙事本身之间未能达成有机的联系。总之,阅读这本书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识上的宽容;它的优点不同于一部好小说的优点。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不会有人想到,从一首歌到一本书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切来自于一种思念方式: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

2010年,我上高中,在一位同学的影响下,我开始听了张雨生的歌。

2008年2月27日,纪念张雨生的一部专辑《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发行,是最初也是最终的经典收录。

1997年11月12日晚,张雨生因并发吸入性肺炎急救无效,终年31岁。

1997年10月21日凌晨,因疲劳驾驶发生车祸,造成头部重伤。

1997年10月1日,张雨生最后一张专辑《口是心非》发行,其中一首歌歌名为《玫瑰的名字》。

时间本应该是一条笔直的射线,每一件事发生于一个节点上,是为人生,然而,当站在这条射线的某个点上来回忆从前时,这条线段从来都不是笔直的,而是弯弯曲曲的。回忆就应该是这样,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弯弯曲曲,所以,往事都是盘旋而来的涌现出,让人有所思,有所念。

我从来都不懂音乐,2010年我念高中的时候也不懂,这时我与一位同学有了交集,他叫YB。在他的影响下,我喜欢听张雨生的高音,也喜欢了一位叫小刚的歌手。他是喜欢唱歌个,有一个好嗓子,他在走路时也会唱歌,他说,《玫瑰的名字》这首歌特别高,他很喜欢,于是,我也很喜欢。

我俩在一起的时候,他哼唱过很多次《玫瑰的名字》,只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节物理课,他站在我右边的位置,为全班唱了《玫瑰的名字》的前半段,但并没有唱高潮部分。

玫瑰多情也多刺

竟与你似曾相识

有多少次我尝试写首诗

留下你那婀娜多姿的样子

有时候娇横伤人有时候娇柔依人

我只能用最奢侈的玻璃

为你筑起不惧风雨的天地

只要能够陪著你我都愿意

我就是你忠实的园丁

只要能够想著你我就欢喜

即使你宁可自由自在呼吸那一窗星星

时隔近十年,我的歌单里依旧有这首歌,因为这种契机,我读了翁贝托·埃科所著的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不知歌曲与小说有什么联系,也许张雨生创作这首歌的灵感便来源于小说,并将小说中的意象编入其中。

在某种层次上,我宁愿歌曲与小说是有联系的。

小说《玫瑰的名字》是在中世纪宗教环境下来虚构的推理小说,与现今的推理小说不同,其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情节上的穿插,而是在描写宗教的冲突。假如我是一名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对于内容的理解上能更加深刻,然而我不是,所以书中唯一能让我感到亲切的文字是: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

读这本书,并非顺着小说的推理情节而进行,而是像游荡在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中一样,翻翻这,翻翻那。时代的差别和文化的差别都成了读这本书的障碍,然而若是用最精辟的语言来概括这本书,我想很早之前,张雨生就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正如歌曲《玫瑰的名字》中的高潮部分:

名字背过又忘记

符号充满了神秘

原在梦里忽而又中世纪

我像圣堂下为你禁欲的僧侣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表面看似虔诚的人,实际上都被宗教这个枷锁所束缚着。对应于某一个人,枷锁则展现出不同的形态:金钱、肉欲、权利、博学甚至于笑。所以在宗教的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冲突,在那个时代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小说的情节开展于矛盾,矛盾则是因为不同,也就是“异”。有的人努力铲除异己势力,有的人批评相异的观点,有的人从“异”中寻求安慰。曾经是这样,如今依旧没有变化,只不过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中,“战争”变得更小众化,也更加匪夷所思。身处其外的人觉得他们很幸福,身处其内的人得承受住种种困难。世界上似乎对于正当防卫没有一个同一的标准,但真理是:只有我能杀死你的力量才能阻挡你能杀死我的力量。

小说结尾于整个修道院被大火毁灭,一个个在宗教禁锢下的人被一个个杀死,最后只剩下断壁残垣。最终还留下了什么呢?

小说中的结尾这样写到: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小说很乱,我写的文字也很乱,很多废话,就像两个人在黑暗中静默对视。张雨生在歌曲《玫瑰的名字》中放了很多没有文字的旋律,翁贝托·埃科在小说《玫瑰的名字》中写了很多与推理无关的情节,然而,对于一个作者或是一位歌手的喜欢,对于一部小说或是一首歌的喜欢,喜欢就是喜欢。喜欢这个词暗含着一个“都”字,应为“都喜欢”。

献给张雨生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近几年最惊艳的一本!没有之一!有五星我能打六七八九十颗星!爱到舍不得读完!爱到立马加进了Umberto Eco能找到的所有书!迷死人了!归类为侦探悬疑真是感觉小破庙里藏了个大师父,挖到宝贝了!n这明明是一场大博弈!仅凭一个人的智慧在不断的较量打磨中创造的辩论,哲思在双方之间连成一线,耳边闪着咝咝啦啦的电光爆裂声,目力所及都是蹭蹭直冒的大火花,一场场对话,无形的刀光剑影,受伤的知识纷纷掉落一地,如同藏书馆最后飘落的碎片,白花花亮闪闪,捡都来不及捡。嗷!看完长叹一声,牛逼啊…(看到末尾简直心都碎了)n不敢说自己看得有多懂,有多深,但即使是粗粗浏览下来,震撼还是久久不散。中世纪背景及相关知识的欠缺,文化土壤的不适在这一刻统统滚犊子。教权与皇权,宗教与世俗,保守与进步(异端哈哈哈),克制与放纵,宗教学符号学哲学历史学建筑学美学,关于真理,关于命运,关于抗争……………叹为观止,一个人就是一座藏书馆,有谁敢跟他比掉书袋。一直很喜欢西方小说的一点就是逻辑性和思辨能力,而他除了有常人比之不及的宽阔的世界外,在这一点上也登峰造极。即使拨开这些繁复的背景,晦涩的哲理,单作为侦探小说看,设置也是非常巧妙,错误的推理路线推导出正确的结果。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虔诚导致执念为恶魔)而正确导出结果后,有哪一方算作成功呢?(哈哈我想说没准是抓走食品总管和萨尔瓦多雷的那位最开心吧哈哈,快逃离这场既定的悲剧)n在看书上我真算是很挑剔的人了,简直键盘侠,碰到什么小说我看要看的,喷也是要喷的,看完总要bbbbb出不满意的12345一大串。然鹅碰上真正喜欢的,一发入魂,惊愕至久久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读书太少,这书绝壁能进我小说榜top3(另两本目前是罪与罚和城堡或者审判,可怜米兰昆德拉被越来越往后推了哈哈哈)。别拦我… 化身Umberto Eco小迷妹,总有一天慢慢的啃啃啃(跟瞎子老人一样吃吃吃亚里士多德,全吃掉…),有多少迷宫我都乐意心甘情愿往里面钻。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