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800字(3)篇
(2019-05-17 23:39:49) 读后感 -
作者:彼得·D.希夫 安德鲁·J.希夫
如何对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行专业而又生动的分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让从9岁到90岁的读者都能通过一本书洞悉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更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岛经济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通过插图、幽默的措辞以及讲故事的平实手法,将经济学从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下来,放回到厨房的餐桌上。它本就该属于那个地方。这个关于鱼、渔网、存钱、借钱的故事揭示了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映射出当今经济体制与政策暗藏的漏洞。希夫兄弟以机智幽默的手法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贸易、储蓄及风险三者的重要性,滞胀的根源,利率的影响,政府的刺激机制、消费信贷的破坏性本质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被讨论,却常常被误解。对于那些想走出误区,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常识的读者,这本书会带来惊喜。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安德鲁·D·希夫,安德鲁·J·希夫:《小岛经济学》
读希夫的这本经济学读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他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和对奥地利学派的肯定。这个挺有意思,这两派的争论,也恰巧正是经济学的死扣。
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就是政府可以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制造需求,推动经济。比如说经济不好,政府出钱让一帮人使劲挖坑,然后让另外一帮人来使劲填坑。一挖一填,这两帮人就赚了钱了。于是去消费,带动其他产业,经济开始繁荣。
问题是,政府出给这两帮人的钱从哪里来的呢?印的。
更多问题出来了,你印第一次这么干了,就不得不断印第二次第三次,这就好比吸毒,就停不下来了。而且剂量还很有可能不得不一次比一次大。这个不断通过印钞票加大经济刺激力度保持繁荣的方法有个专业名称:通货膨胀。
不断印钞票这么搞下去,就会造成一种政策:赤字经济。政府收入是负的,他根本没收到那么多税金来支付给挖坑填坑的人。全是印的,搞到最后,膨胀到一定程度,国家经济就崩溃了。
所以曾经有人问凯恩斯说:你这么搞下去,长久以后怎么办?凯恩斯的回答很俏皮,他说:长久而言,我们都会死去。
这个回答就比较令人玩味了。其实意思很简单,这个锅的事情你别管,让后人去背,我们活不了那么久。我们的重点,是管好眼前,活好眼前。这个态度,积极点讲,就是后人自有后人的办法,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说不定哪天货币不需要了。消极点讲,就是中国人的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谁与儿孙做马牛。操那么多心干嘛。管好你自己,活好你自己。万一崩溃那天到来,你已经早挂了,长久以后的事,跟你有关吗?你都挂了。
所以凯恩斯主义,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他会留下长久的祸患。凯恩斯的意思你别管那么多,活下去要紧,眼前活痛快舒爽了要紧。这么看,凯恩斯主义很有点经济享乐主义的意思。在长久的道德层面,会受一些批评。但是短期又很受欢迎,因为能解决活好的问题。比方吸毒,长久害命,眼前舒爽。凯恩斯说管他呢,长久以后你爽不爽都得没命。
奥地利学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这个学派有两个大佬,也是代表人物,恰好又是师徒,这就是米赛斯和哈耶克。他们是崇尚自由主义思想的。奥地利学派既然崇尚自由主义,自然而然就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因为凯恩斯主义说到底,是一种经济干预论,是要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主导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奥地利学派是反过来的,是要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主导经济,政府看得见的手他要求收起来,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你不准出手。一切经济的矛盾冲突摩擦,让市场自己去消化,自己去解决,自己形成秩序。这个理论在哈耶克的经济思想里是相当重量级的,它有个专门称呼:自发秩序理论。
但是奥地利学派有个软肋,就是经济不好的时候束手无策。你说反对通过膨胀,反对赤字政策,不准挖坑填坑,等市场自动形成新秩序,自己繁荣起来,万一你新秩序还没形成,还没繁荣起来国家已经崩溃了怎么办?
这就好比感冒了,凯恩斯主义是赶紧给人吃药挂水打点滴,干预疗法,一两天迅速治好你的感冒。后果是吃药挂水太多,抗生素破坏了免疫系统,人越来越脆弱,万一哪次感冒重了一点,早早死了怎么办?
奥地利派呢?你感冒了是吧,没事,多喝水,少运动,别吃辛辣油腻食品,扛过三天五天,最多一周,自己恢复。不干预疗法,好不好,当然好,免疫系统越来越强大,长命百岁没问题。但是有个风险,万一哪次感染的是急恶性病毒感冒呢?没等到自己恢复,挂了。
这就是奥地利派的困局,因为这个问题没解决好,奥地利派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饱受凯恩斯主义的欺压。抬不起头,经济学几乎被凯恩斯一统天下,哈耶克被迫转行,不搞经济学搞政治哲学去。这就有了后来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学派。
后来通过哈耶克的努力,还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办法其实还是借用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思路,这就是有限干预。允许有限的通货膨胀,有限的赤字政策。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一边是允许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帮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它更加有力。另外一边是提防政府,小心翼翼,一旦经济有所缓和,马上请你收手,让市场自己恢复,自己形成自发秩序。奥地利学派的意见,是痛苦就痛苦,但是自己恢复它是自由的,健康的,它不至于就完全沦落了,由着你政府想怎么玩怎么玩,想印多少钞票印多少钞票。结果其实还是让老百姓背锅买单,最大的痛苦的是老百姓。
这个经济上的有限政府的具体操作措施,是从个体的自由权利去入手的。就是说,你政府不仅不能侵犯公民的自由政治权力,干预经济的自由权利也不行。只允许你有限作为,不允许你取代看不见的手,不用时要把你看得见的手绑起来,免得总是忍不住干预市场。
还是用前面的感冒例子,修正后的奥地利学派现在的态度是怎样呢?感冒了是吧,先查一下是普通感冒还是急恶病毒性的。普通的给我老实挺着,多喝水别抽烟少运动,五六天就好了。恶性的吃一点点药,多喝水别抽烟少运动,五六天就好了。很危险的挂点水,退烧了赶紧回家,开点药,多喝水别抽烟少运动,还是五六天就差不多了。总之一句话,感冒了,不求速治求平稳,别给大堆小堆吃药,大瓶小瓶挂水。忍着点,虽然好得慢,健康,长命百岁。不主张吃药是为以后少吃药,不主张打针是为了以后少打针。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的死扣,说到底,就是支持干预和反对干预。到了现在,死扣已经没有当初那么严重了。多少松了一些,融合才能发展嘛。这一段经济学公案,恰好也就是一个哲学辩证过程:正反合。有限干预,无限发展。
2019-5-19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第(2)篇
由浅入深的趣味经济学
《小岛经济学》讲述的是一个小岛上生存的3个渔民,每人每天徒手只能抓获一只鱼维持生命,每天都是睡觉、捕鱼、吃鱼、睡觉,没有时间休息,没有存款、借贷、投资,有一天其中一位渔民想摆脱这种生活方式,于是觉得忍饥挨饿一天创作捕鱼工具,结果可想而知,用一天的挨饿换来一天可以捕2条鱼的结果。于是小岛的其他居民通过借他的鱼来生产捕鱼工具,这样就产生了信用贷、消费贷、应急贷。因为每天的消费量一定,有了存款后,就有更多的精力来扩大生产,提高生产力,进而发展了其他产业。但是消费只是用来衡量生产的尺度,储蓄创造了资本,而资本使生产扩大成为可能。
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小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又促进了更加多样化的经济,多元化的经济又催生了更多的职业和就业。物质基础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上层建筑,故而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服务业应运而生。而技术创新、分工又能增加产量,高产量又可以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扩大顾客群让普罗大众都能得以消费进而又能提高生活水平。
因每家每户的储蓄越来越多,产生了银行,银行利用存款放贷,一部分作为储户的利息和其他成本,剩余作为利润。在贷款方面,银行对还款能力强的借款人收取低利息,对风险高的借款人收较高利息作为高风险的补偿。因存款年限越长,造成银行储蓄短缺的风险越低,故长期存款的利息越高。如果储蓄过多,银行会主动降息,因为此时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强。一旦储蓄回落,就会提高利率,鼓励储蓄;储蓄不足时,就会提高借款利率抵抗风险。即高利率会抑制借贷,延缓经济增长,同时高利率也能刺激储蓄。较低的存款利率会促进消费。这种周期性的利率机制有利于市场稳定。
但是物物交换效率较低,鉴于小岛的所有人都吃鱼,故鱼被指定为货币。随着岛上经济的发展,周边各岛为了跟这个发达的小岛做岛际贸易,用这个发达小岛的货币作为唯一通用货币。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逆差: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顺差会导致在国际上形成对其货币的需求。如果你想要该国的产品,就需要该国的货币,所以强势的贸易地位会使一国货币坚挺。廉价货币也会提供进口成本,因为出口是对进口的补偿。
在存款充裕的情况下,又衍生了投资。银行想寻求稳定、低风险的投资就看上了房产,与其借给前途未卜的商业贷款,不如贷给有抵押物的房产,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银行又要求借款人付首付。当然不上每个人都能付的起首付,这样就产生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评估公司,(还有过桥公司)。继而催生了房贷、学贷。
书的最后也介绍了房地产的泡沫破碎和股市崩盘以及经济援助计划,比如量化宽松:实际就是印钞票的委婉说法。
政府干预有时是好事,如提供就业机会,稳定社会;有时又是坏事,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会以为价格下降会导致经济下跌,并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
这本书由浅入深地从对当下很多经济现象做了深刻的剖析,并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使我能将所学的经济基础知识串联起来,是我最大的收获。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第(3)篇
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书籍,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也没有复杂的理论知识。
作者把很多基础的经济学原理,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很直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我是觉得每个人或多或少需要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因为经济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除了我们日常消费,每一次国家经济的政策,都会很快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譬如国家通过放水+棚改+限购限售,直接让各个地区房价暴涨。
有些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发现挣的钱远远赶不上房价的增长;有些人通过买房,很轻松的实现财务自由。在大的趋势面前,个人的努力是那么微不足道。
孙耀庭在自传《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中讲,他决定当太监时,因为没钱,只能让他父亲帮他净身,因为医疗条件太差,他晕了过去。等他醒来的时候,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进入皇宫当太监了,从此生活基本可以无忧了,无奈父亲告诉他一个如五雷轰顶的消息:大清国亡了!这不瞎扯蛋么?
经济学或许并不能让我们对趋势有准确的判断,但明白大的趋势至少不会让你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今年中美贸易战,又到了赌国运的时候,赢了最好,输了肯定比日本泡沫破灭更惨。中国金融证券领域的顶尖专家高善文前几天说,“我老了,也财务自由了,静观其变。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可怜,如果国家这次走错了路,这辈子就可以洗洗睡了。”
洗澡睡觉去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