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2019-07-03 21:11:17) 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

作者:阿尔贝·加缪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西西弗神话在线阅读地址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人从一出生,便被灌输各种“法则”:遵纪守法、惩恶扬善、胸怀大志......“法则”引导我们行动,告知我们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从更高的角度,法则,指引着人类的行进方向。n大部分人,对被灌输的法则默认了一辈子,这正是加缪提及的“无意识”。因为无意识,他们便不会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荒诞。n奴隶世世代代都被囚禁于庄园,并不荒诞。只有当他发现,除了囚禁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或选择时,才感受到荒诞,也感受到有意识带来的痛苦。n有些人,在忍受法则约束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这类人逐渐有了意识,他们对法则提出质疑和反抗。n对于法则的反抗只有两种形式:用另一种(他可以接受)的法则取代现行法则;无视任何法则。n“反抗者先把上帝否定,旨在之后取而代之。”nn“既然世人得救不靠上帝来实现,那就应当到世上去完成。既然世界没有方向,世人一旦接受这个世界,就应当给世界一个方向,以便达到高级的人类社会。”nn上述的“救”,对应着“苦难”;上述的“没有方向”,对应着“黑暗”。n在黑暗中,法则,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光源,同时也成为约束我们路径的光源。解除光源,我虽可以向任何方向行进,但在一片黑暗之中,这样的自由行进,有何意义?nn“假如命运没受到崇高价值的指引,假如偶然成为主宰,那便是在黑暗中行进,即是令盲人恐惧的自由。”nn黑暗中的自由,根本不值得推崇和追寻!nn“尼采的发现之要义在于说,如果永恒法则并非自由,那缺失法则就更非自由。法则的绝对统治不是自由,但绝对不受约束也不是自由。”nn法则,是必需的。n“为了禁止一个行为,确实必须有一种价值和一个目的。不过与此同时,任何授权都得不到;为了选择另一个行为,也必须具备价值和目的。”nn法则的关键点,落脚到“价值”和“目的”。n但,这又引发出另一层荒诞——人生毫无价值与目的可言。追根究底,无法找到完美的,毫无漏洞的“法则”。n一群极度有意识的人,钻进了死胡同,被自己探寻到的自由困得动弹不得。要么死,要么疯(行动完全违背自己的理性)。n“怎么无法无天地自由生活呢?世人必须解开这个谜,否则就会丧命。”nn荒诞!nn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是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这,似乎被大家一致认同。因为,人终将一死。死亡的事实,足以代表生命的黑暗。n可是,我害怕永生,正因为死,生,才变得光明。n黑暗,意味着有了光源,我才知道该如何行动。光明,意味着无需任何辅助,我便知道该如何行动。n动物的生活中,不存在(本文所指的)法则,而它们,似乎总能正确的行动,且不会进行无谓的行动。它们,为何能够清清楚楚的看见道路?nn或许,我们本就置身于一片光明之中。n如果我置于光明,为何看不见道路?为何离开光源(法则),我便无法行动?nn以前,我总是会有这样的愤慨:为什么我到哪条道,那条道就堵?这也是荒诞的体现形式之一吗?nn经我观察后发现,当我行进顺畅时,很少留意一旁的拥堵。我们本能的忽视光明(顺利),关注黑暗(不顺)。因此,我也只能看见荒诞。n饿了进食,困了睡觉,这样的行动是怎样产生的?是法则的指引,还是我与生俱来的知道?nn置身于光明,我们却视而不见,必须由人造的微弱光源指引和束缚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同时,主动紧闭双眼的我们,对光明的造物主,要么畏惧、要么憎恨。n这才是人类最匪夷所思的荒诞!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我的水平不足以让我理解加缪的整套虚无主义理论,也只能挑挑其中的一些思想一些词来窥探窥探虚无主义散发出来的光芒,亦或死亡。回答是否值得活着,是加缪认为的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即是生命的意义。人们觉醒到世界的虚无和荒诞,其实就是觉察到了自身与世界的分离,就是有一天你发现世界不再是你所赋予的意义的那个样子了,你不断对世界发出呼唤,世界只是沉默对你的时候,那就产生了荒诞感。人类有两条路来面对这荒诞感,一条是死亡,另外一条是像演员活在戏剧中一样活着。但是,我想能够产生荒诞感的人本来就少,能够做出选择人也就更少了。

在后面,还提到了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可以说我完全没看懂,字儿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我就是不知道它在说啥。尼采说,上帝已死,这就是在反抗上帝,企图建立新的上帝。这读起来有点像我一直所认为的先解构世界再重构世界的想法看起来有点相似,但是这些哲学家们到底在表达什么,我肯定是没有读懂,只看到了满屏的“反抗”。

对了,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个人物,因为接受惩罚不得不每天从山下推一块石头到山上,到了山上石头又会滚到山下,他必须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个动作,直到永远。

如果能够花多点心思研究研究,想必也是挺好玩的一些思想。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

一、

罪行可怖。延伸,直至时间尽头的斗争以及罪恶本身使得已经精疲力竭的灵魂备受煎熬。即使怀揣激情与真相也不免厌烦,以最终弃世的形式显露,皆同归而殊途。

“多么美好哇,在沙滩上,喝得酩酊大醉,全都沉睡过去。”虚无主义的意气消沉占了上风。睡觉,在沙滩上,或在亚丁湾。人们顺应世界的秩序,不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即使这种秩序是堕落的。

末了,在深渊面前,在充满恐惧与辛酸的悲恸时刻,大声疾呼:“不,不,现在我反抗死亡啦!”

二、

当一个人宣告世界与未来是无意义的,他于是获得了深刻的精神自由。但是,他必须承受他自己的命运,并且他不能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哪怕是上帝。

人回归其自身,把一切与自己有所关联的事与物都看视为属己命运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此刻,上帝的存在是多余的。

西西弗沉默的喜悦全在于此。像渴望光明并知道黑夜永无尽头的盲人永远在前进。岩石照旧滚动。

西西弗的命运是属于他的。岩石是他的东西。西西弗以否认诸神和推举岩石这一至高无上的忠诚来诲人警世。这个世界既非不毛之地,抑非渺不足道。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