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刻尔克(诺兰导演电影同名小说) 读后感(3)篇
(2019-05-10 04:26:36) 读后感 -
作者:沃尔特·劳德
《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导演诺兰集大成之作,2017年全球最瞩目电影《敦刻尔克》同名小说,电影9月1日上映,好评如潮。历史叙事名家沃尔特·劳德畅销三十年不衰经典杰作。40万人生死瞬间,扣人心弦,还原二战史上异常壮烈的一场撤退战!二战初期,四十万英法盟军在德军快速攻势下崩溃,被围困于法国东北部港口小城敦刻尔克,在德军轰炸机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下,九天之内,三十多万英法盟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本书作者沃尔特·劳德为还原敦刻尔克大撤退全貌,走遍世界各地,亲身访谈战争双方上百名军官、士兵、百姓,搜罗各种战争记录、图书馆文献、旧报纸、日记等,提出了当代研究敦刻尔克的新视野,于美国出版后三十年畅销不衰,成为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敦刻尔克(诺兰导演电影同名小说) 读后感 第(1)篇
历史学家沃尔特·劳德的《敦刻尔克》写于三十年前,今年大热跟同名电影不无关系。二战中我们最熟悉的历史事件不外乎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大撤退、空袭珍珠港等等。
实际上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盟军惨败后不得已的行动。丘吉尔本人就强调这场战役是一次“巨大的军事灾难”,并且警告“战争不是靠撤退取胜”。
眼前不足十公里处就是德军的精锐坦克部队,身后就是英吉利海峡。将近40万的盟军聚集法国敦刻尔克港口,接下来的命运不言而喻。就连老谋深算的丘吉尔也认为能撤离到英国的盟军不会超过四万,而最后撤离的人数是三十三万八千人,创造这一奇迹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英吉利海峡常年波涛汹涌,就撤退的那几天海面风平浪静;地利,希特勒为了保存实力,在坦克部队即将一举歼灭盟军之际暂停了行动 ,为盟军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就是德军飞机一准备轰炸,海峡的上空就出现低矮云层,根本看不清,只好乱投炸弹;人和,英国的寻常百姓积极行动起来,各种民用船只,只要是船,都划向对岸营救士兵。
敦刻尔克虽然在战役上失败了,但它的战略意义不可估量。它保存了盟军的军事实力,同时英国普通民众在营救行动中表现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让英国人空前的团结。书中没有歌颂哪位大人物的英明决断,敦刻尔克完全是由英国军人、水手、飞行员和平民百姓携手缔造出来的。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在残酷的战争里非但没有泯灭,反而熠熠生辉。榴弹来袭,用身体保护陌生人的英国大兵;连续划船十七个钟头的平民志愿者罗伯·希尔顿;在扫雷舰上连续不断出勤,两周以来只有五个晚上睡在床上的比尔上尉等等,这些普通人都是敦刻尔克的英雄。
看罢此书我对国内的历史学家们充满期待,什么时候也能写写以普通民众为主角的历史故事,别将历史都写成王侯将相的历史,仿佛中国的历史就是那么几个人缔造的一般。
敦刻尔克(诺兰导演电影同名小说) 读后感 第(2)篇
二战时期的历史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当看完了《中国远征军》后,知道了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中国远征军在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了撤退,如此才得以保存了军队主力,才有可能经历重组、训练,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的道理,在二战的欧洲战场,在英法联军即将被德国军队全部歼灭的关键时刻,毅然决定撤退到海峡的对岸— 英国。在同名电影《敦刻尔克》上映的时候,很多人曾经在网络上调侃:那不就是一个仓皇逃窜的历史嘛,值得大肆宣扬吗?!其实他们不懂,但凡战争肯定有赢、有输,但是不能因为输掉了战争,连人也不用做了,应该最低限度的减少损失,卧薪尝胆(这方面英国人肯定是借鉴了中国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寻找机会卷土重来,最终保存住了英国唯一的一支正规训练的队伍,为最后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书中详细描述了撤退过程中,英法军人无比的求生欲望,以及一幅幅惨烈的战争画面,看后让我们不得不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可怕的年代……
敦刻尔克(诺兰导演电影同名小说) 读后感 第(3)篇
战争是罪恶的,在战争中,人性的恶与阴暗面彰显的淋漓尽致。同样,在战争中,人性的善与温暖也发挥的铿锵有力。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军事上讲,它可能是一个失败,因为它是一个撤退。但这个撤退又是军事是的胜利,枪炮可以再造,战机可以再造,坦克也可以再造,但是如果没有了人,再厉害的武器又有何用。这个撤退更是人性的胜利,国家拯救人民,平民拯救大兵,强者善待弱者,长官领导军队...即使素不相识,也会尽力拉他一把。“老一辈犯的错,不该让年轻人去牺牲”,“回来就好”...这就是人性的伟大。
一个国家的伟大与否,一个民族的未来,要看他有什么样的领导者,也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人性选择。
国要爱民,民要爱国,这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