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读后感(3)篇

(2019-04-16 11:50:54) 读后感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作者:加藤谛三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对亲密的人恶语相向,其实,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这些无形的伤害。为什么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加藤谛三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告诉我们: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在线阅读地址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看的很快,大概一方面不习惯作者的过多重复描述,另一方面其实本书举了很多社会实例让我不敢深思。情感暴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一个人的影响更是破坏性的。阅读之时逐渐意识到或许自己有时也是加害者以及受害者,不可深思。也发现,这种现象哪怕在所谓的高素质人群中也不可避免,比如我们的某些教授便经常说出类似言论丝毫不觉不妥,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不曾发现也很难察觉的。当然,道德绑架或许是我能想到的最明显的情感暴力了。

只望众生皆善、皆敢反抗。

总结一下书中的观点。

本书所说的情感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有些父母确实是不爱孩子,但有一些最坏更恶劣的父母,他们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爱着他们。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类似这样的情感暴力,并不只局限于亲子关系,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乃至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

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来源于强烈的依赖心理。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竭尽全力,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行动去束缚对方。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我,实际上却在慢慢折磨着对方,最终同归于尽。被束缚、被掌控的那一方,如果想逃离这种掌控,反而会产生强烈的自责,于是渐渐地对逃离掌控、获得自由这件事怀有负罪感。

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欺凌。实施情感暴力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正在施加暴力。但是,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会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没有办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他人,在心理疗法中被称作代用感情。比如用来操纵男人的女人的眼泪。她们用这种不愉快的感情让对方觉得愧疚从而达到自己的企图。

在两种情况下,人会夸大悲伤,一种是间接地表现敌意的时候,另一种是要从别人那里夺取什么的时候,其目的无外是博取同情和注意。

有一些母亲会特意强调自己身为母亲的付出,以此来束缚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供养型的女性,会用强调自己的爱和付出的方式束缚对方。

 吵架是吵架,开心是开心,这是健全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亲子关系的表现。虚假的亲子关系,不满的时候会表现得满意,但会在孩子最脆弱的时候让其承担责任。

情感威胁是一种让对方产生负罪感的方式。受害者会觉得“我对别人的不幸负有责任”。于是,施加情感威胁的一方会利用他人的负罪感让自己获利。

有些人表现出非利己主义其实是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是利己主义者。“我随便啦,大家觉得呢?”这样说的人,这个时候绝对不是“随便”的。这样说的人,只是因为害怕别人认为他任性而已。 

治愈自己心中创伤最容易的办法就是这样去控制他人、伤害他人,尤其是找没有防备的人去控制、去伤害。

父母有时候也并不是真的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变得强大,毕竟孩子变强大了自己就没办法虐待他了。理解情感暴力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虐待者其实是非常需要被虐待者的

真爱和神经症患者的爱的区别就在于:施爱者是不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心而付出行动。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表面上和谁都能愉快相处,但实际上心情总是抑郁的。这正是因为他们总是在勉强自己,所以和常人相比更容易积攒压力。

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但是却一脸没事人的样子。母亲无法原谅这样的行为,所以非常严厉地斥责了孩子。尽管这样,母亲的心中仍然难以平静,于是打了孩子一巴掌。这样这位母亲才觉得自己是位合格的母亲。但其实只是想要消解自己心中的不安、恐惧、孤独和支配欲罢了。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说谎而打孩子,其实并不是在告诉孩子不可以撒谎,而是借着“不许撒谎”这件事在欺负孩子,以此来缓解自己心中的焦虑。因为原因是出自自己的内心,所以无论如何训斥孩子心情都不会变好。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首先要转换思考方式。第一件事,就是要认为自己可以去享受充满乐趣的人生。快乐并非是有罪的。只要自己快乐就好。

会进行情感威胁的人,一旦处于强势就会开始欺负别人,甚至会做出超出常人理解的冷酷的事情。

对弱小的狗说“和睦相处”,基本上就像和它说“你快点死吧”是一样的。“和睦相处”这种话,应该是对更强有力的小狗说的话,而不是对所有小狗都说一样的话。真正的善意,对不同的人应该也有不同的标准。

无论有没有敌意都不将之表现出来的人,会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生理或精神上的病症。会直接释放敌意的人可能会失去人与人的信任,但是比起抑制自己敌意的人来说,对身体要好一点,不会导致疾病。从广义上来说,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比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不容易得病。

能够毫不在意地做一些社会不认同的事情的人,不容易出现神经上的病症。恶人有不容易生病的倾向。最容易生病的人是,没有抵御心理不安的能力,却又扮演好人的人。

由于情感暴力是基于道德而对对方做出的指责,被指责的人往往没办法对被指责的内容做出抗议。

当你把别人看得越来越重要,当你把别人的认可、看法当作头等大事,你就把自己缩小到一个角落里去,越来越无法说出自己的主张,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失去了爱的能力。没有什么比情感暴力更影响灵魂的自立了。灵魂如果无法自立,就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下去。

喜欢拨弄是非的人,常常是自己让对方陷入不安,然后对对方说“我来保护你”的人。他们会首先让猎物和周围的人感情破裂,让他处于孤立状态,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非抑制型人的神经过敏表现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抑制型人的神经过敏,表现为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像这两种人这么极端。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的身边会不知不觉聚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矛盾,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的阴影,会让小孩迷惑。当他分不清现实世界的真相的时候,就会渐渐陷入一个人的世界。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美德也是要分程度、分阶段、分场合的。无论是什么样的规定,在这之前都要判断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在这判断之上,才应该是道德的体现。当加害者说“和睦相处”,受害者说“不要”的时候,大家会认为拒绝的人是坏人。因为“和睦相处”看上去是好事。

人的心理是,一旦退让了,就认为那是应该做的,心中就会接受这个现实。被骗的人是这样,骗人的人也是。一旦骗了对方,骗人的人在心里也会把自己的欺骗举动正当化。

心理有问题的父母会为了自己去抚养子女,这样孩子就变成了父母的道具。心理正常的母亲,会为了孩子能适应社会、能独立生存而养育孩子。

实际上,对伤害孩子的父母来说,孩子是自己最最需要的人,他们其实最是依赖孩子。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心中总是怀有无名的愤怒,而这种愤怒只能通过伤害对方来发泄。他们最害怕的是对方逃离自己,因为自己心底对孤独永远有着无限的恐惧。可以为对方做任何事,但是绝对禁止对方从他身边逃走,获得自由。

不会反抗的人,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才是我自己”,没有为自己活过。如果真心想要那块蛋糕,就会去争取,但是“认真却软弱的人”一次也没有“我想要这个”的时候。

总是唯唯诺诺的人,无法正面和别人发生冲突。他们总是认为,与人对抗或者发起战斗会失去周围人的善意,而他们非常害怕失去这种善意。

顺从型的人总是满怀恐惧感。“在实际事故发生之前,他心里就已经构建了一个不幸的雏形。”这就是顺从型人格的人不幸的原因。他们顺从的动机是恐惧。因为恐惧,他们对别人言听计从,而这进一步加剧了恐惧。

顺从型人格的人需要意识到自己意识中创造的否定形象,并从正面去消灭它。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都对自身有很大的误解。

加害者。第一,他们误把自己的执着当作爱。第二,他们误以为自己如果没有展示力量,就没办法保护自己,身边的人就不会重视自己。第三,自己必须要变成别人口中理想的人。但他心里却明白,自己无法变成所谓的理想的人。为此,他会把这种“理想”强制灌输给比自己弱的人,以此来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

受害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受害者在要离开强加给自己“理想”的加害者时,良心会受到谴责,会认为离开对方是一种罪恶。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如何回归正常世界。

首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回顾自己成为今天这样忍受屈辱的状态的历史,找出原因。

其次,一旦意识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对方是父母、兄弟姐妹、恋人、妻子或朋友,都先逃走再说,在空间和心理上都与对方保持距离。不要给自己找一些借口掩饰内心的依赖。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是书友推荐给我看的,心灵受伤的人可以去看看,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一下我们为什么容易受伤。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性情就是比较开朗乐观,有些人的性情就比较温顺,内向敏感。内向敏感的人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并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性格比较隐忍,敏感 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别人不高兴。这种性格的人一旦受了委屈之后,是无法排出内心的那些压力,长此以往很容易得抑郁。她不知道应该去跟谁说,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如何处理才会处理的特别圆满。其实根本没有特别圆满的事情,只是看怎么处理才更加合理。

其实我们也没有注意我们平时说的一些话,就含有一些语言暴力,情感暴力在里面。比如:说一个内向敏感的孩子,你考这么差,是不是太笨啦?这个内向敏感的孩子就会觉得可能我真的是太笨了,造成这种认知之后,可能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因为他自己把自己局限住了。

情感暴力就是,比如,说一个内向敏感的孩子。妈妈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呀。这个内心敏感的孩子,他会想很多事情,他会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会不会让妈妈受累了,会不会让妈妈不开心了等,然后他就很容易没有了自我,不会考虑自我的感受。情感暴力属于绑架心灵的枷锁。

对于性格开朗的人来说,他很容易排解掉这些压力,但是对于内向敏感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很难排解出去,而且会不断地积累,所以对内心敏感的孩子要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

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事情,有的人就可以很好的处理,而有的人就处理不了,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会导致抑郁。抑郁会导致自杀,有人会说你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抑郁那些人的心里感受。抑郁之后人的内心世界全部都是黑暗的,根本感觉不到亲人给她的关心和爱,她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不停地去怨恨自己,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不是她不想去改变,而是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这一切,只能在无尽的黑暗痛苦中沉陷,好像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跟她都没有任何的关系,他永远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

每个人抑郁都是有原因的,推荐一本书《心的重建》,露易丝·海和大卫·凯思乐认为让我们痛苦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思想和回应方式。

要想走出抑郁第一步去感受到爱。第二步提升自己的认知,然后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做个温暖知性优雅的人,每天一小步,不管是否可以实现,总之我再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且我现在很有活力。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乐观美好的面对生活,舞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愿我们不负此生加油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读后感 第(3)篇

生而为人,无论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妻,为人夫......总要面对先天或后天选择的至亲,如何与亲人相处,是一门人生必修课。不是说生过孩子,就会当爹妈,那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个哺育新生命的过程。中国式父母,很容易出现如书中描述的“以情感绑架孩子人生的虐爱”,但他们往往不自知,仍觉得自己是全心全意,怎么换不来孩子的理解。殊不知那些不当的表达方式——言语暴力+情绪暴力,天长地久,带给子女的是深埋于精神世界的隐形伤害。对另一半,也是同样道理。作者加藤是日本知名社会学者,他把这类实际内心扭曲却伪装成好意的人,归为“情感暴力施害者”,他们习惯用言语或情绪来掌控、支配、依赖、打击自己最亲近的人。“我是为你好”,“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你高兴就可以,不用管我”.....这些看似关爱的表达,句句都是锋利的匕首,会深深刺痛“情感暴力受害者”,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都容易激起对方的同理心,让人感到愧疚,进而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施害者”本身就是一颗负能量定时炸弹,但作者说,比这更可怖的是,绝望是会传染的,传导给“受害者”,让受害者无法say no,无法拒绝,无法摆脱,进而也堕入绝望。而如何与亲人相处这门课,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及格。(读起来,觉得这本书的启发比刻意扣标签的那本后来被捧杀的《巨婴国》收获大)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