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3)篇
(2019-05-16 14:05:24) 读后感 -
作者:郑也夫
《文明是副产品》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 第(1)篇
大写的服,这本书我早就买了,一直放在书架里,今年事情比较多,读书数量明显下降,半年过去了,只读了不到20本书,很是惭愧。
最近闲了一些,终于能拿起这本书来读了,说实话,这本书阅读性很差,常人难以畅快的读下来。其实作者的观点在最后一章都已经体现了,他要表达意思也是在最后一章。就像是一篇论述文章,观点在后面,而前面六章都是他的论据,是为最后一章的观点做铺垫的。
综观来看,我对本书有以下感想
1、看到每一章后面那些数量众多的参考书目,而且作者对每一个参考书目都给了点评,无比佩服作者的耐心、恒心、求真较真的精神。
2、写这些文字是很枯燥的,作者脑子里的逻辑非常清晰,要不然写一半肯定就崩溃了。
3、为我们思考事物、世界开阔了眼界,与《人类简史》一同读,更加能懂得这两本书的牛逼之处。
我记得好像是一年之前,我和朋友们说笑,我说了一段话:人类最本质的问题是生存和繁衍。
所以,只会考虑吃饭和性交,只有这两件事。
之所以社会是今天这样子,是因为农耕文明给人类提供了多余的粮食,所以,不再为采集狩猎发愁了。于是有了多余的精力,产生了现在的文明。
简单点说,现在的人们,除了吃饭和性交,其他的事只有一句话概括:都是吃饱了撑的。
好吧,现在我可以继续吹牛了,除了人类简史之类的书籍,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理论支撑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 第(2)篇
“目的”是意识和理性的产物,本书推翻了文明是人类目的性产物的观点。从外婚制、农业、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六大文明的起源来论证,这六大文明是人类发展史的里程碑,让我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夫一妻制削弱了人类性资源的激烈冲突。给予了平等,得以开启以合作为基础的行为模式,武器削弱了弱者与强者的差距。外婚制的建立是人类理性力量和情感力量的选择,是人类对群里秩序和性倾向。农业也并非目的选择,是一种给予_接受的副产品,从每天4小时的狩猎到8小时的农业,从流动到定居、人口增长,带来了更多的粮食需求,农业的产生带来了阶级的产生。文字从来是人为的,是权利的工具和代表,中国人是一个不断要避免正面冲突的民族,尤其不喜欢口头上产生冲突,对口试和辩论不太重视。完善的字母系统和雕版印刷术,都是一连串借用之不期然的后果。个体的多数行为发生在与他者和外界的互动中,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当事者的目标和手段,塑造了他们的心理和性情。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 第(3)篇
《文明是副产品》内容深奥、语言晦涩,属于论文式作品。从人类文明的六大里程碑:外婚制、农业、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讲起,它们不是人类计划或目的的产物,它们是副产品。它们之前的操作不是没有目的,但目的是制造另一种器物。深刻领会了这层含义,这本书、这篇论文的核心就把握住了。
举个例子,今天一天过去了。这24小时中,我们8小时工作日,8小时吃饭睡觉,8小时休息看书。上班挣钱那8小时看着目的性很强,感觉也很有价值,其实不是。对我们人生真正有意义的是那休息看书的8小时,这就是副产品。
同样的,幸福感是当下国人讨论较多的话题。如何才能幸福?作者给出了答案,幸福不是追求的,是你在做的具体事务中感受到的副产品。相对于政治,历史是更大尺度的事物,我们的行为对之影响甚微。历史上,文明不是可以计划的,不是人类的目的性行为所决定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