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制造时代 读后感(3)篇
(2019-07-28 21:52:39) 读后感 -
作者:王千马 梁冬梅
本书创作团队历经三年进行全球调研与创作,采访吉利、沃尔沃高管数十人,全面描述李书福所领导的吉利控股集团“想造车”“学造车”“造好车”的三十年创业史,并首次公开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的第一手材料,深入阐述李书福的全球化商业思维,以及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管理艺术与智慧。对于剧烈转型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转型的关键在于人的转型,首要的是企业家的进化。本书清晰地折射出时代巨变背景下,李书福这一代企业家身上所呈现出的巨大撕裂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创新与进取,也能读出他们的反思与救赎。
新制造时代 读后感 第(1)篇
真难想象,李书福竟然出生于农民之家,靠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么大的公司和野心。
在公司发展的每个阶段,他好像永远都知道,应该做什么。
吉利的发迹——筚路蓝缕,曲线救国
最初进入汽车行业的,都是国家队。国家投资金、买技术、制定方向。动则几亿几十亿的投资,民营很少玩得起,风险也很大,只能赢不能输,输了可能就再也翻不了身。最困难的是,当时民营企业连造车的资格都没有。
纵观李书福的发迹史,他除了能快速抓住商机,发掘市场上的痛点和难点,还很擅长利用资源。比如最初的踏板摩托车,他自己的车坏了,直接全部拆开,看看都是些什么零件,如何组合,竟然就办厂生产出了浙江销量第一的踏板摩托车。
他早早就发现了汽车这个大市场,想要入场,然而国家连入场券都不给他。
所以他先自己尝试,拿不到7型车牌照,就先拿6型车牌照,通过收购破产或亏损的有牌照的厂,先登上一个山头,再眺望下一个山头。
通常认为,汽车是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也大,没有国家的支持,民营企业很难做起来。然而李书福在向官员证明中国民营做得出来轿车时说,“汽车不是高技术,它只是高技术产业应用的一个载体,是一个系统集成,也就是各种技术的一种组合,就像房子一样,你里面可以装各种各样的高技术的产品,但是房子本身不是高技术。”并放出豪言——“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终于打动了相关负责人。
于是他在还没有牌照的情况下,组建人才培养机构,买地建厂,划分公司股权,构建质量监测体系,赞助供应商同步提升技术和质量、大笔资金投入研发。不管技术如何,途经多少波折,到底还是造出了低价车,开辟出了一块市场。
其中,他对质量的监测,很启发我,就像在工作中,我们也时常需要组合他人的资源,而如何保证这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出问题?那么自己就需要对整个流程十分清楚,在设计和架构的时候就考虑到容错。这才是组合资源的正确方式,而不是组装起来,能用就行,质量是把控在自己手里的。还有吉利后来的发展,让他们意识到,有很多质量问题,是可以从设计上解决和规避的。看到这不禁反思,自己就是在监控质量方面做得太不够,才总是在资源整合方面捅娄子,而追责时又委屈万分,觉得不是自己的错。
胸怀天下——狂追“沃尔沃”,抱得美人归
纵观全书,可以看到,李书福永远把目标定得非常高,连造车资格都拿不下来的时候就想着造汽车,什么核心技术都没有的时候,就想着造奔驰,才刚拿到造车许可证的时候,就已经瞄上了沃尔沃。
在国内吉利都还排不上名次的时候,就已经把眼光放到国外,要和技术最先进的车企学。
而他看上沃尔沃的,是沃尔沃强大的原创能力。
但沃尔沃研发投入巨大,而回报不确定。
李书福就是敢想敢做,敢承担这个风险,追求这种原创。
我觉得这种精神真的很难得。
像腾讯,为何总是抄袭模仿?因为这样没有风险,这个市场和需求已经被验证过了,所以此时做,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而李书福就不怕研发失败,就是敢下注,但也不是盲目地豪赌,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敢说“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料定福特将来会出售沃尔沃。
如果想都不敢想,那就一定做不成。
就是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和信心,但又不是空想空谈,而是落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铆钉一个铆钉地夯实基础,然后永远都能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抓最重要的事情,把握好大方向。
李书福真的是,我觉得他做什么都能做成,既有技术又有信念。
为了收购沃尔沃,李书福很早就着手组建团队,研究此事的可行性,研究沃尔沃,利用一切机会接洽福特公司相关负责人。
福特就算一开始不同意,也认为此人有远见,有使命感,务实,有超前的国际思维和敏锐的商业嗅觉。
正是责任感和价值观的认同,让福特的控制人最终愿意让他来接手沃尔沃,而不是中途横插一脚但融资结构清晰的皇冠集团。
就算真的成为了沃尔沃的董事长,他也舍得放权,事实也确实证明,盘子这么大,他也能掌好舵。
就算此时衣衫褴褛,也无法阻挡这颗征服世界的心
吉利最厉害的,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直接从根源上彻底解决。
李书福对于所有浮现的问题,能一击必中地抓住核心和本质,沟通也极高效。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所以他做的是,不走捷径,永远无愧于心。
国企都轻易不去收购外国车企,吉利却“老鼠吞大象”硬是拿下了沃尔沃,这其中有多少心酸苦累?
员工评价,李书福是个聪明的甩手掌柜,抓大放小;不求守成,必须进取,鼓励冒险,险中求进;有内在驱动力,不局限于赚钱;擅长激发员工斗志,让员工尽最大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很积极,总是鼓励员工,很高兴的时候,会给资源,员工做得好,能做的就越来越多,他给的信任也越来越多。
从吉利到沃尔沃,鸟枪换炮,驾驶的小船换成了巨舰,还强制巨舰驶出港口,不许停留在舒适区。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新制造时代 读后感 第(2)篇
见识另一位民营车企的新制造之旅,这里的新真的是全新的开始,没有太空洞的理论,没有过多的宣扬,只有脚踏实地的真干实干科学干。
都是80年代萌发的创业之梦,不一样的是心态,思路,视野和毅力。一开始的豪言壮语之一辆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座沙发,我们要造奔驰一样的汽车,等等。思路决定出路。
对技术和环保的敬畏,对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收购沃尔沃路上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对于梦想始终没有停止过。
收购后深刻践行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开放姿态和广阔胸怀,推动全球化进程不断迈上更广阔的海洋。
新制造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实现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愿景和使命在哪里,行动是最好的老师。
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文中对吉利的新能源智能汽车的介绍似乎不多。没有一睹为快最先进的智能化,电动话,网联和共享化成果的容貌
新制造时代 读后感 第(3)篇
正好“毛衣战”上演期间看完了这本吉利成长史,感慨万千。在强大的美帝面前,我们靠资产泡沫撑起的虚假繁荣遮羞布一夜被撕,尴尬、震惊、悔恨、惭愧、恐惧,五味杂陈,被人掐住七寸的滋味确实难受。也许太多国人仍坚定的憧憬着2025年中国甩开美帝占领世界之巅。但目前看来,我们缺的太多,要学霓虹匠人匠心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使命,这点时间还远远不够。不确定李书福是不是带原罪,但确定的是他的眼光和战略,准确、坚定,这里点个赞。自己只是一名搬砖民工,强烈的使命感和伟大的建设心谈不上,但没有移民选择留下就是一种相信,无数的个人凑成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最后又做成了什么?唤醒了人心,才能创造奇迹。晚安。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