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读后感_1100字
(2019-08-23 23:58:00) 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1100字
我或许就是令钱老烦心的那种读者,看完小说就一直想更了解作者,他的身平,他的经历。这种八卦好奇显得让作者头疼。这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幸福,岁月静好,柴米油盐,不同于三毛的浪漫与流浪,而是现实里简简单单的美好,很多事情上也能看到我和父母相处的影子,只不过父母不是那么厉害的学问大家罢了,我们的生活更加普通。就像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杨绛先生九十二岁高龄还能记得这么多东西,写成书,很了不起。是很有爱的一家人,我很喜欢他们的温馨的家庭氛围,杨绛先生“保护”着钱老的稚气孩子气,女儿和丈夫又处处理解着杨绛先生,不会责备她家务不好,离世时最后安慰她:“好好活”。看完《围城》总觉得钱老是一位学问大师,学识极其丰富,语言功底极其深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学者,但看完这个回忆录,又为钱老形象增添了更多色彩,更丰满,比如说他虽然学问深厚,却“笨手拙脚”,有一种书生气,痴痴呆呆,有孩子气。看到在最后附信里,钱瑗近六十还可爱地画着头像,和父母的称呼,还是那么可爱,我周围的长辈如果那样只会被说幼稚还长不大。在现实的琐碎平淡里,和父母之间的交流,还是那样童真,保持着稚气,共同守护着那份美好。让人心生感动,突然就,热泪盈眶了,要知道她当时已经在病中,没有严肃和悲伤,还是愉快的安慰着父母。他们没有生离,这比三毛要幸运的多,但是最终却还是死别让他们分开。世间终究难逃一死。因为是我们仨,所以更感到心痛在1997和1998,杨绛先生送走了她毕生挚爱的两个人,她的女儿和丈夫。很难想象在她余生里,她是怎样孤独地,坚强地活下去,我相信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杨绛先生也是一个传奇女子吧,一百零六岁,经历过抗战,新中国成立,文革,一生也算风风雨雨,大风大浪过来了。我喜欢杨绛先生和钱老的夫妻感情,他们彼此欣赏,彼此理解,又相互扶持,他们三观相同,就如钱老不喜欢名利,官位,不往上“爬”,杨绛先生也不会世俗的原因,就要求他怎样怎样,还是一直陪伴他,支持他。因为是我们仨,所以对子女赋予了更重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仅有“守身即孝亲,”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照顾年迈的父母。杨绛先生最后高龄下还要忙于奔波于两处医院,照顾圆圆和钱老,对于老年人身心都是巨大的挑战。我有时候会想,可能当初他们两个孩子的话,可能会好一点。但社会和现实中我也见过,家里七个孩子,老人的晚年依然没人照顾,过得穷困潦倒。我觉得这可能和家庭教育和氛围有关系吧。他们会在天国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团聚,幸福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