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读后感(3)篇
(2019-04-02 17:59:14) 读后感 -
作者:郭建龙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读后感 第(1)篇
管理中央帝国,如何管理如此大的疆域,尽可能控制所能控制的命脉,即土地、重要工商经济命脉和资金融通,古往今来一直是不太容易把握的命题。如何掌握土地,要有人耕种,要知晓土地面积和耕种人口,把握好税基;如何把握工商业在政府管理和民间经营之间的界面,政府亲自经营获取利润,还是建立工商税收机制,两者需要平衡;货币发行和融通似乎没有太大疑问,由中央统一管理,但也经历了民间各自为政和收回统一管理权的反复。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国家治理体制与经济管理方式的交织与融合,治理体制与经济管理方式相互影响,彼此适应。
土地,民生之本,历朝历代税收之基。不论是租庸调法,还是两税法,还是一条鞭法,其背后体现的是对土地面积和耕种人口的掌握程度的差异。人们流离失所,土地会有集中的趋势,人们荫庇于大户人家,土地重新洗牌,税基会不够明确,因此普查土地和户口成为开源税收的手段。但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央地关系,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收税方法解决的是当下特别的问题。比如,一条鞭法的背景是针对工商业发展,人口流动加快,人们与土地的附着关系有所减弱,一条鞭以户为单位收税,简便易行,也有轻徭薄赋的意味。
盐铁茶,山海之利,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带来新的税收来源。汉武帝时期为应对扩张的需要,将盐铁官营,获取巨大利润,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商业富户,逐步演化为一个又一个的割据势力。唐代中后期设立专门的职位督导经济,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等,岗位职能可谓细化到极致。到宋代,官买官卖制度发展成熟,盐、茶、酒、香、矾,加上其他奢侈品,都被纳入了官营体系。由此,商业类直接经营和相关税收收入在税收中的占比得到大为提升。
货币,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财富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财富转移的重要工具。汉代,第一次将货币发行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在此前,民间可以自行铸币,这也是汉代刘濞富甲一方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中央失去重要的管理经济的手段,因此货币无论如何要集中管理。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流传好几个朝代仍在使用。到了宋代有了纸币在四川地区流通,刚开始由民间票号经营,后来转为官营,成为重新分配民间财富的重要法宝,以及筹集政府经费的利器。直到后来纸币发行在明代崩溃,金属货币又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财政收入的结构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获取收入的方式反映了央地之间关系的变迁,特别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强与弱的转化。
看起来,治理如此大的疆域和如此众多的人口,从历史看,集中管理是深深嵌入的基因,尽管有权宜之计般的反复。政府及其控制的实体终究会发挥更大作用,并将影响力叠加到新的经济动能中。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读后感 第(2)篇
观点鲜明,没有糊其辞,在财政这条线上顺应脉络捋顺真正的兴衰逻辑。n王朝的荣辱成败的基石,就是怎么利用制度捞钱。在农业社会,人口土地就是生产力,随之而来产生了人丁地亩税,两大税种不断为帝国输血。而想要获得更大量的“血液”,则就是规模化人口和土地,多造孩子和多开荒就是一种方法,长治久安利民利国。另一种则是剥盘手段,增加税收剥削老百姓,通过印钞稀释民间财富。历朝历代逃不过这些规律,只不过手段越来越成熟,可以通过历史的教训吸收经验,在统治和财政制度上优化细节,达到逐步最优选的结果。n各种不同的财政模式,已经被现代经济学很精确的划分归类了,核心还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大类别,不同的时间阶段也都需要不同的手段。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就要统一统筹规划,需要修生养息养精蓄锐的时候就要放手让市场自主健康发展,几千年的历史也充分印证的这些结果,汉代的文景之治,今天的改革开放都是老百姓的福果,而王朝盈余了,腰板硬了,则又要进入武帝时期,一切都逃脱不了规律性。n不同的权力制度也都有不同的利弊,核心还是怎么把事分出去,把掌控留在自己手上。各种权力制度的变种都是一个主从的拉锯战,而统治者则是要在这个拉锯中争取稳定性最强,效率最高的一个平衡。n财政问题是一个效率问题,发展问题,更加是一个稳定问题。对于个人、组织、国家都是一样的意义,书里横跨2000年,总结不同朝代里财政的规律性,放在今天一样适用,规律大方向不会变化,对现在未来也会多一分从容和更深的理解。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读后感 第(3)篇
读这本书大致知道了中国几千年间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干了以后有何结果?由此对我们这个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为何总是在治世和乱世中反复循环摸到点脉络。概括讲,即从汉武帝时起,中国为了维持大一统集权政体的财政收支平衡就搞了持续至今的三件事:土地公有、发展国有企业(如盐铁专卖)、金融垄断(至宋时成都民间出现具有信用的类似纸币的交子,然后一遇财政危机就狂印钞),至今感觉依然是这样,可否这样说,我们身处现代,其实还继续在古代。封建皇朝时的历代统治者在两件事上耗资巨大,一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一是穷兵黩武,战事不断。其结果是一造成财政收支不平衡,就在百姓身上打主意,搜刮民间,汇聚钱财供其花销和打仗。中国几千年就在治世和乱世间循环,没有大的变革和制度进步,走到此毫不奇怪。一般治世四五十年就开始衰落,拖到难以为继,乱世就来了,总之苦的都是老百姓,乃制度使然。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