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人生的智慧 读后感(3)篇

(2019-07-19 00:49:02) 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

作者: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国思想家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而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极为接近,如健康、财富、荣誉、名声、待人接物所应遵循的原则等。书中含有几分孤芳自赏的自我辩白和自我激励,甚至还流露着顾影自怜的几丝悲凉、几许惆怅,但更多的还是他因为自尊而隐匿在文中的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感悟,以及由此而来的坚定与自信、清醒与睿智。

人生的智慧在线阅读地址

人生的智慧 读后感 第(1)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1)

人生是什么?

我们需要重新回顾作者的经典哲学作品《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叔本华这里,人生首先是一种表象;表象者,一切触目所及,可供观察和感受者也。表象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短暂,饱经生老病死的历程;二是痛苦与无聊,更进一步,也可以说是生老病死的痛苦与无聊,或者说痛苦与无聊的生老病死。再返观,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且还偏偏又充满了痛苦与无聊,人生的价值本身就值得拷问了?意义在哪里?

这就仿佛一个人上厕所,便秘了,相对整个人生,在厕所的便秘时光当然是很短暂的,但充满了痛苦与无聊。你会问自己,这个便秘有何价值?意义在哪里?如果可以选择,你当然选择不便秘,可惜这不是人自己完全能够决定的。再进一步,如果不便秘,你也就不存在。你存在,是因为你在便秘。

换言之,人生很像是一场放大了的,没完没了的,短暂和充满了痛苦与无聊的便秘历程。丑陋,肮脏,然而人无可奈何也无法避免。

其次,人生是一种意志。意志本身决定了人生短暂的本质,以及痛苦与无聊。表象的背后,是意志的驱动。意志只允许你存在一定的时间,并且在这个时间里驱动人满足它的需要。意志不管你是否痛苦是否无聊。意志冰冷无情,无声无息,你不知道它,看不见它。也就因此无法研究它,控制它。你只能受意志的驱使而行动。

你就象一副不断摆动的钟摆,如果钟摆有意识,一定以为是自己在摆动。其实不是,驱动钟摆运行的是人对于计时的需要。在这里,对于钟摆而言,我们可以把人看作是那个冰冷的意志。人比钟摆的冰冷本身更加冰冷。而在更大的维度,人也不过是一副运动的钟摆。驱动人的,是人背后的无垠无际,冰冷而无声的更大意志。

钟摆不断的向两边摆动,一边叫做痛苦,一边叫做无聊。人可以意识到的摆动表象是欲望的驱使,吃喝拉撒玩乐睡,不断的满足欲望。一个欲望满足,感到无聊,于是向下一个欲望摆动而去。达到了,继续回到无聊。如此周而复始的摆动。

回到我们上面的便秘譬喻,排泄是一种欲望,你在马桶上历经痛苦,总算满足了,继而感到无聊,因为还有下一次痛苦的排泄在等着你。

人生为什么需要智慧?

第一层是需要认识人生的本质,第二层是需要解决人生的烦恼,痛苦与无聊。对于世界的表象与意志的认识,是理解了人生的本质。现在,我们的重点进入到第二层,解决人生的烦恼,痛苦与无聊。第一层任务由《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完成了解答。第二层任务,即是本书的目标,即如何使人能够短暂的遗忘痛苦,甚至达到长久的寂灭。

作为开篇(其实也就是本书的论述核心),作者提出了三个问题:

1、人是什么?

2、人有些什么?

3、人如何面对他人的评价?

作者对于人的解答颇为经典,他认为人即人格,即人能自我意识到的"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与教育等等"。这个解答给我们的体会是:人和其它生物的不同首先在于他有自我认识的基础意识(前两项),以及其于此基础上的自我提升意识(后两项)。换言之,缺乏这两种人格意识的人,即是不健全的人格,亦即不健全的人。肢体的不同是人和动物的低级区别,大脑的精神意识才是高级的不同所在。然而正是这个高级的区别,构成了人的痛苦与无聊感,构成了人对于这个世界虚无感。

解决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作者继续追问:

人有些什么?

人有他的身体和意识,以及维持他的存在所需的一切物质(统称财富),以及通过他的努力与智慧有可能占有的其它事物,比如事业,友情,家庭和子女,社会贡献。我们要注意,所谓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绝不是说因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痛苦与无聊的本质,因此就对生活失去了动力和热情,从而陷入消极度日的悲观情绪里,枯坐待死;恰恰相反的是,叔本华鼓励人们在痛苦与无聊的现实里,积极追求更高的人生品质,追求合乎理性的财富增加,追求提升个人的精神审美能力,从而有限的超越可悲的存在现实。再进一步,叔本华就要求人进入到永恒的寂灭境界。什么是寂灭境界?

这就构成了作者对于第三个问题的解答:

人应该如何面对他人的评价?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或曰自己眼里的世界和他人眼里的世界。后一个理由,就构成了叔本华何以为什么那么关注别人对于自己评价的原因。因为自己是别人眼里的客观世界,而自己作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对于他人而言是否足够成立(或曰美妙),是自我寂灭是否成功的基本体现。

在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里,叔本华是完全承认所谓命运的存在的。他把命运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可控的外在客观世界,一部分是内在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不受我所左右的,我在其中生存,比如山川自然,国家民族,然而我并不能改变什么,因此客观环境构成的命运不可控。主观世界是一定程度上可控的,是可以由我的意识加以改善和提高的,此亦即第二个问题人有什么的部分。这个部分的命运可以心随意转,近于王阳明的心学世界。你能认识到什么,什么就存在,你认识不到的,也就等于不存在。所谓叔本华的唯心主义,也正是体现在这里。

叔本华式的唯物主义精神,则体现在对于因果律的看法上。叔本华承认现世的因果作用,所以他鼓励通过提高精神自我,从而达到超越物理世界的可悲表象。但对于宗教提倡的因果报应,叔本华则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承认可以体会到的意志,而不承认仅仅只是名称或者一种简化符号意义上的神或上帝。就此而言,叔本华实在可谓也是一个坚硬而纯粹的唯物主义者。

就是说,叔本华承认存在着很难得到改变从而只能去接受的客观外因,也承认存在完全可以通过自我提高从而超越物质现实的精神内因。他所要求的对于悲惨世界的一般意义上的审美超越,主要通过审美客观世界达到。而对于更高层次的与悲惨世界的意志与表象融而合一的寂灭,则要求通过审美主观世界而达到。

在这里,为什么对于主观世界的审美要求甚至要高于客观世界呢?因为客观世界是长久的,永恒意志是持久存在的;而主观世界则短暂和易毁灭的,因此,反过来看时,一种短暂要想长久的融于永恒,达到寂灭,其难度反而甚于长久的客观世界。这就比方说,种在土地里的鲜花是长久存在,虽然春生秋凋,然而周始不灭。而要使摘下来插在瓶中的插花也要达到这样的不灭状态,显然难度大于土地里有根有芽的花木的。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叔本华强调他人评价的原因。客观世界的许多他人如何看待曾经存在的一个短暂欲望客体,决定了这个欲望客体是否如他所意识的那样,达到了永恒的寂灭。在这里,他人作为整个意志与表象世界的代表,对一个寂灭的个体做出评价。无机物质虽然作为意志与表象而存在,但它是没有意识和不会评价的,唯有有机物质具有生物性,具有高等意识的人类是有机生物的代表,因此他人的评价即意味着整个欲望表象世界的评价。而在这个欲望表象世界的背后,是永恒意志的存在,个体的寂灭与永恒意志合二为一,无须意志的评价。因此所需要得到肯定的,仅仅只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人的评价。

叔本华的哲学基础源自于印度哲学中的灵性思维和佛教的表象理论,表象即欲界,寂灭即灵性意志的最终归宿和统一。在《奥义书》中,有一个灵性譬喻说:一个人的意识仿佛一个海上的漂流瓶,它是封闭和独立的。当瓶盖打开,瓶中的水融入大海,大海的水融入瓶中,于是个体与整体完全的融合合一。瓶中水即是海中水,海上中水即是瓶中水。但瓶子仍然存在,只是不再封闭,而是打开的状态。

(待续)

人生的智慧 读后感 第(2)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2)

(接上)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一窥叔本华寂灭理论的逻辑:在表象上,一个寂灭的人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叔本华并不反对追求财富,名誉,官位,名声,荣誉。因为这些欲望表象促使和保证一个人足够优质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审美的超越,一部分的克服痛苦与无聊。获得世人的肯定,这是自我表象的低级寂灭。进一步,一个通过审美部分超越了表象的人,进入到灵性的世界,深度的触摸意志,与意志永恒实现融合,这是自我精神的高级寂灭。


到此为止,我们就理解了叔本华所谓的寂灭:在表象上,其实就是与世俗道德的和解。在意志上,实际上就是与永恒本体的和解。所以也可以说,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以认识到意志与表象冲突始,以达到客体和主体的和解终。


寂灭不是死亡,而是在肉体和意识消亡后,还能得到欲望表象(作为客体的人类)的肯定,得到永恒意志(作为主体的本体)的接纳。得到表象的肯定确认方式比较简单,即客观世界中他人的评价,名誉,声誉,荣誉,这个叔本华在有生之年已经实现。得到永恒意志的接纳,融合,则完全在于主观精神世界中的观照和肯定。这个境界的确认,大抵等同于王阳明的临终自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达到这个境界,是谓寂灭,而非死亡。


现在,我们从旁观的视角观察叔本华的寂灭,这是一个完整圆满的存在状态,它是一个它基本上达到了意志与表象,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短暂与永恒,自我与本体的完整融合。它无内无外,有虚有实,是唯心与唯物完整合一。


叔本华对于康德的哲学是非常推崇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评》中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叔本华所谓的寂灭境界,说穿了,就是一个人的肉体与精神,意志与表象在“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的圆满融合,是康德庞大哲学体系在实用层面的审美价值的突破。


到此为止,我们就基本窥见了叔本华所谓的寂灭境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状态。它其实就是一种存在的美学精神,一种美学意义的人生追求,一种拒绝肤浅和浮华的素朴美学理论。虽然它看上去是那样的深奥,其实它的要求是如此的浅白,这是叔本华所以敢于肆无忌惮的攻击黑格尔哲学的理由所在。


作为结尾,我们可以盘点一下叔本华所推崇的人生智慧究竟是怎样的一些观点:


一、叔本华肯定拥有财富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因为这使一个人可以获得大量的余暇用以感悟生命。


二、叔本华鼓励人们学习审美提升审美,因为在审美的时刻,人可以短暂的脱离表象欲望,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三、叔本华认可世俗的名誉和荣誉,但要求这种名誉与荣誉必须是诚实的,因为这是获得表象世界肯定的体现。


四、叔本华鼓励人们学会独处,崇尚一种孤独的气质,因为唯有在独处时一个人的精神才是完整的,不受表象欲望世界的蒙蔽,从而接近本体意志的精神,达到寂灭之道。


五、叔本华的人生要求,最低标准是要过审美的生活,最高标准则是寂灭的境界。


最后,叔本华对于意志与表象世界的悲惨本质的认识的确是充满悲观精神的,但是这种悲观不是结果,而是要求一个人摆脱悲观,超越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去过那种审美生活的开始。而且这种审美生活也不是终点,而仅仅只是一种过程。他所要求的终点,是要以短暂审美生活的愉悦作为桥梁,最终达至更高层次永恒的寂灭境界。亦即最后的本体精神的审美世界。


所以,所谓叔本华的哲学,以及他对于人生的要求,从开始到终点,都是一种美学行为。也可以说,他的学说,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美学哲学。


2019-2-3于三亚

人生的智慧 读后感 第(3)篇


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

人类的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人的心灵财富愈多,厌倦所占的空间就愈小。

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就像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应该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感受强度如何。

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看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世界相同,每个人却大异其趣。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超过自外界得来的快乐。

如果你常常笑,你就是幸福的。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