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杨牧诗选:1956—2013读后感1000字(3)篇

(2018-09-21 03:37:42) 读后感

杨牧诗选:1956—2013

作者:杨牧

和白岩松、梁文道一起读杨牧,生活不只是眼前,还有诗与远方。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贯胪列,略识其时代先后,突出外在语境之表情与命意,则主题风格也可能随时浮现,外加完稿年份各别注记,背景形迹更见显著,则所谓诗集之为阶段性创作之反省,或对未来的展望,其理自明。

杨牧诗选:1956—2013在线阅读地址

杨牧诗选:1956—2013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杨牧说:“许多古典诗赋的形象和节奏不断涌向心头,须臾又仿佛天籁贲起,化为长歌,绵亘纳入无垠时空之外,提醒我须赶快准确诚实地索引,使用,赞颂。然而我还是决定,这一刻的体验悉归我自己,我必须沉默向灵魂深处探索,必须拒斥任何外力的干扰,在这最真实,震撼,孤独的一刻,谁也找不到我。”n这段话在杨牧的《树》、《俯视》、巜昨天的雪的歌》、巜未完成的三重奏》等等诗歌里得到很好的印证。它告诉我们,诗者听凭“神力”和内心的召唤而歌,无关其它。杨牧前期的诗歌一般短小、精雕细琢、古雅,瞬间的意识捕捉多,呈片断性,轻细的忧伤、自然的抚慰是主题。早期诗句子并不复杂,但就是有一种内在的诗韵,非常美,关于时间、关于空间,关于一个人的寂寥,还有自然意象的抚慰。在一九七七年《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中,编者引介杨牧的文字,尤其代表了文学界对诗人的普遍认知:“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中后期,他抛开语言束缚,更近现代书写语,写得越来越开阔、大气,一种复杂的认识度越来越完整地呈现在单首诗歌中,所以他后来的诗写得长些,这种体量恰是吻合越来越成熟的思想,情绪也混合、复杂,一言难尽千头万绪之感,各方牵涉,面向现代社会。这种转变与个人经历、社会大潮息息相关,“杨牧进入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博士。此时越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柏克莱大学而是60年代反战运动的领导者,抗议美国政府介入越战。杨牧深受影响。1972年后由本名王靖献更改笔名 为「杨牧」。在改换笔名之后,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静与含蓄,并且开始有了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由忧郁沉静舒一己之怀,转而介入及批判社会。杨牧曾说:「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变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实。」这是杨牧开始关注社会人世的关键。1984年之《交流道》即随笔式地纪录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批判。”n他的诗除上面两类,还有一类是从古代历史部分提取素材,完全可见他中国古文化的功底,修养高深,不可测度。各种诗词曲赋经传信手拈来,不在话下。比如据巜水浒传》改写的《林冲夜奔》一诗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后期诗作《形影神》与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结构如出一辙,但所述内容却大不一样。《郑玄寤梦》读得人唏哩哗啦,古语和历史典故知识贮备不足的人,须遂逐一查词解惑,有时你会这么想,一个人的一生就淹没在辞海典籍里,也不算妄为吧,话说人生之意义到底是什么呢?n一些诗中还有一些艰涩的字,比如在诗句里:“太阳透过薄寒照亮你踞卧之姿时常是不宁的,以断崖的韡纹n盘石之色,充满水分的蒹葭风采n提醒我如何跋涉长路。” 韡,光明美丽的样子。按照大陆汉字简化的原则显然当写作“韦华”。意外的是,GBK大字库依然没有收录“韦华”一字,却收录了未简化的“韡”字。但是查阅现代汉语大辞典,却有简体“韦华”这个字头。再比如:“山卧,衣裳袆衣垂垂n落在榻前。脸色不详。”我用“衣”取代,因为另一个原字在一般字典里查阅不到,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在台湾和大陆不一,他们保留的古字更多,且繁体字据字形易追溯渊源,想我们在简化汉字里丢失了不少东西。杨牧诗歌另一个特点是时空错乱交织,造成阅读障碍,他的诗歌因为回忆、现实、想象、意识流等编织缠绕,像一个繁复的星系,那么突突滚过来了,你得做好准备!其实,只要把这几个元素拆分开来(杨牧本身有时已用分节标示),拆分又合拢时间经纬,就容易解谜了。这些是从诗歌写作与阅读还原的结构上说的。阅读时我会以不同形式的线条标记,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过去,想象与实景等,比如《急流》那首这些方面体现就很典型。另外,有时诗歌在找词语的渊源,回到本源,通过回溯完成,有时又面向未来,像河流不断壮大它的发展,补充新的,总之,诗歌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词语,语言的爆破,引领语言。比如巜喇嘛转世》这首诗提到他们四海漂泊,找不到居处,安放不了他们流浪的宗教,终于安达卢西亚接纳了他们,后面很有洛尔迦的深歌与谣曲味道。中间还明显讽刺了大陆时局。是的,这本诗集有几个主题:个人的记忆和怀念,玲珑美丽;古代历史素材衍生的诗歌,回应着诸如巜诗经》之类传统,古雅优美;大的历史回顾与思考,针贬时弊,气势磅礴,用了现代派写法。读杨牧诗的感受,就是要仔细倾听,倾听诗人内心的声音——他把他听到和感受到的奇景幻象传达给你,是诗人的孤独、丰富和你触碰,他期待相拥吗?不,诗落于纸端即是拥抱和成全,诗人心灵当已知足,就像杨牧的自问和向天地万物的喃喃低吟:n“……谁能自风的n犹疑解读河流怎样选择方向n自稀薄的云听见海潮——n且允许那水势自由行止n试探孤独?现在n水声渐小,或明显隔离n落在树藤隐遁的间隙:n虚无的陈述在我们倾听之际音贝n拔高,现在它喧哗齐下注入黑暗n女巫的怀抱。谷壑,飞鼠和山猫n猴荳的根茎,半醒的魂魄等它n幽幽然发芽或甚至也开花”n你听见了吗?n杨牧2000年后写的一组诗,有一种内在主题构成,描述的是诗歌写作的终极与天体万物融融一体的状态,清除所有似是而非的干扰,如返回盘古开天之寂寂与涌动的新生。比如《蠹蚀》、《佐仓:萨孤肋》、《池南荖溪一》、《隰地》等,有许多天体和始原的自然意象,如藻菌、苔藓、河流、鱼、火山群等,像昌耀高原诗味道之意象。这么说来,有时不是你身在何处写何诗,而是你的追求你的心象画出你的诗吧。另外,也有人说后来杨牧意识到自己的诗渐于流向晦涩与虚无,工笔细致了,好像内涵就欠缺了,在做文化。我觉得是那个上升的世界越来越非人化、不及物,正如从地狱、炼狱到天堂,通道越来越狭窄,越走越私密化,能跟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正如杨牧在《岁末观但丁》一诗里感叹写诗之难,不得不求救于导师但丁:n“甚至当这些都在经院的铃声里n随星象迭代旋转且淡入我们集体的n感伤无意识,文本自动设限n再度瘖痖失声,啊自闭的宇宙n甚至奥维德的创生神话也怅然惘然n绕着自己份内的嬗递系统反复吟咏n和其他所有雄辩的文体一晌同归n寂寞:啊但丁·亚历吉耶雷”n“是非纷若处看到诗人杂沓的炼狱n他们低头彳亍,有时以眼色示意n在硫磺的山洼——他们彼此警告n使用未成熟的方言,前生的血气n如洪水在对岸汐退,失势的暗潮n再度为预言的星火点燃发光,列队n行过陌生的旷野城郊。然而要n多少见证都听到那脚步你才允许赎罪n当复活的魂灵此刻正通过森严的审判n浮升至天顶,啊但丁·亚历吉耶雷”n何为诗的秘密?杨牧先生曰:n“蝤蛴梦中翻身n将红鸠吵醒遂一口被它吃了的同时n另外一种鸟开始以复叠音彼此呼叫n太阳快速射入林地上方,美术与n诗转透明为秘密全部”

杨牧诗选:1956—2013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这本书源自梁老师的书单,我确信这一辈子也达不到看过几万本书的容量,所以我更愿意去看看那些看过很多书的人告诉我哪些书很好看。

局限在小世界里根本不知道还有多么厉害的人。说实话,我是一个特别看不进去诗歌的人,无论多浪漫多癫狂多唯美多破碎,如果非要看诗那么一定要听音乐。读过的诗太少太少了,所以我没有共性的发言,只是有的时候看的很慢很慢明明这句话字都认识却读不懂,明明读不懂却还要反反复复看,并不是每一首都这样,所以阅读时间基本都停留在很有缘分的诗句上了。

如果从阅读体验来说我不推荐在软件上看这本书,因为有的时候分行的错误很影响阅读体验,而且诗歌像是谶语一样,要反复默念,抚摸纸张,用手指点读这样才能直抵想去的地方。

诗歌更多不是开阔视野,像是听一听别人在这个空间和宇宙里的一点涟漪,漾开直至消失,而诗歌记录的就是这一层层圆圆圈圈。

末了分享一句整本书我最喜欢的话吧,也许作者说的是自己,也许是下棋人,但我觉得也有些像我。不共勉了,多自省吧。

平生意气大半困在自我

杨牧诗选:1956—2013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作为一名台湾诗人,杨牧似乎对于大陆的读者而言较为陌生,之前问了三两好友,都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读他的诗确实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以至于读完确实茫茫然,比起木心的诗来更晦涩些。无论是遣词造句,意象罗列还是行文排布,诗人似乎力求将其做到精致,仿佛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当然太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就会对深层次的东西舍弃。对于一些诗人来讲,诗的创作是对他们灵魂的拷问与精神的救赎,比如海子。而对杨牧来说,诗似乎更是对世界的观察与度量。
不得不说,杨牧是一位极具有文学功底的人,遣词造句信手拈来,几乎每个诗篇都有几个生僻字,而他又是台湾人,猜想一定是拿繁体来书写诗篇,可以想象但是看起来就很繁复。后期诗人似乎又学习了生物学物理学,于是毫不吝啬地把一些专业名词放了进去,看完不免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很好的诗集,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诗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