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 读后感(3)篇
(2019-03-22 01:37:43) 读后感 -
作者:余秋雨
本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该书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
文化苦旅 读后感 第(1)篇
五星。
很少给五星,不是作为读者的我苛刻,而是因为我觉得,在没读过下一本书之前,草草作出评价是对阅读的不负责任。
可既然给出了高分,就应当说说我的拙见,既是一个反思,也是一个评价。
这本书的名字我早有耳闻,就像做阅读题一样,在读之前,我问问自己,这本书为什么叫《文化苦旅》?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文化、旅行,这两个词都不难理解,唯独这个“苦”字令我沉吟良久而不得。或许是在作者写作生涯中遇到的一些挫折让他感觉到苦?又或者是旅行中碰到了什么令他震撼的文化事件让他觉得苦?直到读过全书,我才依稀间有所感悟。这实则是一部中国文学的反醒录,一部中国文化反醒录。起初是一个个故事,那些不起眼的人物和故事,串联起一个时代的记忆,也让我好像亲历那个时代,历史变得清晰可见。随后跟着作者的笔触一路走过,祖国的轮廓已经有了雏形:西直新疆喀什,东至杭州,北至黑龙江宁古塔,南至四川都江堰。从朔北大漠到江南烟雨,从梨花开遍到燕赵余晖,祖国的路一步步跟着作者走实。至此,文化已经变得有了大地的身躯,历史的灵魂。而这尚未结束。没有世界多元文明的互相摩擦,就无法出现通向未来的路。于是,在喜马拉雅雪山下,北欧极光里,回归线阳光中,这个巨人一直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看到了,看到了我从前没有见过的林林总总。我看到了一路前行的文化的心酸之路,也看到了为了正义奋斗的普通的作家的一生。尽管他受了些屈辱,受了些批驳,可他仍笔耕不辍,直至最后祭笔。读过之后掩卷长思,内心在为他鼓掌。我敬佩他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却不急着拂去身上的灰尘,而是用笔记录下这一路的记忆。
希望争名逐利的作家少些、再少些,执着于中国文化本身的作家多些、再多些。
文化苦旅 读后感 第(2)篇
余秋雨两部书:千年一叹和文化苦旅,都是拜景思道,夹叙夹议,娓娓道来。但个人更喜欢文化苦旅,尤其是前三部分,其中个由大概是文化苦旅的笔触更清朗更洒脱,像邻家大哥般亲切,“且忆且思,且喜且泣,容易引起共鸣。
文化苦旅 读后感 第(3)篇
以前对余秋雨的印象极差,皆因一些负面的新闻,加之看到他的第一本书又取名《文化苦旅》,仅一个苦字就让我望而却步,连翻一翻这本书的欲望都没有。而学校的读书工程,使这本书被选为必读书目,从此,学校语文老师的办公室,学生的书桌上,经常会看到它的影子,安静而孤独的躺在那里,很少有人问津。而我在休息的时候,实在没啥看了,就随手翻了一番,这一番,让我羞愧不已,为自己的浅薄,为自己对余秋雨这位当代文化大师的慢怠而羞惭、愧疚!《文化苦旅》,为我们打开世界文化的大门,揭开蒙在文化上那层神秘的面纱,它让我们深刻的认识了生命,认识了世界,认识了周围的人们,以及面对荣誉,面对诽谤的那份淡定从容!
向大师致敬,向《文化苦旅》致歉、致敬l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