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8-08-20 14:53:52) 读后感 -
作者:冯克力
陈丹青作序《褴褛的记忆》推荐,“冯克力先生出面叙述《老照片》自己的故事,我读了,篇篇都好……原来,为获得并获准刊印这些照片,照片中的故事背后,还有故事……”本书增订版,“温故影像”丛书一种,是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随附百多张珍贵照片,娓娓道来,探讨照片认识历史的特有价值。这些图片,有些是新华社档案图册里当年“不宜发表的”,有些是曾入“敌档”、原存于公安局的敌伪档案中的,有些是颠覆了我们教科书中的许多表述、让“历史成见”尴尬的;还有些来自我们的“私人照相簿”。由解读“照片遭遇之种种”,观看历史,在“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 之外,凝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通过全息的相片,观看历史~
《老照片》杂志,山东画报出版社旗下,1996年创刊,何谓老照片,千人千解,20年前(1976年以前),作者的选取标准,书中的选片标准~
摄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他者的眼光~对于同一张照片,不同的人,因其兴趣、知识、立场等的不同,关注点不同,解读亦不同~
照片的不宜发表与不宜刊布~与照片拍摄的历史年代有关,解放前、大跃进、文革等特殊时期,许多珍贵老照片,绝不许公布(书中节选的两张:毛主席唯一的背面照(与潘光旦)、国民党败退前夕蒋氏父子宁波背面照)~
老照片的价值几何,关键在于照片承载的信息、照片得以保存的曲折旅程、照片上的主人公或照片提供者的跌宕人生~
老照片的解读需要全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尤不能过度解读以至内容扭曲~
老照片,承载了诸多光学、化学工艺的老相纸~
有些历史是虚假地(历史是成功者的历史),而有些相片所展现的内容也是虚假地~
忠字舞、光荣倒旗大会、万里江山万里营七亿人民七亿兵、打倒的赫鲁晓夫~
照片中的人与事:张志新、孙明经、邱三宝~
1945年,2010年,跨越65年的杭州蒋氏家族照~
老照片的质地、损蚀及其特有的味道~
秦风(徐宗懋)、陈丹青、伯恩斯、塞姆塔塔、马克吕布、克雷布、安东尼奥尼~诸多有中国老照片情结的中外人士~
摄影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认知过去的方式~
照片信息的价值并不是即时显现的,往往是在经过了历史沉淀、岁月洗礼之后才能凸显出来~
每一张好的照片,都有一个令人心悸的“刺点”(罗兰巴特语)~
就静止的照片而言,物象同时也是物品。(苏珊桑塔格语)~
摄影师的中西区别,西方更随意,中方重摆拍~
多人照片里的人物站位,反应人物的层次高低,想起了前段时间“c”字位的某某某~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作者的淘宝之地,不知现在情形如何?
书中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通过照片读取那时的历史,照片强烈的视觉效果,照片中的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让人久久回味~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喜欢看历史照片的人,大概也会喜欢《老照片》这样的杂志。买到这本书的实体版,是八年之前的事了,除了稍有些灰尘的味道,还算保存如新。对书里照片的解说,基本代表了文化界对民国和新中国这两段历史的看法,由一张照片引申出那么多的东西,很难说拍摄者的意图是否如此,所以不免要受到“过度解读”之批评。但照片之为艺术,正是因为它给观看者带来的观感,并不囿于创作者之意识,甚至一副照片是否能够隽永流传,也将脱离创作者的掌控,而全凭观看者们的“票决”。有心者大概可以想起,某记者为第三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所拍摄的那张照片,它只是作者相机下的一张新闻照,但却因为戈培尔那“邪恶的一瞥”,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与价值。……扯远了。放到现在,尤其是此种社会和网络氛围下,此书大概未必能过审,并非是政府有意为之,而是相关部门和某些读者强烈的“自我审查意识”,这是比官方审查更可怕的东西。恐怕此书或许因为过于小众,反而得以幸存了。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老照片呈现了更多以往人们生存的细节,是文字的记述难以穷尽、无法涵盖的。有时候一幅照片就像是特定时代的一个切片,具有某种“全息性”,哪怕一幅寻常的合影,从周围的场景、摆设,人物的穿着、神情,都不难读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来,尤其在经过了岁月的积淀之后,照片中的一什一物、一颦一笑,都有了无尽的意味。
我们通常说,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才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
我也收藏了一套典藏版的《老照片》,整整100个合辑,厚厚的二十本,相对于每张照片的文字,我更看重老照片,至少也是距今二十多年,多则八九十年,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历史的变迁,期间的照片更是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发展,好多冷门照片甚至闻所未闻,颇为惊喜。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