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之旅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8-10-30 20:15:11) 读后感 -
作者:陈舜臣
“敦煌”一词意味着瑰丽、博大、神秘,抑或是浪漫、悠远?旅日著名作家陈舜臣在20世纪70年代游历敦煌后,结合大量历史资料,辅以陈氏的想象与推理,为读者呈现一派原汁原味的敦煌风情。当年众多日本青年读了此书,怀揣着对敦煌的向往,游历敦煌,引发了空前的“敦煌热”。四十年后再回味此书,可调是当下“敦煌热”的最佳读本之一。
敦煌之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张大千,敦煌莫高窟的毁坏者!1942年12月5日傅斯年、李济给于右任信函中提及:“右任先生院长赐鉴:去年年底,济(李济)接四川省立博物馆馆长冯汉骥、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德坤两君联名一函,谓:卫聚贤君自敦煌考古归来,在成都公开讲演,有云:敦煌千佛洞现尚保有北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壁画,张大千先生刻正居石室中临摹。惟各朝代之壁画,并非在一平面之上,乃最早者在最内,后来之人,于其上层涂施泥土,重新绘画。张大千先生欲遍摹各朝代人之手迹,故先绘最上一层,绘后将其剥去,然后又绘再下一层,渐绘渐剥,冀得各代之画法。冯、郑二君认为张先生此举,对于古物之保存方法,未能计及。盖壁画剥去一层,即毁坏一层,对于张先生个人在艺术上之进展甚大,而对于整个之文化,则为一种无法补偿之损失,盼教育部及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从速去电制止。斯年(傅斯年)等得此函后,对于冯、郑二君之意见,深表同情,惟以张先生剥去壁画之举,冯、郑两君未尝亲见,仅凭卫君口说,或有失实,深恐有伤贤者,故未敢率尔上尘清听。以后间接闻之教育部派员前往者,亦作同样说法,斯年等亦未以奉陈。本年夏,西北史地考察团组成,延聘西南联大教授向达先生参加,向君为史学界之权威,其研究中西交通史之成绩,又早为中外人士所共晓。九月间,由渝飞兰,西至敦煌,顷接其来函,谓在千佛洞视察一过,并与张大千先生相识。张先生雇用喇嘛四人,益以子侄、学生之助,终日在石室内临摹壁画。壁画有单层者,有数层者;数层者,由历代加绘积累而成……‘辛巳八月发现此复壁有唐画,命儿子心,率同画工口口、李富,破三日之功,剥去外层,颇还旧观,欢喜赞叹,因题于上。蜀都张髯大千。’又,临摹之时,于原画任意钩勒,梯桌画架即搁壁上,如何损及画面,毫不顾惜。向君认为此种举动,如尚任其继续,再过二、三年,千佛洞壁画将毁坏殆尽,因草成《敦煌千佛洞之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一文,寄来此间,斯年深觉向君此文关系重大,埋没可惜,故油印廿余份,分送有关艺术之友人……至于向君将千佛洞收归国有,设立管理所之建议,及斯年之附注意见,亦冀大力劈画促成。庶几国家重宝,得以永存……”
敦煌之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一本观看莫高窟的随笔,配图太少以至于看到细致的描述不能全面的了解,但是可以时刻感受到作者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历史文化艺术的欣赏、敬仰和评判。如此亲近历史文化的艺术家视角的描述,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算是此书带给我的美好的艺术体验。
这本书本是打算去敦煌旅游前看完的,结果看了几章搁浅了,从敦煌参观回来,再拾起这本书,没想到看起来更加有意思,会对其中自己看过的窟和了解的历史知识、趣闻有更深刻的印象。
敦煌之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非常朴实的忠实记录,在我即将启程前往敦煌时读完此书,相信将对我的敦煌之旅大有裨益。虽然我知道,与近半个世纪前陈先生所记录的敦煌相比,这一次我将看到的内容一定少了很多,因为出于古迹保护的需要,今日之敦煌仅对游客开放八个窟,很难把本书中描述的那些精彩绝伦的历史尽收眼底。所以更加感谢陈先生本书中的努力。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敦煌,你真的对佛教或者绘画艺术在行吗?说来惭愧,我纯粹是一个门外汉,但如果把中国自殷商以来3600年的历史比作一本鸿篇巨制,发端于差不多正中间的敦煌千佛洞文化,所承载的巨大能量,就是这部名叫中华文化史的线装古籍的那几条坚韧、粗粝的缝线,经历千余年的埋没、被发现、被盗卖、被毁坏,却依然用那些泛着幽暗黄纹的躯体倔强的链接这漫长的永不断代的中华历史!n身为中国人,这一生,总是要去看一看敦煌的,体会一下先人对于信仰的理解,才能更加明白,今天,我们要以何种面貌与精神,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经历了3600年来从未有过的这40年的超高强度速度的大发展之后,我想,最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只过了几十年的好日子,似乎就以为可以抛弃精神而放肆的享用这丰饶的物质世界了。人,其实是需要苦的。否则,人,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不知道幸福是什么的人,最可悲。是为本书读后感,并为发敦煌前之感悟。于 兰州 马拉松开赛前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