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2000字(3)篇

(2018-09-28 06:34:53) 读后感

笑谈大先生

作者:陈丹青

与其说还原了鲁迅,不如说还原了一个时代。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笑谈大先生在线阅读地址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笑谈我志

ttttt——读陈丹青《笑谈大先生》以及一些随想

t你这样的悲观绝望,你这样的看破一切,你唯一的反应就是放声大笑。
ttttttttt——伍迪•艾伦

t回想小时候,受母亲影响,我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律师:工资高、有地位、自由。小时候喜欢画画,我还因此为自己的将来定了副业,做服装设计。那时倘若大人问我我的理想,我会很认真的告诉他们:“做律师,业余做服装设计。”这是经过幼儿园的我仔细考量的:涉政太危险、搞文艺太理想、从商太重利、做科学家太累、娱乐圈太虚伪、做教育太复杂、干体育太粗犷……不如维护正义,然后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前几天在书架里找到一张初二时忘记交还的同学录,理想那栏写着:“律师、服装设计,希望做一个让所有人都开心的人。”

t初三的暑假接触了一些前沿技术专家,与他们进行交流,总会谈到国家的人才市场匮乏的问题。硬件技术、基础科学……诸如此类。不久前,兼职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的信科教授张海霞就说过这样的话:

“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有一个华为,出事了。这是因为我们太缺人。要是中国有一百家华为,中国还会出事么?”

在语文课上也读到现当代很多科学家、思想家的故事,这些经历见闻都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

t我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t大概是不成大脊梁也要做小骨头吧。或许可以试着改良体制?或许可以拓展科学边界?或许可以如鲁迅所言,“救救孩子”?总之,帮忙打官司和画衣服被我扔在了一边。那时的我绞尽脑汁,就是想不到一个方向——

t我到底要做什么?

t我模模糊糊知道自己出于国家公民的身份要担负重任、要贡献社会、要发展国家,要谋得某一领域的进步,可终不知究竟是哪种重任、怎样贡献、如何发展、哪一领域。不过由于身边的一些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我总以为自己的焦虑是合理而坦荡的。

t去年读王小波的小说选时读到一些未曾想过的观念。我更加迷茫了:是否人的理想真当与国家发展挂钩呢?摘录一段《似水年华》:

t“想想吧:
    一、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二、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你知道他们受的什么苦吗?
    三、正如毛主席所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什么都不知道就为他们而死,不觉得有点肉麻吗? ”

t恰有此问。流离失所的失业大学生或许可救、身有残疾的聋儿盲女或许可救、年过七旬的空巢老人或许可救——可弄权整人的贪官恶人可救吗?可懒惰自私的街头流氓可救吗?可无脑媚外的愤青可救吗?我想未必可救。深想一步:假如你把全部生命投入造福后者的事业里,七十岁那天才发现,不后悔吗?

t此外,总想着如何救国救民也未免可笑:仿佛他们都掉水里了似的。事实上,他们未必生活的比我差多少,又或正等着谁启蒙他们的思想,把他们从妖怪的盘丝洞里解救出来。

t综上所述,理想于我是一件令人怪焦虑的事。为公则心有不甘,为私则自责难免。要想出来太难,想不出来又说不过去:马上快成年的人了,活的没点小目标。

t太纠结了。于是这件事后来就不常想了。

t再后来,读到了《笑谈大先生》,才又想起来这个问题。

t陈丹青先生的《笑谈大先生》收录了七篇关于鲁迅的演讲。从极有名的《笑谈大先生》、《鲁迅是谁》到不很出名的《上海的选择》再到甚至未曾发表的《鲁迅与艺术》。它从不同侧面描绘了鲁迅的生活背景,讲述了鲁迅写作性格的一些小细节……但更多的,是从鲁迅的时代映射到我们的时代里。巧妙的讲出了常人不敢讲的大命题、大批判。tttttttt

t作者讲到,鲁迅在大陆曾一度被神化、被利用,不断简化脸谱化后作为意识形态的标志。“那份政治化的鲁迅遗产以不可抗拒的方式灌输至今,看不出停止的迹象——在中国,鲁迅和马克思各有分工:鲁迅专门负责诅咒万恶的旧中国,马克思专门负责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t人们在单调的被注入鲁迅的左翼思想,而忽略其幽默翔实的大量细节。青少年对鲁迅敬而远之,却又不得不与之周旋:《呐喊》《朝花夕拾》……难道不是吗?常常阅读鲁迅并书写读后感,然而鲁迅的价值何在?作者写道:“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t“……从1949年到八十年代初,鲁迅话题则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在内地无人敢于冒犯,在台湾被长期封杀。总之,“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八十年代中期,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祭坛,挪进学术领域;九十年代迄今,官方对鲁迅话题开始了沉默、回避、冷淡的戏剧性过程。”
t“……鲁迅在建国后最有利用价值,最方便被以一种极不道德的方式树立为一个道德的,甚至超道德的形象,来压迫大家。在这一场巨大的阳谋中,真正被利用的是我们几代人。独尊鲁迅的真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无知,不怀疑,盲从意识形态教条。我应该说,我们几代人被成功地利用了。现在一部分人知道被利用,于是掉过头来诅咒鲁迅。”
t“……而在西方,文人从未被打倒,而是被质疑;从未被神化,而是被纪念;从未被架空,而是实实在在地被试图理解、被持续研究。我所亲见的西方人谈起先贤与哲人,并不大惊小怪,只是平静而诚恳的尊敬。”

t……

t我未曾亲历过“鲁迅政治”是怎样的场面,也没有见过鲁迅走出政治祭坛的场景,更不知道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在乱世中抱着一本鲁迅求生存的……这世上总有些“曲折探索”为人们所不知。

t可是我开始理解作者的意思:“我们几代人共享齐天洪福,免于三座大山的压迫,免于乱世之苦,其代价,是我们对相对纷杂的社会形态,相对异样的生存选择,相对自主的成长经历,迹近生理上的无知。”

t它阐述着当有人以政治目的切割历史、核对文人,捧杀一些人,骂杀一些人,那意味着什么。

t想起小学的“思想品德”,初中的“道德与法律”,高中的“政治”,再到大学的“马概”……这是一个国人多么自然而然的成长轨迹。

t人们难以解读鲁迅,因为他们甚至难以解读自己了。中国的文化版图逐渐的拼成了一片文化板块。而已逝的鲁迅无话可说,一百年前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一百年后孩子的命题将是“救救鲁迅”。

t这大概是鲁迅早就预见了的。

t五十岁回望三十岁的作品,他只说自己不后悔。后来的他也渐渐认清:被放到宽阔明亮的地方去的孩子,也无非都是死路一条。历史上吃人与被人吃的大轮回是无法打破的。“……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大讽刺、大失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寓言,被孩子们彻底看穿了、抛弃了……”后来,鲁迅很少喊着要救别人的孩子了,成为父亲的他发现,好好把周海婴拉扯大,已是不易。

t……

t这时联想起那张同学录,我就更为清楚,自己远没有让所有人都开心的能力和精力,而满心社会国家也未必有用,顶多只是努力让自己幸福罢了。

t所以,倘若今日再问我,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将很难说清。回到文章的题目,我倒愿意将“我的理想”的“我”替换为“你”、“你们”、“我们”。

t尤其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更明确了寻找理想的方式:偷偷趴在时代的耳边,悄咪咪问它一问:

嘿,你的理想是什么?




( 又及

上次的作文因为写有“敬爱的习大大”而不被公众号审查通过,我不禁联想到书中一段极有趣的结尾。

“今天是需要记得的日子:所有与会者的发言稿都被要求事先呈交当局审查,但我不肯从命。鲁迅的话题早已很尴尬:他给利用了七十多年,利用够了,如今被撂在一边,却弄得是再来说他,不宜,不说,也不宜:继续纪念他,只怕言论不和谐,完全不提他,他又尺寸太大,堵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这次论坛别的不敢提,单只聊聊“鲁迅和艺术”,倒也是个不坏的招——以上就是我要说的话,请负责审查的小老爷们,仔细审查。”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鲁迅先生早就是我的偶像,很多人似乎都曾表达过中学时代对过度解读鲁迅文章的不满与愤慨,而我只记得,读鲁迅的文章时会有一种快感,那时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对鲁迅的杂文尤为钟爱,那么深刻的思想,那么辛辣的笔触,读来简直像是观看一场精彩异常的战斗。不过那时还不太能欣赏先生文章满篇冷峻中夹杂的幽默,一直以来,对先生的印象也是相当严肃的,直到上了大学,在图书馆翻到了鲁迅作品全集,更为广泛地读了一些小说、散文,尤其是杂文,再兼以对时代背景的更深入一些的理解,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更为滔滔江水。n这次读陈丹青先生的这本《笑谈大先生》,同为鲁迅先生粉丝的我,看到陈丹青先生以画家的敏感和文人的情怀去深入解读鲁迅先生,油然而生一种认同之感,就像是心中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觉一下子倾泻而出,甚而看到了以前从未看到的东西,惊喜异常。本书的几个话题中,印象最为深刻、感触也最深的是谈先生的“好玩”以及谈先生对死亡的态度,这两个话题看起来似乎色彩完全相反,前者应该是翠绿、嫩黄乃至清新淡雅五彩缤纷的,而后者毫无疑问是灰色甚至是浓重的黑色,然而先生对此二者的态度在更深层次上是统一的,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用这句话来总结,也不过是我鹦鹉学舌罢了。n曾经一度,我也以为先生是革命的,甚至对那句著名的“鲁迅属于革命的二十世纪,胡适属于建设的二十一世纪”深表认同,进而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里,先生的作品也该束之高阁了吧,但随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接触到更多的网络现象,逐渐意识到,先生对人性的洞察是深刻而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的,社会在变,但人性永远是不变的。而此时再读先生的作品,感触就更深了。敬佩是一方面,感到亲切则是另一方面了。就像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说苏东坡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一提起就不禁会心一笑的人,现在,鲁迅先生于我,也是只要一提起,就会心一笑的人,只是,我目前这个“会心”还比较肤浅,但这种亲切感却是实实在在的。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其实是作者的几次讲演稿,很值得一看。尽管作者只是大先生鲁迅孙子的同龄人,但由于特殊的对于鲁迅先生的热爱继而研究,于是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充满情趣与师尊的大先生。也许,我们对于鲁迅的印象仅仅只是停留在记忆中的木刻大烟斗的画面上,也许耳畔响起的声音都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刻板与政治,是的,我们早已忘记了大先生是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我们只记住了作为政治家左派的的特别能口诛笔伐的战士,却常常忽略他“怜子如何不丈夫?”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鲁迅作为一个政治符号的存在而忘记鲁迅就是大先生……鲁迅之孙诘问:“鲁迅是谁?”宁不令人痛心!是早该取掉伟人身上的教条束缚的光环,换周令飞和普罗大众一个真正的文化名人………。   有收获。。风过无痕2019年2月24日下午随感。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