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论语别裁(全集) 读后感(3)篇

(2019-07-16 11:24:12) 读后感

论语别裁(全集)

作者:南怀瑾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相关章句注疏累代不绝。南怀瑾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间三次讲述《论语》。第三次讲记结集出版时,南先生定名为“别裁”,意谓其讲述是个人所见,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南先生认为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讲述《论语》,“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重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

论语别裁(全集)在线阅读地址

论语别裁(全集) 读后感 第(1)篇

南老先生讲《论语》,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贯穿全文。和上学时教科书式的背《论语》相比,这次阅读,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联想到以前语文试卷里“这句话表达了xx怎样的中心思想”这种题目,会很反感。因为以前做题,看到的只是某篇文章的节选,会觉得“这人什么中心思想和我有半毛钱关系?”n然后看到南老先生写到司马迁,在当时,司马迁觉得世界上只有孔子,周公和他自己有中心思想,别人都没有。说《史记》在当时没人看得懂,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我一下子就对司马迁和《史记》产生了兴趣。也感觉到中心思想的有趣。这人真狂啊,但又很仗义。他之所以入狱,遭受宫刑,只是为了给别人求情。所谓做学问,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如果一个人只会读死书,而不结合着生活历练,解决实际问题,那最后就成了“书呆子”。宋朝之前,儒家思想还没有被上下设限框起来,(现在被框起来的部分成了“教条”)孔子还没有成为当代年轻人刻板印象中的“迂夫子”(教科书式的教育惹的祸),那时候的知识分子以“仁”为目标,著书立说,很多伟大的思想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当代年轻人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呢?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有趣的向导。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生硬刻板翻译过来的文言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絮叨老头形象。要是孔子是这么个无聊老头子,怎么会留芳千古呢?为什么在当代,许多外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呢?所以读《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说出的这些话,又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南老先生的描述下,一幅幅生动的孔门弟子素描徐徐展开了。机敏好学,安贫乐道的颜回;n暴脾气,仗义的军事家子路;n外交,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的子贡。可见,儒门弟子并不都是一身书卷气的白面书生。儒家思想认为:人有了知识学问了就要出来为社会做贡献。古代的政治家深受其影响。而今天,学习儒家思想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nn按南老先生的说法,唐宋之后,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是百货店,社会需要;n道家是药店,生病时需要;n而儒家是粮食店,需常备。n大多数人从生下来就要学习和人打交道,而这一过程中又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因为要麻烦别人,或者被人麻烦,所以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学习相处之道。在此之前,先了解下“礼”。所谓的“礼”,我们的礼节,礼貌,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中国文化的“礼”字,拿西方文化讲,就是哲学。哲学又分形而上的(探究宇宙,人的来源的各种未知知识),形而下的(探究社会,男女,已知世界的各种知识)。为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从来不去探究鬼神,因为他觉得自己得先把“形而下”的知识搞好。而他一生都在围绕着“仁”,来传道授教。明知无法成就天下大同的大业,也依然倾尽一生的力量坚持着。这种“无所为”的精神,刚好和道家的“无为”(做不了就不做)相反。普通人先了解一些浅层的“形而上”哲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过好“形而下”的平凡生活。“贫而乐,富而好礼。”n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任何环境中,不得意忘形,也不失意忘形。这需要一些兴趣爱好,以及和别人的和睦关系等等来支撑自己。前几天和我妹一起看了《寻梦环游记》的电影。我想,要是人能达成梦想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那就是幸福的。怕就怕人到老年,无所事事,回过头来看净是后悔,那这一辈子就活得苦。可以说,提升自己的修养,核心是为了让自己有智慧。智慧就是能使内心不迷惑的一种东西。我经常在变,不断推翻自己以前的思想,建立新的。因为内心充满迷惑,所以反复无常。想到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到三十岁,观念基本固定了,不会动摇了。可能因为我还没到年龄吧,所以观念变动得很快,很不牢靠。这么一想,豁然开朗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识别不好的思想呢?这就需要多思考,多体验了。不仅仅要看好的,坏的也要能看,而且要学着区分,然后逐渐形成稳定的人生观。这就需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来做支柱和底线。一切都围绕着中心来展开,就不容易走偏。

论语别裁(全集) 读后感 第(2)篇

有一天我要带孩子去游泳,当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之际,那里的工作人员冷漠无情,让人实在无语。幸好孩子没事,本来我想去找领导的,最后我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第二次我又带孩子去了,刚好遇到闭馆,我也没有提前收到通知。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话态度很不好,我没有见过哪里的工作人员是这样说话的。我觉得他们这样不对,但是我又能怎么样?我不知道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应该怎么样去想,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是我的问题吗?我遇到这样的事,该以什么为准则,该怎么怎么样处理啊?n我因遇到此事特别沮丧,怎么我总是处理不了事情。于是我就在马路边一块石头坐着,翻着手机。最后我硬着头皮把这件事说给一位有学识的但并不是十分熟悉的朋友,问他有没有什么书推荐给我看,让我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于是他就推荐给我这本《论语别裁》,我总不能一直事无巨细的去问别人。这本书是南怀瑾的先生讲解的,不光是讲《论语》,还解除世人对孔子的误会,书中还涉及了很多中外古今的知识。南怀瑾先生认为,不光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与人多交流。其实《论语》就是教给世人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具体怎么做,要靠自己去领悟实践。无心插柳柳成荫,自己存在的不少弊端,从书里得到引导,至少在某些事上不那么呆板了。在平时看书后发现,贾老师有时候跟我说的道理,很多都与书中的道理吻合,可见我与人差距之大。

论语别裁(全集) 读后感 第(3)篇

再拜读一遍。老先生把论语里的每句话,一一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详细而具体讲解了一遍。犹如敦厚长辈,在耳边谆谆教诲。这种态度本身就很感人。很感人。
中文博大精深,中文哲学也常常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老先生真的不怕把话讲死,彻彻底底老老实实方方面面地全都通俗易懂地解释一遍。实在是入门第一好书。
现代的书,能讲出自己观念的书,才是好书。把不可说的言外之意,留给我们在书与书之间比较思考的时候吧。
老先生在读论语时,常说后世的儒家对经典有误解有曲解,有一代不如一代之感。我不这么认为。我更愿意相信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里介绍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认为后世的理学、新儒学,是结合了更多思想的,更契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更系统更复杂的社会理论学说。没有武功一般的孰高孰低。哲学,最后还是要放回社会环境中来解决个人问题,社会问题的。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