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选集1:家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5-19 07:54:40) 读后感 -
作者:巴金
小说描写了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没落,其中以觉新、觉民、觉慧等几个年轻人为代表,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并通过他们的生存状态批判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巴金选集1:家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从大三课上要求开始读这本书,直到今天才终于将它读完。在这期间因为觉得很多情节写的过分啰嗦所以弃了一段时间,可真正拿起来细心阅读时才发现这些细节也是它的闪光之处。我能够理解大哥觉新的苦楚,他想要反抗,但他却是懦弱的。他的懦弱不仅取决于他自己,还来自于亲人间的羁绊,来自于长兄如父的命运,来自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能...我从未可怜过他与梅之间的爱情,既然他成为了牺牲品,梅成为了牺牲品,为何又让一个温柔且深爱着他的瑞珏也成为的牺牲品…我心疼瑞珏的命运,她是那么的爱着觉新,并且作为他的妻子能够同情他与梅之间的感情,就算是到死,她心爱且深信的觉新都没能陪在她身边。我也不很喜欢觉慧。他似乎代表了新的力量,新的血液,可他还是太年轻了。他的年轻使他在旧的力量面前也不过是个弱者。难道他不懦弱吗?他也是个懦夫罢了。他为鸣凤的死伤心、难过,可如果那个夜晚让他找到了鸣凤,他又能做些什么?或者根本说,他为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他也没有真的想要去找鸣凤。他所鄙视又厌恶的旧家庭,旧社会,旧制度,他所不理解的大哥,却是给他走向新制度的支撑…他的任性是有人去替他承担着后果的,他的美好生活也是有人去牺牲换来的,如果没有了那些牺牲,也许他也不过是个有着新思想的懦夫罢了。这个故事太长了,仿佛将人拉回那个年代那个故事之中。作者要讲述的故事和想要表达的想法也太多了。从故事中感悟别人的人生哲理,这也许也是读书的意义吧。作者是个十分谦虚又善良的人,文中提到的关于批判的不够彻底的建议,我认为那也是出于人之真情。
巴金选集1:家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家”是个悲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老舍先生从人物性格方面对不同的人物奠定了一个不同的宿命。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完全是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对于这个家中的思想落后的泯灭人性的的行为,他偏要反其道而行。而觉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我们在《家》中可以看出他原本也是可以有一段美好的婚姻,但是由于他继母以及梅表姐母亲产生了矛盾,以及高老太爷为他指婚,他不得不认命。而且在家中他也是处处忍让,事事迁就。一边是封建者的高老太爷,一边是叛逆者的弟弟。夹在中间的他可谓真的是呜呼哀哉。而老太爷,完全的一个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认为他说出来的话就必须得执行,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他的话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可笑。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真的比较坎坷,生在那个年代我们不仅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而且也是对封建制度的憎恨。鸣凤,婉儿,梅小姐,她们都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可怜者。小说以觉新的“出逃”而结束,我想这一“出逃”,一定会有一个满意的结局。也但愿21世纪的今天,人人平等,一起共创这社会主义新中国。
巴金选集1:家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看完杨绛再来看巴金,真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前者平淡从容中带点幽默风趣,即便是痛苦的往事也是一笔带过仿佛只是生命的小插曲;后者充满积愤、斗争和绝望,但也不乏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奋斗。也许这就是文如其人吧:杨绛写《我们三》和《干校六记》时已经年老,心境平和,而她的一生在她那个年代可谓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出生名门,父母慈爱开明,受到良好教育,灵魂伴侣生死相依,女儿聪明伶俐懂事可人;而巴金,目睹了太多封建大家庭的爱恨情仇和腐朽落败,且他在写《家》时正值青年,难免血气方刚,激情澎湃,所以小说的主调也是同情的、愤怒的、抗争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将这两个作家放在一起对比,可能是恰巧先后读了他们的书吧。对《家》本身,没什么特别要写的,只再归纳一句:无奋斗,无抗争,无翻盘,不青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