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

(2021-02-18 06:29:30) 经验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是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飞。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艺术设计符号基础理论及其套用,将索绪尔语言符号学和皮尔士逻辑符号学的基本观念、原理与方法套用于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染织设计等领域。

主要介绍了符号、艺术与设计的关係,艺术设计符号的毗邻轴与系谱轴,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外延、内涵与意识形态,图像性、指示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设计符号,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传播、认知与形变,艺术设计符号分析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艺术设计中的隐喻、换喻、提喻、讽喻等修辞手法,以及走向信息化、数位化、网路化的艺术设计符号。

基本介绍

  • 书名:艺术设计符号基础
  • 作者: 胡飞
  • ISBN: 9787302178507
  • 页数:227页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年7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版次:1
  •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
  •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 产品尺寸重量:28.2 x 20.6 x 1.4 cm ; 558 g
  • ASIN:B001E0X264

前言

恩斯特·卡西尔(Enst Cassirer,1874—1945)的一句“人是符号的动物”成为符号学的至理名言。人并非生活在一个单纯的自然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之中。语言、神话、宗教、科学、艺术、技术等构成人造的符号宇宙,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成为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徵。
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和发展性决定了设计的丰富性和发展性,而艺术正是实现设计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艺术的真谛就在于创造新符号、新秩序、新形式、新思想的过程。艺术设计导引了生活的艺术化方式,创造出艺术化生活的可能性工具。设计已成为一种符号学现象,它依赖于认知和发展的过程,并包含了集体和个体的环境的文化共存; 纯粹满足功能的赋形活动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求,意义的赋予和表达日益成为设计的核心。
近年来,设计符号理论在国内设计界可谓“吹皱一池春水”,学术界与企业界,设计师与消费者均竞相追捧。由于符号学自身的开放性和複杂性,关于设计符号的研究可从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传播学等不同角度着手。本书未拘泥于任何一种视角、一种理论和一家之言,而是针对艺术设计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运用语言符号学和逻辑符号学的一些基本观念、理论与方法,对艺术设计自身进行分析。
内容主要包括: 艺术设计符号的毗邻轴与系谱轴,意义的外延、内涵与意识形态,图像性、指示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传达与符号的分析,隐喻、换喻、提喻与讽喻,以及走向信息化、数位化、网路化的艺术设计符号。并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例证,以期构筑出设计符号理论的基本框架。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染织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方向)本科的设计符号学课程及相关课程(如图形符号学、产品语义学等)的教学,也可供设计艺术专业研究生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设计人员参考,以符号学的视角切入设计、展开设计。
章节中间设定的讨论题供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分析、比较、讨论; 每章后的“延伸阅读”介绍有关知识点的参考文献,便于感兴趣的学生课余阅读; 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和整理,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也可由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此外,教师可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部分设计课题,将基础知识融会在专业实践之中。
从靳埭强在平面设计中将水墨、书法与传统器物巧妙融合,到李宁牌水墨系列篮球鞋,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似乎正成为一种设计时尚; 一些设计竞赛也常常冠以“中国风”、“传统文化”的主题。诚然,引进、模仿之后的中国设计,正在探索自身的存在; 但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设计作品将传统纹样直接“贴”到表面,传统符号标籤化、脸谱化。曲解了中国传统符号的意义、结构与法则,忽略了传统符号形成的原因和使用的情境,而滥用中国传统符号的形式,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空洞之中。
传统”不应该是以实体为形式,不应是外在的显露的符号重複,而应是内在的、潜意识的、人文化了的“事”中之“物”所体现出的人类智力、精神风格、韵律之凝聚,并且是在不断发展、演化的积澱过程。
设计师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当代设计之中,成为一种自觉的体现,而非刻意的追求; 展现给世界的应该是“中国味道”,而非“中国符号”。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胡俊、戢利霞、李翠、周坤、廖丹等协助整理了部分文字和图片,在此深表感谢。
笔者学养有限,书中难免有所疏漏和言误之处,敬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胡飞
2008年2月10日于武汉马房山

目录

第1章符号、艺术与设计
1.1艺术与设计
1.1.1艺术与设计同“源”论
1.1.2艺术与设计同“元”论
1.1.3设计中的科技与艺术
1.2关于符号
1.2.1语言、信号与符号
1.2.2符号形式的历史演进
1.2.3符号思想的历史回溯
1.3现代符号理论与设计
1.3.1现代符号理论的发展
1.3.2现代符号理论在设计中的套用
思考题
第2章毗邻轴与系谱轴
2.1符号的坐标
2.1.1毗邻轴与系谱轴
2.1.2符号的潜在替换关係
2.2艺术设计符号的毗邻轴
2.2.1形体
2.2.2色彩
2.2.3材质
2.2.4空间
2.2.5光影
2.3艺术设计符号的系谱轴
2.3.1风格
2.3.2识别
思考题
第3章外延、内涵与意识形态
3.1功能: 艺术设计符号的外延意义
3.1.1符号系统与意义序列
3.1.2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外延
3.2价值: 艺术设计符号的内涵意义
3.2.1内涵意义的产生
3.2.2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内涵
3.3意识形态: 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第三序列
3.3.1符号意义的第三序列
3.3.2艺术设计中的风格与主义
3.4约定: 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来源
3.4.1人的约定
3.4.2环境的约定
3.4.3生活方式的约定
思考题
第4章图像、指示与象徵
4.1符号类型理论基础
4.1.1艾柯的符号类型理论
4.1.2皮尔士的符号类型理论
4.1.3莫里斯的符号类型理论
4.2艺术设计中的图像性符号
4.2.1再现的图像性符号
4.2.2类比的图像性符号
4.2.3几何的图像性符号
4.3艺术设计中的指示性符号
4.3.1因果的指示性符号
4.3.2邻近的指示性符号
4.3.3制度的指示性符号
4.4艺术设计中的象徵性符号
4.4.1单一的象徵性符号
4.4.2综合的象徵性符号
4.4.3象徵性符号约定的任意性
4.4.4符号类型的相对性
思考题
第5章意义的传达
5.1艺术设计符号的传播
5.1.1符号与传播
5.1.2符号传播的模式
5.1.3艺术设计符号传播的要素
5.1.4案例: 广告设计中的符号传播
5.2艺术设计符号的认知
5.2.1感觉与知觉
5.2.2联想与记忆
5.2.3思维与理解
5.2.4案例: 产品设计中的符号认知
5.3意义的形变
5.3.1意义的衍生
5.3.2意义的理解不足
5.3.3意义的误解
5.3.4意义的视界融合
5.3.5意义的传达极限
思考题
第6章从分析到创造
6.1艺术设计符号的分析原则
6.1.1设计符号学的一般原则
6.1.2艺术设计符号分析的基本原则
6.2艺术设计符号的分析方法
6.2.1关键点分析法
6.2.2对比分析法
6.2.3语意差异法
6.3艺术设计符号的运用程式
6.3.1基于对比观点的符号设计程式
6.3.2基于文化符码的符号设计程式
思考题
第7章隐喻、换喻、提喻与讽喻
7.1当代设计的修辞转向
7.1.1无处不修辞
7.1.2符号学视角的修辞类型
7.2艺术设计中的隐喻
7.2.1隐喻的相似性关联
7.2.2牵强的隐喻与新颖的隐喻
7.3艺术设计中的换喻
7.3.1换喻与隐喻的区别
7.3.2换喻的方式
7.4艺术设计中的提喻
7.4.1提喻与换喻的区别
7.4.2提喻的方式
7.4.3提喻的意义传达
7.5艺术设计中的讽喻
7.5.1讽喻与隐喻的区别
7.5.2讽喻的方式
7.5.3后现代主义设计与讽喻
思考题
第8章走向信息化
8.1信息化、数位化、网路化的艺术设计符号
8.1.1信息化的符号所指
8.1.2数位化的符号能指
8.1.3网路化的符号传播
8.2网路界面设计中的指示性符号
8.2.1地图中的指示性符号
8.2.2网站中的指示性符号
8.2.3动态导航图中的指示性符号
8.3图形界面设计中的符号隐喻
8.3.1图形界面隐喻的关係建构
8.3.2图形界面隐喻的原则
8.3.3图形界面隐喻的误区
8.4互动界面设计中的符号运用
8.4.1元媒介: 互动性
8.4.2网路媒介的互动用户
8.4.3网路媒介的互动界面
8.4.4网路媒介的互动创造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