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统计是通过研究社会现象中各种数量关係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学科。特点是:(1)数量性,用数据表述客观事实和依据客观事实的逻辑归纳做出定量推断;(2)总体性,从整体上研究现象的数量表现,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3)具体性,研究具体地点、时间、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基本内容包括:统计调查、综合调查、动态数列、统计指数、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行业统计、价格统计、人民生活统计和小康指标体系、巨观经济测量预警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基本分科包括:统计学原理、统计史、经济统计和部门统计(如农业统计,工业统计,运输邮电统计,内外贸易和旅游统计,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统计,人口统计,能源统计,财政、金融、保险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和可持续发展统计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社会经济统计
- 外文名:Social Economic Statistics
- 目的:研究社会经济统计活动
- 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等
- 分科: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等
- 套用学科:统计学
概念
统计和统计学派的形成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多种统计学派。数理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是现代套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用于研究随机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量特徵的方法体系。数理统计学在近几十年中,在理论、方法和套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统计学派则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目的在于研究社会现象内部的联繫和相互关係。
K.马克思和F.恩格斯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统计理论的奠基人。他们在领导第一国际的革命运动中,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统计,作为了解各国工人阶级状况、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制定国际工人运动战略策略的依据。列宁曾指出社会经济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之一,是国家监督的重要工具之一。他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统计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并把“注意基本的统计”作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之一。
特点和分科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多科性的学科。它的基本分科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部门统计学及统计史。在部门统计学中,又分为人口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工业统计学、教育统计学、文化统计学、卫生统计学等。
与其他学科的联繫
除各部门统计学与相对应的部门学科联繫密切外,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一个整体,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的关係最为密切。
哲学中物质是第一性的原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事物普遍联繫和不断发展的观点等,都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中所论述的许多方法的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也以社会经济理论科学所揭示的经济关係和经济规律作为其理论指导。例如,总产值、净产值、工资、利润、劳动生产率等具体统计指标,都反映一定的经济範畴。在确定它们的概念和计算範围时,也是以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有关原理为依据的。
社会经济统计学还运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以进行严密的数量描述和定量分析。在社会经济现象中,许多数量关係可以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研究。所以,社会经济统计学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