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

考证学

(2020-12-10 21:38:54) 经验

考证学

考证学意“考证其实”。考证学是既考究古代书籍真伪,也校勘其原来文字的一门学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考证学
  • 外文名:Research learning
  • 关于:考证的源流
  • 源远:源远流长
  • 发展:至宋兴盛,至清全盛
考证学意“考证其实”。考证学是既考究古代书籍真伪,也校勘其原来文字的一门学问。这个学派的学者们採纳归纳式的考察方法,从广泛的资料中收集证据,并检验不利于此证据的种种假设。他们的格言是“确凿证实然后信之,无稽者决不轻信”。这个学派在清初稍稍起步,清中期发展到全盛地步。代表人士有惠栋、戴震。
明朝时期,王阳明建立心学,提倡致良知、从人的内心中去寻找“理”、“知行合一”。然而王阳明后世的信徒将其教诲歪曲到宣称酒色财欲无碍于心智启蒙的地步,当社会和道德行为降到如此低点时,社会兴起了对这个学派的反击。清初,顾炎武向明朝颓废的学术发起猛烈抨击,指责“良知”论实乃混乱无序之根源。并着《日知录》,建立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朴学”、“考学”。
清初大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激烈的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上学思潮,树立了一种新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作研究、旁徵博引地作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这些人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怀疑精神,促使他们仔细检查已被历代所承认、真实性似乎毫无疑问的着作。重新研究古代经典使他们面对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古籍的问题。他们的考察引导他们越来越深入地潜入到古代经文的研究中去,并为清代中期考证学兴起铺平了道路。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考证学家以其透彻、客观、敏锐和开明的态度,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几乎各方面作了重新考察。由于他们扎实的研究和朴实的文笔,他们也称自己的着述为“朴学”。考证学家研究的核心是经籍,但也涉足了诸如训诂、音韵、历史、历算、地理、典章和辨伪等学科,使得自汉代(甚至更早)以来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献得到严格的鉴别,一些疑难的古典书籍可以被阅读并被理解,一些伪书被揭穿,一些流失的典籍重新面世。
考证学是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原则的理论总结。考证学源远流长,至宋兴盛,至清全盛。清朝考证学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体现其成就的作品有宋赵明诚的《金石录》、清顾炎武的《日知录》、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原则和方法:无徵不信,阙疑存异。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