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将大量的感测器节点构成监控网路, 通过各种感测器採集信息, 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 并且準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 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体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慧型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
-
中国农业物联网
(2020-12-28 11:25:25) 经验 -
中国农业物联网
物联网: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网际网路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路。在这背后,则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晶片,用这些感测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局部的无线网路、网际网路、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路互动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行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慧型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在计算机网际网路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路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网际网路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籤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感测器实时探测;(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路传输的数据格式;(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路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散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IDC),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在北京东方海岸精準农业示範区,处处体验到物联网“感知”精準农业技术。鲜切花生产基地中控室,温室环境监控大屏挂在墙上。数字频闪的表格中,59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一目了然。突然,A1棚湿度显示由绿变红:85%!技术员立刻开启一旁的网路视频语音监控系统,点击“一排温室”发令:“湿度大了,请开风口和天窗!”视频画面上,一名农民操作员立即行动起来。10分钟后,系统传来语音回覆:“全部打开。”大萤幕上,红色数字随即下滑,很快恢复成绿色:70%。“这些实时监控的环境指标可以自动报警,绿色表示正常,红色即为报警。”这套温室环境监测与智慧型控制系统,通过室内感测器“捕捉”各项数据,经数据採集控制器汇总、中控室电脑分析处理,结果即时显示在萤幕上。管理人员通过另一项技术——视频语音监控系统随时指挥。基地经理务农20多年,算是一把好手,却全听“系统”指挥。他说:“以前都凭感觉,觉得温室冷了就加温,觉得暗了就补光。智慧型监控下的科学数据,大伙都服!”像鲜切花生产基地这样,房山已在5个镇、16个村示範推广精準农业技术,智慧型温室、室外气象自动监测、负水头精準灌溉、液肥精準施用、静电精準喷药……16项信息化专利技术,实时定量监控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调节水肥药的投入,帮助农民实现更高层次的精耕细作。农业物联网示範基地已在全国100多个县市展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智慧型化、规模化生产一定能够实现,并且能够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切实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