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书赏析(3)篇
(2019-07-06 00:22:00) 读书赏析 -
作者:廖一梅
廖一梅是文艺青年推崇备至的文艺女神,她创作的《恋爱的犀牛》这部话剧,一直位居话剧票房第一位,被称为“年青一代的爱情圣经”!《悲观主义的花朵》是廖一梅唯一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精神共性,可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读。女主陶然爱上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陈天,她以为这个男人可以成为容纳她悲观然而疯狂的爱情的容器。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承接得住她的爱。在这段歇斯底里的爱情里,陶然一边想要竭力克制自己爱上陈天,一边又想要飞蛾扑火般地与他堕入深渊……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廖一梅笔下吸血鬼式的激情,那种自我克制与永恒欲望的矛盾、明知该避之不及却有着致死的吸引力的爱,打碎了所有的理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爱到如此,谁都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书赏析 第(1)篇
头很痛,天气很冷,我躲在被窝里看完了这本书。突然想到许知远曾经对马东的采访,在马东说出人的底色是悲凉的那一刻。“为什么觉得是悲凉的呢?”“可能是因为年少时看红楼梦吧”“后悔吗” “不,因为也给那时的我带来了巨大的快乐。”
我知道,这本书远远不能和红楼梦相比。最初点进来的时候,看到一句话“文艺青年的追捧”。我不太喜欢这个词,任何场合都不喜欢。但事实上,偶尔的感慨和声音,都常常让自己陷入这种阵地。“文艺青年”这个词似乎被覆盖了太多隐秘的含义,偏见里是躲避现实的,似乎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在文字里一次次游走寻求对现实无力感的最后安慰。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对不对。只是很希望我们能够看到所有的人会为了美好的故事,为了伟大的感情而流泪。没有人蔑视这样的情感,没有人将其踩碎去蝼蚁。今天一整天都在不断循环着齐豫姐姐的今日,“听不见狂吹的风沙里 在说什么古老的故事 又一次地老天荒 同一条帕子 擦你的血 湿我的泪” 三毛姐姐和荷西的爱情依旧盘旋。无论我走多久,无论我还将在书里遇到多少伟大的作家,三毛姐姐永远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她简直就是为我打开书的世界大门的人。初中时,不喜读书,在老师的逼迫下买了许许多多的名著,却未曾翻开过。最多,也不过是在那花花绿绿的封面里,读一些所谓的爱情故事。直至高中来临的那个暑假,那个开始喜欢上水浒传的夏天,读完简爱,后来因为一个女孩子,一个我还是愿意用美好来形容的女孩子,带我认识了三毛。我永远记得那本书的样子,永远记得她指着书让我看三毛描写荷西吃粉条的样子,我们一起笑到肚子痛。再没有谁能替代她了,再也没谁能够替代我的三毛姐姐了。那里藏的不止是青春,还有无数的未来和远方。只是现在,也许它们已经与我无关。
“怎么一个人能够爱到那个样子呢” 我对爱抱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只要是爱,对于我读者的身份来说,任何东西都变得没办法吐槽。
这本书好难过。嗯,好难过。我想象不出来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曾见过她的照片,却又似乎已经深深认识了这个人。似乎能看得到岁月停留在她身上的苦与痛,似乎能感受到陶然的人生。我们不知道路将通向哪里,我们只是还要不停地走下去。不停地走下去。我在逼着自己开心。可我对什么都很愧疚。对我的妈妈也是这样,我好愧疚。想到我没办法回报她给我全部的爱,我就难过的要命,想到我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我就愧疚的要命。我什么也做不了。
我现在已经语无伦次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表达什么。
敏感的包围者。可以吗。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书赏析 第(2)篇
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廖一梅的一部话剧,很有名的一部话剧《恋爱的犀牛》,没有看过,但经常听人说起,正好看到这本小说的时候就打算看看。在看的期间我打开了豆瓣看看别人的看法,发现看法都挺不一样的,好的评价和坏的评价大概各占一半。然后我花费了四个多小时看完了,感觉不错,挺适合我的口味。
作为一个和主角陶然一样的摩羯座文艺女青年,我们的性格和对待爱情的态度满相似的。对于摩羯座来说,爱情不是必须品,甚至是不相信爱情的。作者描写陶然在恋爱里的模样,和我如出一辙,摩羯座的人在恋爱中自尊心很强,绝不会轻易说出“爱,也不会轻易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和摩羯座的人谈恋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要永远保持主动,但不一定会受到摩羯座的青睐。陶然说从小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她在不管遇见怎样糟糕的事,她都不会太在意,但在她遇见陈天之后,一切都变了,她变不像她自己,她的情绪开始受到陈天的行为影响。这可能就是爱情吧,会把一个人变的不想她自己。
在这本书中的一些现象让我汗颜。陶然的朋友 大多都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他们的生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奢靡,喝酒吸毒玩女人。陶然也是一样,对待感情相对草率。他们通过不断地恋爱来获取写作的灵感或者情欲上的发泄。在我看来,大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他们的感情丰富,但也相对多情。就拿陈天来说吧,他在和陶然恋爱的时候,同时还和他的秘书有着暧昧关系。我甚至在怀疑陈天到底有没有爱上过陶然,这一切是否只是陶然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份爱情对于陶然来说确是陷入极深的,当她发觉自己爱上陈天的时候,她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他,夜夜梦见有关于他的一切。但她的的自尊不能允许自己做讨好陈天的事,她的内心仿佛在天人交战,这是一场理智与感性的战争,但最终谁也没有胜利,堪堪持平而已。最后她发现了这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克制住自己去忘记陈天,最后陈天突发了心脏病死亡,他永远留在了她的记忆中,溶于骨血。
分享书中我最喜欢的两句话。
”所谓死亡的恐惧,情欲的动荡,生活的苦恼,人生的烦闷,存在的空虚,所有这些情感的内容,都需要一个人类个体独自面对。“ 所有这些隐秘的情感,不过是我们自己自导自演的电影,我们也须得自己去面对,不管以后我能不能遇见爱情,我想我都有勇气去面对它,它的甜蜜和痛苦。
我会变得坚定、坦然,而且安详,而你将不再爱我,我可以自由的老去,我将脱离你的目光,从岁月的侵蚀中获得自由。”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书赏析 第(3)篇
太多对情绪和感情的表达,都如自己那么贴切。
在朋友圈不能写的情绪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一种宣泄与慰藉。
不过,我真的不喜欢陶然对陈天的爱,哪怕是真爱。
爱是唯一的,站在阳光下的。
看似安静的状态,内心却是翻涌,激发,渴望。马上要溢出的爱意,但克制。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