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3)篇
(2019-07-07 06:04:37) 读书赏析 -
作者:蒋方舟著 伊藤王树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第(1)篇
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东京一年》
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结晶和照片,我通过日记和信件,把那凝固一瞬的风景在时空上进行扩展,看到了他们完整的艺术生活。
蒋方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2016年在日本东京的生活,“保留了自己日记里那些絮叨的呓语和局促的社交,全部摊开来,有种“全暴露了”的快感。”
蒋方舟1989年生人,7岁开始写作,9岁出诗集《打开天窗》。
蒋方舟的写作开始于父母对她说的话,“中国法律规定,每个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出版一本书,否则就会被警察抓走。”
于是蒋方舟被父母吓哭了,于是就开始了写作生涯,那一年她6岁半。
一个才女作家以这样极其幽默的缘由发芽,成长。我想这里不只是出于恐惧,一定是有天分的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使命。多数的人总是会盯着别人的长处,悲伤于命运待自己的稀薄。听蒋方舟这样的叙述,似乎写作于她是特别的简单的。
我们也常见一些儿童诗,写得纯粹、简单,又具有深意。也许成长把人性本能的艺术、才华淹没掉了。越是长大越是追求高级和深刻,天真再难寻觅。
成年后还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天真一面的人,本质则是复杂的——至少是见过复杂,才知道天真有多可贵。
失去了天真的人并不是因为他变得复杂,是因为缺少真正的高级和深刻,缺少本质的复杂,才会丢掉可贵的天真。
最美的应该是那些最本真的东西。
《东京一年》有蒋方舟“絮叨的呓语和局促的社交”,更多的是她对艺术的欣赏,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对日本的风物、历史的解读。
好的作者能够带给读者非常广博的生活和知识体验,在《东京一年》中蒋方舟将日常的游历、见闻引申出许多书籍、作者的故事。如此虽然读了一本书,却是从中偏得了许多的书。
我佩服和羡慕有着丰富阅读体验的人,他们的言谈、文字中有着浓厚的书香,甚至闻得到灵魂的芬芳。
蒋方舟2016年2月19日的日记中,记录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的江绪林老师自杀事件。后来又记录了刘挚老师写的悼词。
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是开放的,欢迎很多人来做客。但是庭院中还有一个小木屋,小木屋的门是紧锁的,那锁很难打开,有时是连环锁,有时甚至是死锁。
庭院是我们出于社会规范而展现出的温暖与友善,那是假山假水,小木屋里关着的灵魂才是那个真正的胆怯的自己。这段对人的内心的分析非常的形象,社会范畴的庭院和关闭灵魂的小木屋,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布置。
庭院是开放的,小木屋是紧锁的,甚至那把锁是锈死了,自己都遗失了打开锁的钥匙。被关闭的灵魂得不到温暖和安抚,是何其的痛苦。
有的人会在成长的路上自我救赎,释放被禁锢的灵魂;有的人抛弃了灵魂,直到生命的尽头,回首一生觉得不曾活过;还有的人在寻找与丢失中徘徊、迷茫、痛苦,承受着人格分裂的煎熬,甚至是杀死自己……
“成为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需要一颗勇敢又坚毅的心。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第(2)篇
旅居在日本的作家视角果然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低到尘埃的愁绪或是唯美做作的抒怀,看多了千篇一律的净化心灵旅行日记,这个姑娘的怪心思“邪气”得让我心动。
琐碎的365天絮絮叨叨着她的杂念,血淋淋地抓痛你,一恍然不过只是茶余饭后的一则笑谈。不痛,有趣,很实在。
“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生活的全部就存在着所有美好与不美好的细节,充斥着鸡毛蒜皮的人情世故和遥远却好似触手可及的梦。
人们喜欢听那种把种种复杂的悲剧总结成三言两语的故事,听着像占了便宜;怕听是因为我总以为自己有劝解的义务——至少在口头上“解决”这件事,就像小学写作文时结尾一定要写“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把一切都装进一个光明的尾巴里。
脱衣舞的色情之处,在于它的欲盖弥彰,欲裸还盖,先做出一种神秘的许诺,然后脱一点穿一点,赤裸的过程用一种缓慢而诗化的过程体现,速度就像人堕落的速度。赤裸本身没什么迷人的,迷人的是堕落。
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尽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
没有永生不死的少女。歌舞伎的温柔婀娜、优雅纤细也是那种诱惑人心,让人们沉溺于瞬间美之中的优美之恶。最能激起人激情的美,还是易变的脆弱的少女的美。像樱花。
寺庙佛像的手柔软而毫无力量——虽看透一切无欲无求,却隐隐含情召唤着希望。
我们害怕外界世界——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满地黄金,因为我们无用。我们宁愿把自己困在知识的小小牢房里,一旦走出去,就会丧失自己身上的美德,而这美德是唯一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心力。
人类是脆弱的野兽,人性是不能考验的。
我们并没有办法指责中产的犬儒和自私。他们仅仅是无力,在无力与无力的每一天交替的缝隙中,大脑借助运动产生内啡肽,那半真半假的愉悦与沉醉,便成了生活中最大的安慰。
最可怕的矛盾是集高贵情操和软弱无能于一身,这种情操到达人类所能及的最深层次,而同时又无力将其理想与原则付诸行动,简直无能到了近乎荒谬的地步。明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但同时又越来越陷入平凡的泥淖。
真正善良的人是敏感的人,而不是感伤的人,敏感的人刀刃永远向着自己,而不会像感伤主义者一样对着他人的伤口作诗流泪。
“只要发现一点好笑的事,就想趁着能笑的时候赶快笑”。透过大笑来激励自己,因为人生来是平凡平淡的,在失望里寻求希望,无所事事地找回自己吧。
为美丽、良善的东西而死是很容易的,为悲惨、腐败的东西而死才是困难的。
总想起《旧约·诗篇》中的一句诗:“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是无助吧,希冀一个更大的力量在目睹这世上发生的一切,即便他决计不施以援手,但他心中有数。
最大的力量或许并不是宗教力量,“信仰”这个词可以被替换成“信念”,这信念可以是对平等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弱者的同情、对艺术的热爱。
—— “明天又是有意义的一天呀”。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第(3)篇
想去东京看一看西装革履,步履匆匆的人群,在午夜的电车里宿醉。和艺术馆里陈列的作品,沾染十九岁以后渐行渐远的文艺气息。
油然而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敬羡。此前是木心,我喜欢木心的腔调和笔触,是冷冷的。这里多了真实的生活,略暖。
大抵是与彼时的年岁相同,诸多感同身受。能说出来的,不能说出来的,都在字里行间,会看见自己。
现在能坚持的运动是跑步。我不会游泳,学了好几次还是不得要领。
我有信仰,尽管我还时常沉浮,要复活和永生反复咀嚼。
性关系在女子的笔下是淡然而不具攻击性。即便再露骨再情色,恐怕也会被当作性教育的一部分。
特朗普大选的时候在上市场分析课。每个人面前的电脑上都是红蓝实时计票,美国教授停了半节课,结果出来的时候当场下课。
不错的书,电影,画作的推荐。梵高和高更的故事隐约在我记忆里,说开了,就明朗了。
最近五年,两年亨茨维尔,两年达拉斯,一年奥斯汀。我知道我每个地方都只当个过客,最初总是奋不顾身都融入,熟络之后习惯了跟身边的人不冷不热,再没有心力去深交一个朋友,可能是害怕分离的时候感伤。
她在东京看了一年人和景,未来一年我会遇到怎样的人和景?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