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11 00:21:27) 读书赏析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新作,《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一些整理n1n稀缺是一种需求比资源多的主观感受。就像我们常常会觉得缺金钱,缺时间。一旦稀缺攫取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就会管窥,只能看到你所关注的事物,其他管子外的一切都视而不见。短期内会产生专注红利,能高效解决当前问题,但长期看来,我们却不能有效规划未来。Sherlock Holmes说他的大脑像个硬盘,只存储最有用的东西,关键时刻才能起作用。是啊,如果满脑子都被稀缺占据,心智资源会更加紧张,由此产生带宽负担,我们就很难考虑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中一件款式和价格都美丽的衣服,但以你目前的月收入,若要置办就得省吃俭用数十天;n周末你想泡图书馆学习准备近期的资格考试,但同时有位你慕名已久的作家来你的城市开发布会;n每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小纠结,不妨把它叫做权衡式思维。也只有感觉稀缺时,我们才会权衡和考虑做何选择。当我们面临资源稀缺时,还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分期购物、分期贷款、信用卡的使用都是一种借用,是对金钱的借用;工作没办法按时完成,多个事项的拖延,是对时间的借用。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期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2n当你说没钱/没时间,他们都说你不靠谱,说你在找借口。然而你确实有心无力,只是因为稀缺在作怪,来看看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吧。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做这些事情的成本是立即显现的,用管窥心态来看的确十分高昂,而且这些事情可以轻松地往后推,其好处都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于是,人们会等到所有紧急事务都处理完毕后才会做这些事。就算现在做这些事情能为今后带来很大的好处,人们也常常不愿意现在就付出这些小小的努力。所有这些不同行为都有着同样的明显特征:短视。这就引出了管窥心态最基本的含义: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当然,研究也显示,规划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而稀缺则令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峻。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用应急心态去处理最紧迫的问题,长此以往,这种临时修补的做法就会织起一张由各种承诺构成的大网。结果,就形成了用各项资源和责任东拼西凑成的凌乱的补丁图。对于繁忙人士来说,这就意味着压力重重的扭曲计划里面充满了堆积如山、摇摇欲坠的待办事项和定了又改、改了又定的会议。对于穷人来说,这就意味着烦琐的财务人生。明天,我们可能依然贫穷(无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但那是明天的问题,可以留到明天再去解决。俘获我们的稀缺,就存在于当下,它所产生的管窥负担,令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3n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n想要减肥练就好身材的你坚持健身了么?n说好带父母旅游的计划实施了么?n多久没跟爱人好好沟通了?n……n要是我们整日被截止日期(缺时间)和一笔又一笔的账单(缺钱)追赶,那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怎么办?n余闲,与稀缺相对,是一种资源丰富的充裕的感受。拥有余闲时,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所有这些可能都会让人认为,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阵发性的盲目乐观。我们将需要去做的事情搁置起来;我们将本应存下的金钱挥霍出去。我们错误地分配了自己充裕的资源,存储下来的金钱和做完的事情太少,无法免于那些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稀缺。富人和穷人一样,都会犯拖延症:富人因为拥有余闲,所以不会受到什么打击;而穷人和忙碌之人由于拥有的余闲太少,只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会立刻落回稀缺陷阱之中。对于穷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给他一笔钱,而是要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如果能得到低成本贷款或建立活期储蓄账户,而且只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才使用,那么他们就有了关键时刻所需要的余闲。同样,针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保险也能解决问题。当然,许多人都能意识到这些缓冲机制的好处。这些好处实际上远比我们预期的要大,它们不仅能用来进行风险管理,还可以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再次跌落到稀缺陷阱之中。在充满稀缺的世界中,漫长的截止日期就是酿造麻烦的问题所在。早期的资源充沛会变相鼓励人们浪费,而等到截止日期临近时,管窥心态和忽略行为又会出现。所以,将漫长的一次性截止日期改为渐进式的阶段性截止日期,有助于问题的改善。对于拖延症患者,不妨事先做好规划,将任务分配到时间单元里,多设置几个截止日期。缓冲机制的构建需要在资源充裕时进行。如果你早已预期到了自己的时间稀缺,那么就应在日程安排上留出富余的空间,不一定要找到什么明确的理由,只不过是为了在不浪费成本的情况下,去周转你手头的诸多项目和责任。如果是关于金钱的,那么就应储存一份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就算你手头没那么阔绰,也要尽量储蓄。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摘自豆瓣,作者管有鸿

例一:穷人为什么穷?

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

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帮助,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信息过载?不,有效信息匮乏。

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以下摘自豆瓣,作者浣熊王子

解决稀缺的方法

稀缺的本质是没有余闲,所以打破稀缺最好的办法是增加一定的余闲,一定的可支配的缓冲区,这样才不用为了“我投入这点时间/金钱值不值得”而反复地权衡。增加余闲,意味着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事物,也意味着更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带宽提高效率:在自己带宽足够的时候做高质量、创造性的工作,带宽不足时做一些简单的事务性、流程性工作。短期内这种调整会觉得不适应,但是长期效益更佳。

现代的时间管理方法建议我们不要把日程表排满,要给自己留一点空白时间(诗意一点的说法是“发呆的时间”)做缓冲。投资者建议我们不要把生活费拿去炒股,只应该动你的余钱。教育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太受工作所累,要留出精力给家人和孩子。

《稀缺》研究了多个案例,阐述解决和缓解稀缺的方法,比如:

• 重新设计轰炸机驾驶舱减少误操作导致的坠机(包容可能出现的错误)

• 用奖励鼓励印度农民接种疫苗(把重要事情拉进人的管窥视野)

• 每月发短信提醒穷人储蓄(把重要事情拉进人的管窥视野)

• 用更加符合经验(节约认知带宽)的财务课程帮助小微企业主增加收入

• 阿氏食谱强制性给出碳水化合物限额(节约认知带宽)

• 帮助申请大学助学金的高中生填表(节约认知带宽)

• 圣约翰医疗中心空出一张床位(余闲)用于急诊

回到我熟悉的工作领域,面对客户无穷尽的case,我们依旧面临时间稀缺、人力稀缺、知识稀缺,怎么办?

我有一位同事,整天忙碌,但是工作效率比较低。跟他交谈下来,他白天经常认为自己被打断,很多case都无法在工作时间给客户更新进度,要拖到下班以后。晚上在家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小孩,九、十点开始加班给客户发邮件,做到半夜,第二天早上起得很晚,到公司后精神也不佳,然后又开始新一天的恶性循环。

这位同事的家人并不了解他的工作内容,但是最有怨言的就是他睡得太晚。其实换作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伴侣每天加班到半夜。

我给他的建议是:

• 理解稀缺的来源:记录一下自己什么时候认为被打断、被什么事务打断。

•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窥视野:把与客户沟通放在最重要的事项,尽量在客户工作时间(而不是半夜)联系汇报case进展,可以是一个快速的更新而非完整分析,花时间的研究可以在工作日稍晚进行。

• 节约认知带宽:没头绪的问题尽快请教有经验的同事。

• 合理利用自己的带宽:除非你是夜猫子,否则晚上尽量不要做高强度的研究,改为做一些事务性、流程性的工作。晚上务必早睡,理想状态是11点前睡下。早睡以后,早上可以早起工作。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一个人身体不舒服,也许中医会说他是脾虚肝郁,也许西医会说他是缺乏某种矿物质。这本书的稀缺理论,感觉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套理论,除了《思考,快与慢》,貌似其他书从逻辑、coach角度有相似的分析。如果光从稀缺理论来论述,有时觉得复杂的事变得简单化了,有时又觉得简单的事被复杂化了,论证比较牵强。也许是我心浮气躁没细细阅读,也许是作者真的太啰嗦了。如果多维度多几个理论综合论述也许更好。我觉得引起稀缺的某些状态是恰恰是我们内心的某个想法对这个世界的反应,我们的人生模式与我们的原生家庭、生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对我们的性格、心理和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或许寻找并分析社会现象来出书和找市场商机来赚钱一样吧,总会有敏锐嗅觉的人去寻找、去完成。西方的学术类书籍,一个理论总能写上厚厚一整本书,写的人不知道觉不觉得辛苦,反正我看得很辛苦。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物随心转,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