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深深处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13 06:01:26) 读书赏析 -
作者:奥斯卡·王尔德
《自深深处》记录了王尔德的情殇之路:1895年,王尔德的同性情人道格拉斯·波西的父亲昆斯贝理侯爵,因为儿子与王尔德之间的不伦交往,愤而起诉王尔德。王尔德在波西的怂恿下,进行反诉,最终被判入狱。 从入狱时几近窒息的锥心痛苦,到出狱时的宁和平静。一代才子到人生的最后旅程(出狱三年后,王尔德即病逝)才彻悟生命是以悲苦而非欣悦为底色的。而本书的文学价值也正在于艺术家诚实地面对自己命运的苦难,并在苦难中领悟到爱的伟大。本文译笔功力不俗,译文流畅,语词华美,情真意切,较好地还原了王尔德华丽唯美的写作风格。
自深深处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感觉又是一本可回读多遍的书。
关于阅读此书的个人建议:
首先阅读环境最好安静,无人打扰。其次阅读方式尽量避开过于浸没式阅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波动。(emm不出意外的会使读者在阅读中跟随书信内容而产生愤怒、悲伤、惆怅..等一系列情感,如果想始终用心平气和的心境读完的话..难度较大)。待到在读至此书后半部分内容时可以选择戴上耳机,播放纯音乐《Icarus》(啊我真的找不出有什么音乐比这首歌更适合在阅读这本书时播放了。另外分享一下这首歌的评论之一:“icarus伊卡洛斯,古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之子。其父收集上万海鸟羽毛融合蜂蜜之蜡制成两对可以载人飞天的神翼,与其逃出克里特岛。升空后天性骄傲而向往自由的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警告,着魔般飞向了高空中炙烈的太阳。希望能够触摸烈阳,任其羽翼融化燃烧而不顾,最终悲壮的墮天坠海而亡。”感觉和本书作者王尔德极为相像。为爱痴狂,抛却一切。)咳咳..扯多了,言归正传。
王尔德对波西的爱,既狂热又卑下,恰如“低到尘埃里又开出了花朵”。在信中,他情深至此:
你可知道:你若受苦我也一样受苦;你若哭泣我也泪水纵横;你若身陷奴役之屋受人唾弃,我会强忍悲伤再建筑一屋当作宝库,将别人不给你的东西上百倍地置放屋内,等你到来,为你疗伤;若苦涩的必尽之责或谨慎之心阻挡我来到你的身边——这对我单方面来说必定更加苦涩——并且剥夺你和我在一起的快乐(虽然我们还能以一种受辱潦倒的方式透过铁窗横档相见),我至少可以终年不断地给你写信,只希望我的片言只语能够让你读到,只希望被击碎的爱的残音能够让你听见。如果你拒收我的信,我也会一如从前地写,以便让你知道无论沧海桑田,总有我的信在等你阅读。
……
不怪王尔德自恋自夸,而是人家本就有值得骄傲的资本。文学上的才华横溢,毫不夸张的说是被缪斯所眷顾宠爱的人啊。他的文字挟强烈的美感浩荡而来,远在我意料之外——越读越莫名亢奋。仿佛隐约间听到了召唤。那些文字..似曾相识..一直以来,在我的识海里潜藏。时而奔跑跳跃。偶有刹那灵光一闪,过于迅疾以至于我来不及抓住它们将其连词成句便已消遁殆尽。但是王尔德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还很成功。他把内心的诸多纷杂的情感用精妙的文字很好的表达的出来,emm此处要感谢译者的翻译功底之深,好的作品得遇优秀的翻译者,想来作者本人也心感快慰,对读者本身来说更是不失为乐事一桩呐。
不知何故,我读完此书后,想到的是纳博科夫《洛丽塔》中的一段文字。亨伯特道“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是她,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当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腹中是别人的骨肉。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凋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就像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复杂情感,王尔德待波西亦然。尽管波西劣迹斑斑,而王尔德始终对其倾注于全身心的热爱。即便自己的尊严之花被碾为尘也义无反顾。至于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对此我并不想发表什么看法。在阅读中我始终愿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不涉及过多个人无意义的瞎想,故不多言。
一时之间有些词穷...较随性的写了点文字,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到后面想到什么再补充吧。
自深深处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耐着性子将这本书看完,看到大家一致的褒奖,禁不住要发发杂音。有人说这封信表达了王尔德对波西真挚的爱,不可否认他写的都是自己所想,但真挚的一定是爱吗?通篇都是真挚的自怜、自义、自恋,唯一值得赞许的,可能是他把最真挚的软弱暴露出来的勇气。有人说王尔德通过写信完成了自我救赎,决定以最伟大的爱和原谅来愈合伤口,真的有吗?整封信里有多少对自己的反省?如果真正有,那恐怕就是“你是毒药,我应该远离你”,但最终的结果呢?还是邀请波西见面、回信。哦不,应该说是“要求”波西见面、并按照指定格式回信,就连恳求也是如此的自我中心。我认为王尔德所追求的“自我寻求”并不是真诚的自我寻求,而是打着“寻求自我”旗号的自我纵容,这包括对自己的高傲和软弱的纵容。当然,他说自己是艺术家是一点也没错的,而且他确实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但在波西的这件事上王尔德是说不上半点伟大。是他自己首先起诉波西的父亲毁谤他、破坏他的声誉,败诉后才引发波西父亲对他的反诉,但在整封信中对此事没有提及一字。不谈波西父亲到底有多坏,但刻意的忽略关键细节,是因为王尔德想把波西引入自己的逻辑、情感设定,还是因为他想对自己重复洗脑-“我是被你和你父亲害的”?读这本书前1/3时我想不通既然波西这么一无是处,王尔德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他和他和好,但读到最后,我不禁开始好奇波西在被骂得一无是处后怎么还和王尔德又走到一起了,姑且认为是王尔德所说的,波西想花他的钱把(这也提醒我们,所有的抱怨都是单方面的说辞,不可全信,更不可因为他是朋友/有名望的人就毫无保留的力挺)!n事实上王尔德也不是被波西的家庭害的,甚至也不是因为软弱可欺的“爱”才落得如此。真正摧毁他的,也正是成就他的,是他丰富的想象力。这在这封给波西的信里这点十分清晰—王尔德认为波西(或者说所有人类)最大的缺陷不是无情冷酷,倒是“缺乏想象力”。他对参议员、律师等“缺乏想象力”的职业充满了鄙视,仿佛世界只能被艺术家推动,他也认为耶稣最伟大之处也是富于想象力。于是他把自己遭受的身败名裂锒铛入狱想象成耶稣基督荣耀前的煎熬,并在多处毫无依据的为耶稣代言(“因为他知道,xxx”-你怎么知道耶稣xxx是因他和你持同样观点?!)。他将遭受苦难与爱、饶恕的能力等同,然而未经自省的磨难与真正爱相距甚远,顶多只是对爱的幻想和对无法得到和给予爱的愤怒。王尔德花大量的篇幅赞美耶稣的爱和“想象力”,甚至把自己想象成耶稣,要去救赎波西这样的罪人,到头来只是表达了对自己在现实中的无能无力的挫败感。另外我怀疑,也正是因为王尔德想象力过于丰富,他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生活想象成一部戏剧,中间充斥着曲折与激烈的情感纠葛,才导致了他在现实中将自己一步一步的带入了充满刺痛感的悲剧。人多多少少活在想象世界中,也多多少少应该活在想象的世界中。但谁又能说只活在自己想象中的人就一定比一个完全在俗世中行尸走肉的人更加高尚、伟大?即便他是一个才华横溢、享誉盛名的艺术家。这本书的翻译得很不错,但不适合没有耐心、没受过爱情创伤没有切肤之痛的人,但能感同身受的人,如果被译者前言带着走,也要小心别越读越陷入自怜和自义。
自深深处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一位声名显赫的天才突然之间失去一切落得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的境地的确悲惨。虽说道德问题不应该用法律来审批,他是有些冤枉,但归根结底,他的穷奢极欲狂妄不羁才是罪恶的根源。他把波西说的有多不堪,他自己的愚蠢软弱就有多可恨。他从来就没想过,如此高贵伟大的自己竟然会一败涂地。一切只能说是咎由自取,对此我并不同情。
这封信是他在绝望之中吐出的悲伤悔恨之毒,不如此无法继续活下去。他其实心里也明白,波西从来就是那样,未来也不会改变,毁灭他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找寻,找寻让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他用尽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炼制吐出来的毒药,终于在人性、宗教和美之中将之炼成珍宝。他终于低下了曾经高傲的头颅,俯身于悲伤的尘埃中,发现那里才有真正的艺术。
这本书里的话句句发自肺腑,来自灵魂深处,然而除了那一段文艺观其余的我却并不当真。就像被抓住的小偷会痛哭流涕说要痛改前非一样,在那种情况下的确出自真心。但一旦回到原来的环境,还是会固态萌发。他还是会在欲望面前屈服,所谓人性,就是如此。
不过,能说出这样的话:“对于我的过去,忽略或轻视、赞颂、否认都不是办法,我唯一要做的,只有将之作为我生命和性格演变的一部分全面接受,即向我所遭遇的每一件事低头鞠躬。”说明他还是正直勇敢的,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佩服他,当然还包括他至死不渝的爱情,无论值不值得。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