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客读书赏析(3)篇
(2019-07-15 00:10:08) 读书赏析 -
作者:白先勇
六五年的一个春天,作者在爱荷华河畔公园里一张桌子上,开始撰写《谪仙记》,其时春意乍暖,爱荷华河中的冰块消融,凘凘而下,枝头芽叶初露新绿,万物欣欣复苏之际,而作者写的却是一则女主角飘流到威尼斯投水自尽的悲怆故事。当时作者把这篇小说定为“纽约客”系列的首篇,并引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作为题跋,大概作者觉得李彤最后的孤绝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样深远吧……可是悠悠忽忽已跨过了一个世纪,“纽约”在作者心中渐渐退隐成一个遥远的“魔都”,城门大敞,还在无条件接纳一些络绎不绝的飘荡灵魂。
纽约客读书赏析 第(1)篇
#学期阅读12来自白先勇《纽约客》#n1. 读完《台北人》后读《纽约客》,不知为何,觉得后者更好读更好懂。2. 该书讲述的同样是漂泊的中国人,只是不是从大陆漂泊至台湾,而是是中国漂泊到了纽约。书共有6个篇章,极其精彩,全无失望。风华绝代的李彤与富家女凤仪到纽约后的沦陷与堕落,一个自杀收场,一个成为风尘女郎。大概是在中国时的万众瞩目再到纽约时的渺渺众生之一,这巨大的反差使其自暴自弃。凤仪的一段话让人心生难过:初恋那种玩意就像出天花一样,出过一次一辈子再也不会发了,现在没了感情的烦恼我反而感到一身轻,过得悠哉…以后不必再寄中国罐头来给我,我已经不做中国饭了,太麻烦。她们在拥挤与快速消费的纽约无所适从,却也迷失其中。看着似乎落得自在,实则颓废不堪。《夜曲》讲述一群好友出国留学后有人归国有人留洋而由此演变的不同人生际遇。吴振铎留洋娶妻,领着高工资,却一辈子都在留恋着归国的吕芳,且陷于愧疚中: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名医生,却从未医治过一位中国人。而吕芳与高宗汉 刘伟均回国,怎奈遭遇政治动荡,遭囹圄之灾,吕芳弹琴的手已经毁掉,高宗汉死无葬身之地,刘伟则战战兢兢度日,昔日远大理想终于沦为尘埃。吕芳说:中国人的病,是你医术再高明都无法医治的。这篇章从四位年轻人的际遇折射出当年的政治荒谬。《骨灰》也是类似。表兄弟年轻时因不同政治理想而斗了大半辈子,最后均遭排挤,重聚纽约时才恢复情谊,面对打出来的江山每日兴起的各种可笑运动,国运衰颓,忍不住感慨“我们大家辛苦了一场,都白费了”。Danny Boy与tea for two. 讲述的则是同性恋群体与艾滋群体的故事。这两个篇章让我读到了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尤其是后者,读到几处让我忍不住哽咽。在前面的那些故事里,他们总说纽约是匆忙与无情,曼哈顿也是人潮拥挤,而这两则故事,他们则在纽约里找寻到了属于他们的温情。3. “纽约客”,所以他们只是匆匆过客,远离故乡,他们的灵魂漂泊无依,理想无处安放,无论往事多讥讽,无论所经沧桑几何,他们内心深处最惦念的始终是故乡,慢慢地让我更加懂得“落叶归根”的意义所在,就像家乡很多人,无论他们在外头有多少套房子,他们总希望在家乡建一座,他们称之为“家”。
纽约客读书赏析 第(2)篇
一曲唱得恰到动情处的骊歌。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六个短篇两两分别写于不同时期,家国世界的背景截然不同,分属大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在同一片土壤上展现出不同的忧愁。
前半部分的纽约客是客在异乡的彷徨;中部分的主人公们则是离乡已久归期无许,可以看作是从纽约客转向New Yorker的身份挣扎;后半部分的New Yorker则是真正在这个城市扎根下来的本地人了,但他们仿佛又始终在纽约这个既宽容又逼仄、既欢闹又冷漠、既广阔又无处容身的城市里永无止境地徘徊。
书里引了一首南宋末期的挽词,确是恰好地道出了各篇的离殇。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纽约客读书赏析 第(3)篇
看完了舍不得,最开始接触白先勇先生是《孽子》结缘,那时候就深陷于他的才华中,一言一语之间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文笔细腻优美,让人能深刻体会到共情的魅力,笑便一起笑,哭便一起哭,沉重的地方也有很多。人这一生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很快一生就这么完了,但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尽相同。有好好努力工作的,有整日沉迷赌博来麻木自己心灵的,有揪心的异性恋,也有温暖的同性恋,每一份爱都十分美好,也是从他笔下看出原来世界上也有很多老男人是喜欢包养小男情人的啊,或好或不好,在爱情和金钱的骗局只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最后我要说,白先勇先生真的是我第一男神啊,太喜欢他的文字啦,一定要多读多读多读。
来到这个世界,又是干嘛的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