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书赏析(3)篇
(2019-07-16 00:06:54) 读书赏析 -
作者: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书赏析 第(1)篇
“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看这部小说最开始的感受是气愤,后来更多的是无奈与悲凉。记得有一个情节是“我”的母亲一天终于爆发了长久积累的对寡妇的恨,并歇斯里底地挑起了战争。无耻的父亲在远处看见他的妻子和姘头“决一死战”,掉头就跑得远远的,他两个都不愿得罪。结果是——“ 瘦弱的母亲已被打翻在地,寡妇的大屁股就坐在我母亲身上。我在远处看到这一情形时,心里涌上一股悲哀。母亲忍受了长时间的屈辱之后,终于爆发,所得到的依然是屈辱。 ”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是弱者爆发了又能怎样?换来的不过是更深的屈辱和自取的加速的灭亡。
还有一个情节是“我”的父亲和祖父为口食而斗智斗勇,这部分让人觉得既好笑又悲哀。它让我感受到了人老去时的孤独无助和仰人鼻息的凄凉。那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我唯唯诺诺的祖父,在家中的日子里总是设法使自己消失。他长久地坐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无声无息地消磨着他所剩无几的生命。” 一场大雨后认为自己即将死去的祖父,宣布不再进食后就淡然地走进了他那昏暗的小屋,安静地躺在床上等待去另一个世界。父亲得知祖父将死,不仅对祖父的态度和善了许多,还兴高采烈地为祖父造棺材,迫不及待地期望老天接走这个累赘。祖父去世后,父亲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被追求者和追求者,忙碌者和疲惫者。” 而这部小说出现了很多“被抛弃者”与“抛弃者”。最让我觉得心酸的是:“被活人遗弃的国庆,开始了与楼下那位被死人遗弃的老太太的亲密交往。”被至亲抛弃的一老一小,只好在命运的安排下互相做伴。
整部作品的基调是那么压抑、低沉又哀伤。作者对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把人性的阴暗面描写得如此详实,激起了人们对善的渴望。作为看客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了一段段灰暗的时光,却依然温暖善良。或许下过地狱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天堂吧!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书赏析 第(2)篇
余华的这一部作品和之前看的都不一样,心里描述更丰富且细腻,故事描述依然很具强烈的情节感。
很喜欢余华的作品,是因为他用生动、诙谐、夸张、形象的语言,轻松地塑造出了时代背景和性格鲜明的人物,没有任何赘述。
这本书和他其它的作品相比情感的起伏更少,趣味性自然降低,但我觉得很适合为人父母者阅读,有很多孩子细腻心理过程的描写。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书赏析 第(3)篇
越是用残酷的词写出来,越是让人锥心。以“我”来讲述这个故事,也以“我”这个才几岁的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我”这一生身边的人经历过的事与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一切的一切读来是那么的残忍,令人看来心情久久不能平复...n在阅读的途中有一些书友半途而废,因为余华先生写的主人公周围发生的种种令人看来是那么的消极那么的残酷令人不忍在看下去...怎么会有那么惨的事情?怎么一件接一件的袭来...太令人揪心了...讲真,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是是好奇心促使我坚持了下来,同时整本读下来后我发现作者其实是从后往前讲,当你看完最后一页你会静下心来,仔细回味着之前的一切...也不会看到最后是抱着一种难过的心情结束全文。“总之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