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16 00:24:34) 读书赏析 -
作者:老子 李若水译评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德经》之名。《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本以为道家,就是《西游记》里那些留着长长白胡须、甩一枚拂尘的道士,可以随风而来、驾云而去,练个丹然后长命百岁。读了《道德经》,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儿。尤其是南怀瑾先生讲的那一个个历史人物小故事,甚是有趣,对《道德经》也有了一层感性认识。
老子所传授出来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淡泊而睿智。五千文《道德经》,现时版本都是上篇《道》经、下篇《德》经。“《道经》和《德经》,道讲天理,德言人事,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启用。道经是在描述道的规律理论,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体现。”南怀瑾先生讲:“所谓的’德’乃归于’道’中,德是道的用,道是德之体。而这个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自己认为道就是自然……”
何为“德”?宁静致远、虚怀若谷、无为而治、清心寡欲……是一种方法论;何为“道”?深以为,宇宙万物运行的终极规律为“道”。
一、王者荣耀
读《道德经》越到尾声,越觉老子不断向人阐述了一个“理想国”的创建和治理。果然读到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美丽田园,民风淳朴,生活安定,清心寡欲,世外桃花源。
“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使为王者荣耀的国之形态、社会之状态,不论是否能达成,《道德经》都在告诉世人,为人者、为王者的经世之道、治世之道,我理解为一系列如何能实现“王者荣耀”的道理和途径。这个“王者”,既可以是一国之王,也可以是主宰自己人生的“王”。这该是教人“入世”的。
至于“出世”的那种缥缈感,其实整部《道德经》读来,也是始终萦绕在脑海。南怀瑾先生说,中国几千年来,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儒家的学问,偏重于入世,道家的学问,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都任其所欲。《史记》老子本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本身就是个神游的高人,《道德经》精微,那种或入世或出世的解读,当真是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感,便也是“道可道,非常道”了。
感觉南怀瑾先生挺推崇范蠡的,屡屡讲到他的故事,说他基本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泛舟五湖,飘然远引,符合了“天之道”。这是道家“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处世法则。离得了功名利禄,淡泊得了自身,“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低调的、谦卑的是符合大道的,所以呢?“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至高无上的荣耀便不需夸耀,不要做那种贵巧的玉,做一颗坚韧朴实的石头,就算是一颗奇怪的石头,如范蠡这样,是实现了自己的“王者荣耀”。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南怀瑾先生讲南宋名儒张南轩对宋孝宗说,“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这简直是一条纵观古今的至理名言!又有冯梦龙自叙《古今谭概》记载:“做官无大难事,只莫作怪。”贤能兼备之人,“又具有高明晓事的智慧,不炫耀自己的所长,不标奇立异……实在难得。”这道理放在当下,又怎会过时呢?如果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内部,领导树立一个典型,特别标榜这种典型,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刺激与激励群体,但产生的效果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其他人对于典型不屑一顾或者不以为意,还是爱干嘛干嘛,另一种是大家为了一个标板典型,暗自较劲、你争我夺,并且很有可能,有那么个别典型人物,自我膨胀,似乎非其不可,其实“地球少了谁都一样转”的道理还有谁不懂嘛。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讲得是平和、柔顺,让大家各自以自己的才智、能力发展,而不是去争夺,也不要出现那种傲慢的、无能不贤的又或者有能不贤的人。
有说老子的这种想法太过消极,南怀瑾先生说,那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时局特别动荡不安,身历其境、蒙受其害,所以便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而从“不尚贤,使民不争”中,还能读出对自我标榜能人的那些人的不满。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争夺名利权势,自我标“贤”的,古今中外,从不缺席。所以“不尚贤”,既是对主语人的要求,也是对宾语人的要求,是以“不敢为天下先”,便是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的了。
二、终极定律(这部分大概是一个科幻迷的臆想……)
作为一个宇宙知识和宇宙科幻的“脑残粉”,越读越被老子所讲的“道”所吸引和震惊!百度了一下,发现竟有那么多条目是有关《道德经》和宇宙的。从小读卫斯理、凡尔纳,后来读刘慈欣、阿西莫夫、霍金,竟然没有读过老子……
翻来覆去最爱读的就是第二十五章。老子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南怀瑾先生讲说,老子认为道的本身,大到无量无边,无有涯际,因此名之为“逝”……“自然”二字,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实在很难用一般世间的语言文字来形容,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老祖宗们,不得已,姑且叫它做’道’,以’道’来概括所有万法的究竟归处。”
所以什么是“道”?宇宙终极物理定律为“道”。
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讲,《道德经》揭示了宇宙的真相;囊括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学说……林林总总。这也是为什么宇宙科幻迷读来惊诧的原因。距今2500多年前的老子,是否真的已经获知了宇宙真相?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 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关于宇宙的起源,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是“大爆炸宇宙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了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老子说“不可名”、“惚恍”、“不见其首”、“不见其后”,都是符合目前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的形态特征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又说,宇宙万物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并且都要回归到它本初的状态,这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道理。现代科学表述,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证实一个物体是在绝对静止状态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老子说“万物并作”,宇宙万物,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理论物理学的弦理论学说,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与物质可以转化。如果基本单元真的是“弦”,那这个基本本身就是在不断运动的。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是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之一,当中有讲到 Electron Pump,类似永动机,就是能无中生有产生出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并不允许永动机的存在。老子讲“各复归其根”,一是讲了万物循环之理,二能感受到总量平衡,不会莫名其妙的多,也不会随随便便的少,差别只是物质形态的不同。刘慈欣对于《三体》第三部的结尾曾说,保持宇宙进入坍缩状态(以回归襁褓宇宙状态)所需物质的临界值,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总量,即在宇宙爆炸之初,喷出去多少,就得收回多少。宇宙的规则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所有文明建造的小宇宙都归还了,在膨胀超过临界值后,宇宙并未如期坍缩,最终查找到的原因就是地球人类在三体文明建造的小宇宙中存留有物质,从而导致回归运动失败,宇宙最终陷入冷寂,所以才叫《死神永生》。如果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了,宇宙便能重回十维度的田园时代。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最近最火的科技新闻,无疑是“科学家们在多国宣布成功探测到第一例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这是人类首次窥见引力波源头的奥秘。”引力波是被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曾经预言的存在,2016年2月,人类首次确定探测到引力波信号,证实了其存在。引力波能帮人类洞悉整个宇宙的起源。如果找到合适的引力波,人们将有机会为大爆炸等一系列基本物理假设找到证据。到那时,人类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到塑造宇宙的力量。“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道”大,但还是不知道这个“道”具体是个啥?所以,人类还在孜孜不倦探寻宇宙终极物理定律,如何使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容,去探查那个天下之始。
当然了,要说老子几千年前就发现了宇宙真相,我也是不相信的。基本上,觉得只是现代人的生扣硬套了,可是,古人的智慧与知识还是很难以捉摸的吧,哈哈。(查到一篇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导肖汉明的《老子道德论中的宇宙发生与演化学说》,推荐有兴趣的朋友读读。 )
老子讲道,终曲是回归到人,也就是“道”对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教人不自私,因为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也因此,最觉受用的话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是谓玄德。
道德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道德经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早有耳闻,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白岩松曾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可得天下,可自认为知识底蕴不够,不敢“高攀”。经过这两年多的阅读,发现处处留有《道德经》的思想精髓,说它是万经之经一点不为过,它中华文化的根,千年之后,根深叶茂,永不过时。曾仕强教授也说,外国的书,五年之后,就可以不看了,基本过时,而中华经典老子、孔孟的书,永不过时,说的有点绝对,但不无道理,我深有体会。这次拜读,感谢李若水作家的精彩评论,帮读者更好了解《道德经》的精髓,自认为了解皮毛,很多观点、思想不能入心入脑,但今后会多次拜读,继续吸收文化精髓,提升道德修养境界,融入自身工作、生活实践中,最大限度做一个与人与世不争,自由快乐的平凡人。n2019年3月22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