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读书赏析(3)篇

(2019-07-17 06:00:53) 读书赏析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

作者:史幼波

《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被后世称为“孔门心法”,在儒家道统与法统的传承中,有着其它典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要旨在于,如何时时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心性本然状态,去开启人人本具的内在光明德性,从而在内修与外用上,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圣人境界。本书根据史幼波老师所开讲的《中庸》系列录音整理而成,语言生动活泼,文意深入浅出,并且旁证于佛道两家,提炼出中华传统心性之学的精髓,为现代人安身立命,乃至共同面对人类未来的命运,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道路。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在线阅读地址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读书赏析 第(1)篇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对于中庸之道的履行,即使目光最短浅的愚夫愚妇,也可以有所认识、有所体会。这些人虽然不聪明,经常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傻事,可是任何一个愚昧无知的人,也有着天赋的本性、天然的良知。所以,天赋的本性、良知人人具备、个个现成。

佛教里讲众生都有佛性,不光是愚夫愚妇,哪怕是苍蝇蚊子、蟑螂臭虫,这些生命都有佛性。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人问一位老禅师,是不是众生都有佛性。禅师说“是啊”。那人又问:“那鸽子有没有佛性啊?”“当然有佛性啦,鸽子也是众生之一嘛。”那人一听,马上追问一句:“既有佛性,何得在佛头上着粪?”这一句问得很突然啊!我们如果去一些远离尘世的偏僻寺庙,经常还可以看到有鸽子、斑鸠在大殿里筑巢,经常飞到佛像上歇着,到处拉屎。估计这人到庙里来玩,看到鸽子在佛像头上拉屎,于是就有意来难为一下老和尚。大家想想,我们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回答?不好回答吧?但是,这位老禅师机锋很快,不慌不忙地反问了一句:“它何不在鹰头上着粪?”哈哈,这正说明鸽子有佛性嘛!鸽子清楚得很,在佛像头上拉屎没有危险,如果去老鹰头上拉屎,不是找死吗?

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也,佛性就是觉性,一切生命都有这种觉性。《中庸》这里讲“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就是指人人都具有这种本然之智慧、本然之觉性。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读书赏析 第(2)篇


人心不圆满,世界才不圆满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不要说人了,就是天地之大,大自然的造化如此之神奇、如此之奥妙,但是也不能尽如人意。

佛教说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缺陷的世界、不完美的世界。其实,这个世界的缺陷和不完美,不在于世界本身,而是在于人。世界的不平是因为人心的不平,人心不圆满,这个世界才不圆满。

人心为什么不圆满?就是前面孔夫子说的,能行中庸之道的人太少了。《中庸》开头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人心都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空净明澈的状态,我们看待外部的事物就没有缺陷了,就圆满得很。但是,我们的喜怒哀乐一发,马上缺陷就出来了,马上就有美丑之分,马上就有好坏之分,马上就有善恶之分,马上就有是非取舍。于是,缺憾就来了,马上就开始妄想了:世界光有善多好,光有美多好,光有圣人没有小人多好,人生只有欢乐没有痛苦多好……其实,如果你没有了喜怒哀乐,如果你不去取舍拣择,没有这些妄想,一切就都圆满了。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读书赏析 第(3)篇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即使他是一个圣人,他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也不可能集全世界所有人的能力、知识、经验于一身。

当年达摩大师到中国来传他的禅道,仍然要坐船从广州上岸,仍然要学汉语。在这些事情上没法显神通,显神通就变成妖魔鬼怪了。达摩大师本来想传法给梁武帝,但是见面以后一言不合,时节因缘不成熟,他也只好到山洞里面壁九年,幸好等来了一个敢立雪断臂的慧可,他的大事因缘才告一段落。

现在很多大法师、大活佛到西方去传法,同样要找翻译,要学当地的语言。他们都不是生而知之,只不过他们开悟了,得了根本智,学其他知识比一般人快而已。佛教把这个看得很清楚,你认识了道体,认识了大道的本性,这个叫得根本智。所谓的修道、得道,得的是什么?得的就是这个根本智。这个根本智人人具备,个个现成,不修而得,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道体所显发出来的各种功用、各种差别相,这个在佛教里面叫差别智,又叫后得智。它是必须通过后天学习的,是有差别的,否则,就不可能获得这些世间知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