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下)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17 06:04:34) 读书赏析 -
作者:曹雪芹
一部影响整个华人世界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胡适说“《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张爱玲:“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红楼梦(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一块寶玉,幾許文字。只道是假語村言,卻叫人涕淚長流。說不盡的人間悲喜,道不尽的世間離合。莫说世人太癡纏,皆因兒女平凡心。原是大夢一場,癡人癡情、真真假假……不知何人分得清。原是夢中事,又何必認真呢?我也做一回痴人,笑說癡情罷了……
紅樓夢,多次放下,多次拿起。計劃了許久,期間考研,這斷斷續續看了將近一年的光景終於看完了,这期間有欢喜,有惆悵,有憤怒,有同情……有人說不同年纪看這本書,看法是不一的,雖我没經歷過,但我的心里是認同的。這樣的年纪里讀紅樓,内心是明朗的,眼睛裡是清澈的,所以書中人物的遭遇,總是让我不自覺的为她们憂傷。之前聽紅樓只是悲喜于寶黛之间的情愛,且不止一次的詢問長辈為什麼寶玉和林妹妹最后没能在一起,在兒時的憶忆裡,相愛的人最終都是有一个圓滿的結局,寶黛的有緣无分是在我那時的記憶里唯一的缺憾。再讀紅樓,却有了另一番的感悟,反而觉得寶黛之間的有缘无分的結局遗憾又圓滿。林妹妹对于寶玉而言自然是硃砂痣般的存在,是初戀的美好。在二人的相处过程中,林妹妹是寶玉心中所想的存在,是知己。在那麼一个封建的時代裡,寶玉作为大家庭的寵兒有着一些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想法,這種思想在当時被視為叛逆,視為不肖。寶玉虽衔玉而生享尽荣华但是他的内心极其孤独。所以林妹妹的出现弥补了他内心的空白。二人在春暖花开慵懒的午后共读西厢,这更加使宝黛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林妹妹是灵魂伴侣式的存在,娇花似水,含情脉脉。宝钗对于宝玉来说是白月光,是贤妻的不二人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宝钗身出大户人家,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符合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让她做好一个大家族的少奶奶。她所代表的仕途经济也是当时所追求的。宝姐姐浑身散发的都是雍容华贵的气息,是温婉大气的代表,是当时择妻的不二人选。假设林妹妹最后与宝玉喜结良缘,那么她会真的过得幸福吗?她那多病的身禁不住多愁善感的性子的折腾。宝玉也曾说过她那一身的病都是为他害的,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会一天重似一天了。就像那词说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林妹妹是绛珠仙子,是圣洁的存在,所以她在抄大观园之前回归了太虚仙境,也避免了遭受日后的风雨飘摇,所以这看似缺憾的结局已是最近圆满了。因为憾,所以林妹妹是宝玉心中永远的朱砂痣,也是红楼每一个读者心中永远的朱砂痣。
换一个角度来说,林妹妹不仅是灵魂伴侣、梦中情人式的存在,更是理想、梦想的存在;宝姐姐不仅是仕途经济、贤妻良母式的存在,更是现实、生活的存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一边放着理想,一边放着现实。在每一个孤寂的夜晚,理想就会被“拿”出,细细品读,一旦白昼出现,人们就要回归于现实,继续陷入忙碌奔波……理想会永存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感慨它当初未能实现的憾,现实是不得不的无奈,掺杂着不可言说的苦涩……不知暮年将至时再读红楼会是一个怎样的感悟。
红楼梦(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林黛玉的诗性世界》
初次见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雨,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虽是一身病态,却胜西子三分。
她是黛玉,幼年亡母孤苦无依。在荣国府寄人篱下的伶仃日子,她把心给了宝玉,把情写进了诗里。深闺苑里,她吟唱的哀怨之歌,化作字字如血的诗句,在孤独中辗转,绵绵不休。
只有宝玉,听懂了她的弦外之音。可他,最终也负了她。她的情因他而起,她的诗为他而写,最终落得焚稿断情,气绝身亡的下场,可怜可泣。
那些诗,是黛玉一生的血泪。她决绝的带走它,抹去她留在世上的痕迹,清清白白,毫无亏欠。就凭她清高孤傲的性格,她是绝不愿意留下那些诗,被人亵渎,遭人践踏的。那是她纯净的至高境界,那是她赖以生存的诗性世界。
不同于有些人见花是花,见雾是雾,在黛玉的眼里,花非花,雾非雾,所见之景,都融入她百转千肠的愁思里。她是用心的去感知万物,为它喜为它愁,为它写诗为自己忧。寄人篱下,命运飘摇,她是一枝无根的花,在风中哀叹,在水里飘流。无人能解她忧,只能倾诉于自然。写诗,怜万物倾覆,叹命运反复,这跟宝钗所做的应景之诗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曲《葬花吟》,牵出多少离愁?它成就了红楼梦中被人铭记于心的不古诗篇。“花谢花开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叹命运无常,她感年华易逝,她愁阴阳相隔,她问人生万变。别人说她多愁善感,喜怒无常,我却怜她哀愁难诉,死去凄凉。在她的诗里,我看到一个女孩对宇宙万物的追问,我看到她的彷徨和孤独,我看到她如水般透明澄澈的心灵,我看到她创造的一个纯白透亮的世界。
她没有心机,在荣国府就是一个多病缠身的小姐,别人因她脾气古怪而疏远她,她确实没有宝钗那般慧实大体,没有她那般讨人喜欢,但她活出了真性情。她住在潇湘馆,就因喜欢那几株竹子清幽,喜欢那一泓泉水高洁。她进了大观园诗社,在诗里大显身手,除了宝钗无人同她稳居第一。若论诗情,我觉得黛玉更胜一筹,真情流露的诗句更能体现意境的深远,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纯净如她,美玉如她,她来到这世上不过十几年,留下来的是一个完美的诗性世界。我在诗里,突然读懂了她的人生。
黛玉没有死,她只是去了她所描绘的那个安宁世界,带着她的诗句,在另一个世界低吟浅唱。
红楼梦(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读中学时略看《红楼梦》部分,有些看不明白,时隔到今,再读《红楼梦》,一看就不想弃手,专注读了三个星期,20多小时,逐行不漏地看完了上、下集。感谢作者曹雪芹的经典巨著。他将《红楼梦》中出场的几百位人物的描述、性格的表现都是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很具品味!
我为书中的那些善良的人叹息!也让我深刻品味到书中第一女主人公林姑娘的神韵:感觉到她具有陶渊明的精髓,让人品味高洁之美。而她的外在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怪不得贾宝玉爱林黛玉,最后弄得疯疯傻傻。真令人叹息!
这样经典著作值得再读!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