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长的告别读书赏析(3)篇
(2019-07-18 00:08:12) 读书赏析 -
作者:雷蒙德·钱德勒
私人侦探马洛路遇被人丢弃在停车场的陌生醉鬼,将其带回了家。醉鬼并不老,但满头白发,半边脸上有疤,整过容,尽管落魄之至,仍表现得很有教养。马洛和他成了偶尔一起安静喝酒的朋友。某日一大早,这位绅士酒鬼找到马洛,号称杀了自己的妻子,百万富翁的荡妇女儿,请他帮自己跑路,从而把马洛拖进了一场匪夷所思的漫长告别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
漫长的告别读书赏析 第(1)篇
雷蒙德·钱德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主要创作时期集中于30-50年代。在侦探小说的领域,钱德勒绝对是一代宗师级别的人物,作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开创者之一,钱德勒对于奠定这一流派在侦探小说界的江湖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钱德勒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虽然专写侦探小说,影响力却突破了类型小说作家的壁垒,进而赢得了学院派和作家同行的赞赏。时至今日,钱德勒经典作家的地位早已不可撼动,而他的小说依旧受到众多读者的热捧。
《漫长的告别》写了一个富家女被谋杀的案件,小说的主体内容围绕着“谁是凶手”这一谜题展开。但是,钱德勒并不急于让我们知道答案。在缓慢的破案过程中,他一边带我们观察50年代美国社会的景观,一边让我们不断地审视爱与恨、善与恶之间的分野。他试图发掘出爱所带有的破坏性力量,因此小说带有一种悲剧意味,爱作为一种一直以来被正面称颂的情感,一种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道德力量,也会带来毁灭的结局,由此我们不禁感叹“人”的脆弱。
“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钱德勒用这句话来形容马洛跟琳达告别时的感受。人生的苦涩似乎也尽在于此,那些为你珍视的人、事、物总会慢慢流逝,不在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中,而在一个拥抱、一个挥手、一个转身之后,许多时候你根本意识不到,即便意识到以后也只能独自体会其中的况味。不过话说回来,正是死亡赋予告别以意义,正如失去赋予得到以价值。因而,我们该庆幸生命之有限,否则人生将失色不少。
钱德勒总是能够通过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表情,或者几句简单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勾勒出来,而这些辨识度超高的人物往往令我们过目难忘。
漫长的告别读书赏析 第(2)篇
曾经几度想要开始看这本书,去却被前面一篇又一篇的序言、评论之类的文章给阻退了。在没读这本书之前,你听再多的介绍,也是云里雾里,看完了才能形成印象。所以这种文字千万别放在书的开头,放在后面是可以的。这是题外话。
最终我跳过前面由别人写的连篇累牍的文章,直接看小说正文,这才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怎么说呢,《漫长的告别》一书跟给人的感觉很复杂,主人公马洛与特里•伦诺克斯的一面之缘却开启了二人此生的不解之缘。不过并不是浪漫的故事,而是黑暗、血腥、艰难的寻找真相,替朋友平反冤屈的故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男人之间的情义也是很动人的。
最令人高兴的结局是,特里没有死,当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两个人还见了面。这个结局也是我的直觉一直相信的。
某天我看到一个人的网名叫“马洛的琴蕾”,嗯,一定是看过《漫长的告别》了。这种名为“琴蕾”的酒,也是故事中,在二人相隔山川湖海时的唯一纽带和寄托。
漫长的告别读书赏析 第(3)篇
读后有感
A.侦探小说有如此强的文学性实则少见,作者擅长的场景/人物/细节描写安排得那么精准又符合时宜,好像给个长镜头就是一幅电影海报,极富画面感;能让人反复回头咀嚼的精彩比喻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妥当又妙不可言,给全书增添了不少色彩;
B.马洛的侠义,特里的神秘,钱德勒的变相浪漫,让故事情节精致又充满魅力。主人公侦探身上那坚不可摧的正义感促使他为了揭开‘清白真相’孤勇地抵抗着一切权势、黑暗,自始至终像一位“战士”,他那痞帅劲儿,读着都过瘾;
C.关于感情: 在乎就是一切,拥有一切或失去一切,所以慈悲,所以无情;关于告别: 手要放开,话要收回,语气要冷,心要坚硬;关于选择: 人生如戏,表演落幕转场,貌似前路已定,但要追逐向前,虽然过程漫长,却在不停告别。
D.那一杯琴蕾鸡尾酒到底是什么滋味?想尝尝!
感觉有句话可以总结全书——“从沙尘暴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