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念的水位读书赏析(3)篇
(2019-07-18 00:09:17) 读书赏析 -
作者:刘瑜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观念的水位读书赏析 第(1)篇
2017.9.8
书摘及看法
C2观念·此处(讲的是国内)
这倒提醒了我们如何理解民众缺乏规则意识:如果“上面”经常在工程招标中玩内部交易、在土地纠纷中不尊重法律、公款吃喝屡禁不止……又怎么能指望“下面”毕恭毕敬尊重规则?一个随地大小便的人,如何教化别人不要随地吐痰?
所以就算中国人的“素质”有问题,它更多的是源于制度,虽然也恶化制度。
理性的无知,中国人当然不陌生。最极端的例子是“大跃进”。农民自己就是种地的,岂能不知“亩产万斤”的荒谬?科学家有基本常识,又怎会不知土法炼钢炼出来的都是什么东西?各层干部炮制假数据,又怎能不知“大好形势”后面的巨大灾难?至于毛主席,总有人用“他被下面的人给蒙蔽了”来为之辩护,要我看,与其说他不知道,不如说他不想知道。这个情境里,对于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利益,对于另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安全,对于还有一些人,无知则可以满足其意识形态的偏执。在这里,无知就像一块大肥肉,各路苍蝇、蚂蚁、豺狼可以蜂拥而至各取所需。
我相信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正如山西黑窑案中,那些每天路过黑窑但从未想到举报的人是“普普通通的人”,电影《盲山》里,那些联合起来看守被拐卖女孩的村民是“普普通通的人”,福建三网友案中,给三个网民因言定罪的法官们是“普普通通的人”……我能想象这些人爱打麻将,看《还珠格格》,唱卡拉OK,要是路上碰见个问路的,没准还会热情地指路。r(想起来暑假那个李文星案件)
西谚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漫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普通人甲,不过是那个给犹太人做种族登记的小办事员。乙,奉命把犹太人从家里押送到一个隔离区的警官。丙,把犹太人赶上火车的乘务员。丁,维持集中营治安的保安。戊,负责收尸的清洁工……凭什么让他们对这些人的死负责呢?他们不过是一个巨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而已。但是,让希特勒一个人负责吗?600万呢,他一天杀一个,也得杀一万多年。
政治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人与朋友。在敌人与朋友之间,不存在自由的问题,只有暴力和征服。这就是政治的实质,自由主义者往往不敢面对的实质。”(想起来高中还是初中的政治书里面,特别讽刺的一副画,一张桌子,左边是美国,右边是中国,看似是在谈判,但是左边的人有个大锤子,所以。)
民主的观念基础无非是两点: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而上面所提及的观念变化,几乎都指向这两点。更重要的是,变化的政治伦理,生长于转变中的生活伦理。30年前,中国家长或老师打孩子似乎天经地义,今天却往往遭到舆论唾弃。20年前,人们提到同性恋还往往表情惊骇,今天,至少在大城市里,谁要有个同性恋朋友,简直可以拿来吹嘘。10年前,要是有人跟你说起“业主委员会”这个词,你可能一脸茫然,今天你则可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所有这些,都是问责意识或权利意识渗透进生活之机理的体现。
但对于“历史长河”来说,短短30年发生的观念变化已经足够波澜壮阔。又或者,“绝望”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蕴含着一种理想——这好过屈从,以及一种理想受挫后的痛感——这好过麻木。我一个剩女朋友在恋爱屡屡碰壁后说:其实,彻底绝望还挺难的。我想也是。一杯水摆在那里,对于口渴的人,想要忘记它的存在,肯定很难。
C3观念·别处(讲的国外的事情)
对于不愿意面对伤疤的人来说,这种遗忘也未必是坏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但是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曾说,“那些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注定要重复它的悲剧”。
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
对于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说,关于是非曲直的道理看不见摸不着,它不论斤卖,不以平米记,但正如交通规则不论斤卖不以平米记、没有它都市里的我们却可能寸步难行一样,正义也是和谐公共生活的前提。用秋菊的话来说,凡事需要一个“说法”,一个没有“说法”的世界是一个鸵鸟的世界,把头埋到沙子里,3年后,30年后,300年后,过去的还是不会过去。
正如市场经济体系中缺少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引导这些资本流向合理项目的中间人,一个正常社会中缺少的往往不是人的善意,而是引导这些善意流向弱势群体的中间人。在经济体系中,那个给资本穿针引线的主角是金融机构,而在社会生活中,给人们的善意做中介的则是各种公益
三个臭皮匠”知识结构上可能互补、错误可能相互抵消,当三个臭皮匠变成三万个、三亿个时,这种知识互补、错误抵消的概率就变得相当大
C4书
赫胥黎的《勇敢新世界》里,人们则为摆脱了自由的重负而狂喜。
张宏杰是真喜爱曾国藩。在新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他把曾国藩刻画成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
《从“东欧”到“新欧洲”》这本书开始,我们思考苏东转型时,思考的就不应当仅仅是其“教训”,而且也应该是其“经验”了。
有些词汇会引起我们本能式的反感,比如种族隔离、纳粹、殖民主义。而弗格森的《帝国》,则大约会使读者再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这个词时,激愤的程度略有降温。
《牛鬼蛇神录》。通过他的回忆,我们看到思想超前、因言治罪的刘凤翔、张九龙,因家破人亡而反抗暴政的卢瞎子、雷大炮,因为扒窃、男女关系而入狱的刑事犯向土匪、王医生,还有很多像杨曦光这样因为“太革命”而成了“反革命”的造反派。
熊培云2010年的新书叫《重新发现社会》(藏书管这个软件里面有免费的)。单看书名,本书的核心思想就一目了然:对于解决某些问题,“政府”可能显得过于遥远和高高在上,而“市场”则显得过于无情和冷冰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可以回过头去,“重新发现社会”。
在我看来,一本书之好与坏,不仅在于它有多深刻,而且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和需要。
法治的“秘密”
在何帆所译的《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自私的德行》、《资本主义:不为人知的理想》、《新左派:反工业的革命》。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兰德在经济学家当中比在文学界更有影响力
《公正》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思考哲学的方式。这本书并不讨论一个个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引领我们发掘生活的哲学性。在桑德尔的带领下,我们发现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里都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庸常事物收拢的意义就会“孔雀开屏”(最近正在看)
普兰查斯的《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
一个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你所置身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还不够去真正读懂它,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菲律宾的腐败》、《民国的四次选举》。
真正的好书,都向证伪敞开,而不是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让你枕着它睡大觉。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C5电影
《罗马帝国》是我出国十年来完整看下来的唯一一部外国电视连续剧。
《白丝带》
《影子写手》
《他人的生活》
《狗牙》是2009年的一部希腊电影。这个电影说的可不是现代诗歌的创作,它讲的是一个奇特的封闭家庭,但这个家庭有着极权主义的全部秘密。
《朗读者》
《道路》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好女孩》
观念的水位读书赏析 第(2)篇
来自于有中国知母之称的刘瑜,早在几年前读过她的两本书,一个是《送你一颗子弹》,关于生活的鸡零狗碎也能给她写出一番生动的味道,另一本是《民主的细节》,这本书大概算是我对于政治的启蒙,让我试着认识政治这个东西“权力的制衡、程序正义”,不管在国家或者团体中,对于我们这些小民是护身的东西。
第三本书就是这本《观念的水位》,三四年前没有读完书重读(现在读起来有些东西可能会相对与当下有些出入),读起来还是有一点点走神,关于他处与此处的政治认知上还是有些吃力,可能和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大众娱乐的时代有关吧,不问国事问八卦,深度思考在磨糊。
别处的政治常常在意民主、民意这个事情,一些些小事都会有民意参与、决策,而不是当政者一拍掌就定乾坤。当然,在现实中中民主民意也有惹麻烦的时候。民意常常是不理智的,被煽动的,一群不懂某个领域的人,对事件不甚了解的人在外来情绪煽动下的行动。比如英国脱欧,经济学家都不敢轻易下的判断,民意轻而易举的投下了一票。民主决策也拖慢了大部分重大事件建设的进程。似乎在我接触到有限的议政人中,是支持自家国家的民主专政居多,也许因为它加快了发展,便利了管理。作者提到的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在大陆到台湾的过程,也许印证了快慢、自由民主与专政之间的差别吧:“要造就翻天覆地的急速变化,激进主义的前提必然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从而为一元化体制铺平了道路,而自由主义则意味着人人各自为政,只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形成合力。激进主义交给你一个救世主,而自由主义仅仅是将你交还给你自己。而一个强大到可以给你一切的政府,一定也强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一个健康政治制度的真谛在于制衡,而不仅是民粹。一个好的民主制度不仅仅在于选举的“那一刹那”政治家是否赢得了高选票,而且在于两个“刹那”之间的岁月里,能够有制度性制衡来推动不同机构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互动。一个只注重垂直呼应民意而忽视水平制衡的政府,也许合法性很高,但是合理性很低。”
我不懂哪好哪坏,估计权威人士也很难给出结论,估计只有时间有答案:“历史也许会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螺旋式前进,某代人可能会在那倒退的一步中度过倒霉的一生,但我相信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制的那一个。很多时候,人类一不小心误会了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太过聪明,或者不够聪明,而时间总是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
“一个人“看到”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他能“看见”它,人们往往需要穿过重重固有的意识形态才能看见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说得如此饶舌,意思只是,“视而不见”其实更合乎许多人认知的惯性。”思维的固化是一个比较可怕东西。所以说思维解放才能开始真正的解放,经历更多的事,走更多的路,读更多的书,去遇见一个思维更多元,更易于接受各类事情的自己,而不是守在自我偏执的角落里。
没那么容易绝望。“我一个剩女朋友在恋爱屡屡碰壁后说:其实,彻底绝望还挺难的。我想也是。一杯水摆在那里,对于口渴的人,想要忘记它的存在,肯定很难。”作者的比喻打得太能让我共鸣,虽然无果,可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年龄渐长,反而能更淡定地等候。莫慌乱,先搞好自我,自我是一个深渊,它如此庞大,爱情不可填补。
“我无亲无故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这样车水马龙起来的。我和自己的关系由此也从愤恨、厮打、打累了各自坐在角落里气喘吁吁走向了和解乃至同舟共济。”似乎看到了自己最近几年走过来的样子,慢慢从躁乱,到适合自己的有序生活,读书,运动,追喜欢的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的精致一点点,种几盆花,养几个鱼,有个小书架,上面有我的照片墙,有一个可以偶尔喝茶的茶具,小小的房间里有一点点芬芳的味道。看起来有一些穷人的瞎矫情,那又怎样,美是对空洞的抗议。有的人灵魂里就是住着宁静与对美的敏感,所以生命才鲜活。
“对现代化深恶痛绝,我想我之所以愿意做一个福山那样的、不那么酷的、不那么政治正确的、“现代化”拥护者,是因为我向往一个快乐的世界。而除了自由——哪怕放弃自由的自由,我想不出通向快乐的任何道路。”想起了高小松的那句: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学会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笔记比较凌乱,但比没倒回整理强一些些。记于归家的火车种,小凉。
以上~
观念的水位读书赏析 第(3)篇
99分 另外1分希望作者再接再厉!
因为好奇心趋势,从打开这书开始就一直像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尽是政治哲学文理道德,特别丰富的一个大餐。
不过以我个人的才疏学浅,也就是听个乐呵幽默。刘老师的文采在于,她很深刻,深刻又不让人反感。没有倚老卖老,没有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的气势,很谦卑又很有主见。我不懂的知识,她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毕竟也是随笔和心得,她也会夹杂着一些很搞笑的骂声。比如 公民素质和GDP有什么关系?公民素质和GDP有他妈的什么素质!? 比如 我站在粪坑里,所以我脏;你手里有泥巴,所以你脏。我们都脏,本无不同。 能感受到情绪、骨子里的反抗和嗤之以鼻,读的时候大快人心。
因为这个书里的细枝末节,又打开了我很多方面的好奇心,比如民主政治,比如哲学,比如战争等等。以及她推荐的电影和很多书籍,都是让人耳目一新。
好书在于,它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又驱使我涉猎更广阔的领域。没有“经典”和“畅销书”的头衔,更值得阅读和有自己的思考。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