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战争1:升级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23 06:03:29) 读书赏析 -
作者:宋鸿兵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货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胀、通缩和泡沫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货币背后隐藏的集团利益之争,却在很长时间里不为人知。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他们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他们又怎样制造泡沫和危机,从中渔利?《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全新序言解读货币战趋势!第一次揭开了货币背后的战争大幕,为我们展示了政治风波和经济危机之后的翻云覆雨手。
货币战争1:升级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文笔流畅,且引述了许多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名人语录等,它引人入胜,勾起了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兴趣,这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但遗憾的是,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并有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
全书每每强调,以罗斯柴尔德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如何拥有神秘的超级权力,可随心所欲地玩弄王权与政府于股掌之上,肆意操纵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萧条。事实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确曾经盛极一时,至少在19世纪是公认的最有影响的跨国金融企业,在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也算是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场地位与影响力目前已可以说微不足道。无论是按股票与债券承销、交易及企业并购业务的市场份额,还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该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国际前十名,更谈不上呼风唤雨、主宰全球金融市场了。
书中宣称,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人,这并不符合事实。同样,今天的J.P. Morgan银行经过无数次分分合合,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出台前的老J.P. Morgan公司除了继承同一商标品牌,其股权结构、组织形式、公司文化、业务与客户基础皆有显著不同,市场影响力也是今非昔比。
该书武断地认定,所谓国际银行家为一小撮利益一致紧抱一团的阴谋团体,而对现代金融体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空前激烈的竞争这一客观事实全然漠视。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曾经盛极一时的Drexel、霸菱等老牌银行都已破产,而书中一再提到的库恩·雷波公司也已经无迹可寻。
事实上,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中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其产业结构与垄断组织相去甚远,这也就是金融创新如此活跃的一个原因。金融业也恰恰是现代经济中最受监管的行业,其经营业务活动受到各国政府如财政部、央行、专职金融监管当局甚至国际组织的严格监管。书中所刻意描画的超然凌驾于国家政府乃至国际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拥有神秘权力的所谓“国际银行家”,恐怕除了存在于作者的丰富想象中,纯系子虚乌有。
《货币战争》一书混淆了国内信用与货币,包括流通中的金银币、纸币现钞、基础货币、广义货币和国债、通货膨胀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颠倒了货币发行与公共财政的因果关系。
早期的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前身机构的货币发行以政府(或王室)的债务为抵押,是为了控制货币发行总量,而不是要挟政府不断发债。恰恰相反,政府常常因为战争或铺张而开支过多,导致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决定国债的规模与负担大小,而不是央行的货币发行。如果政府不能通过借款(发国债)来弥补赤字,就往往必须依靠央行的信用,即货币融资 (monetary financing of budget deficit),其结果是诱发通货膨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家,尤其是玻利维亚、墨西哥、阿根廷与巴西,都是政府通过央行滥发货币弥补极度财政赤字,结果诱发恶性通货膨胀的经典案例。
国际炒家的水平是这本书里面讲的百倍千倍。我你给讲一个最可笑的话,这些国际金融炒家还要谋杀总统来获利,你不觉得这么很蠢吗?他们做的最高境界对中国人做的事就是我们心甘情愿把金钱他,花钱请他来演讲。比如说银行改革就是国际金融炒家策划的。大家知不知道,美国的中央银行是私人的,不是国家的,今天替我们做银行改革顾问中的几位,同时就是美国中央银行的股东,这是引狼入室,所以去年年底,美国商业银行对媒体做了一个宣布,他们在美国的次债危机当中损失了不少钱,可是从建行的上市他们赚回了1300亿,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捐了一百块,一百乘以13亿刚好是美国银行赚的钱。我们搞了股权基金由楼继伟来经营,买了一个黑石,还差不多倒闭。今年的帝国主义是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达到的目的就是我们的白银大量的流出。我们跟150年前不一样,150年我们是很努力地打了败仗把白银送给别人,而今天我们是高高兴兴把白银送给别人。
如果你看了货币战争这本书让你感觉震撼的话,你胆子太小了,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这一切,将是百倍千倍的震撼。
最后只能说文笔可以,代入感可以,适合金融小白…
货币战争1:升级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问:怎么写出经济学玄幻小说?
答:看这个。
看了本书其他人的一些想法,有些感触,很多人愤懑不平,好像借着这本书解开了经济寡头,银行家的丑恶嘴脸。但实际上这本书太容易误导人了,里面历史时间线,各种人物出场,历史事件头头是道。很容易就让不明所以的人误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我一开始也是陷阱去了。
但是随着阅读的进度,疑惑越来越多,很多地方一直充斥着阴谋论。里面华尔街银行家仿佛一手遮天,给人的感觉是这些资本家为了金钱跟世界为敌,把资本家描述的没有感情,没有国家归属,没有宗教信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且还极度神秘,操控国家政治动向,影响媒体舆论导向。首先不提是否为真,这样的人物一个中国的宋鸿兵如何知道的?
而且内容误导性很强。举例。美国在媒体自由度上排名还是挺靠前,在这里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因为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如果在一世纪初我有一两银子,那么按每年百分之六的回报率,现在有1×1.06的2018次方。指数爆炸的故事应该都听过,每年稳定增长的投资收益不是没有,只是太难。
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如果以6%的回报率计算,在1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家族的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
后面例子就都类似这般歪曲的阴谋论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三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国的一名数学家在1967年2月的《伦敦星期日时报》中声称,这种巧合的概率为10万万亿分之一。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
不过宋鸿兵在一次电视访谈上也承认了他早期出的书不太合乎实际。听说货币战争2-5是说宏观经济方面,对于历史的把握应该会比这本书强很多。
不过这本书带来的挺糟心的阅读体验,实在是……
只能说,还是在阅读之前不知道这是本玄幻小说,吃了没文化的亏……
货币战争1:升级版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本书能够准确预测08金融海啸这一点,就值得好好阅读了。难道喷友们,还想目睹第二次?
首先,宋先生准确预测了08年金融海啸的发生,这一点很值得赞赏。本书对于08金融海啸前的分析相对细致,还原了08年以前的很多细节。另外,宋先生推荐成立一个主管‘一行三会’(当时还是三会,现在合并成两会)的国家决策部门统一调度,如今也是实现了:中央财经领导委员会(习主席挂帅)、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刘鹤副总理主导)。这都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家逐步重视wu硝烟货币战争的体现。此外,宋先生对于宏观金融学的分析分析缺乏细致推倒演示。真正弄懂来龙去脉,阅读人员需要有一定的金融知识,不太适合没有基础的入门小白,也许是本书定位是小说,而不是科普。
至于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介绍,可以当做小说来看了。罗斯柴尔德的发家历史的确没错,一举成名于拿破仑滑铁卢战役。但是后期200多年的时间,家谱也出现过重大错误,损失惨重,不宜过份神话。就像没有只长不跌的资产一样,也没有长久不衰的家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