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赏析 / 正文

曾国藩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24 00:11:04) 读书赏析

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

“不做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的一生,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晚清湖南人才济济,曾国藩木讷愚拙并不显眼,反因杀人之狠被时人称为“曾剃头”。然而,凭借知人之明的眼力、审时度势的远见、临事不乱的定力、熬过绝境的坚忍,乃至关键时候的心黑手狠,曾国藩在腥风血雨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了拯救大清的“中兴第一名臣”。自湖南起兵后,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两次投江自尽,数度立下遗嘱,更曾在困境绝望中弃官回乡,论挫折打击,当时无人能与曾国藩相比。然而,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曾国藩,认准了一个“挺”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硬是挺到了太平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

曾国藩在线阅读地址

曾国藩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后世把曾国藩抬到了圣人的神坛,读罢此书,我却只觉得他是一个可怜之人……n初读,怀着一股崇敬之情,急切地想了解这位圣人所经历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然则不知是作者刻意为之,或者只是还没进入状态,全书的前四分之一都写得非常琐碎,所以断断续续读了近两个月。后来机缘巧合之下,重新翻读此书,竟一鼓作气,酣畅淋漓。回想曾国藩的后半生(主要是因为他为后世所记住的成就大多是在后半生完成的),经历的大事亦不过三两件,其一,组建湘军灭太平天国;其二,助李鸿章之淮军平捻乱;其三,名毁津门教案。至于后面调查马新贻遇刺案,似乎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了。当然,最为人称道也最为人诟病,同时也耗费了曾国藩中老年时期主要精力的,自然是灭太平天国了。正史里说,曾国藩是中兴名臣,是清朝的守护神。而我们的历史书里,以前都说他是镇压太平天国伟大农民运动的刽子手。评价立场不同,但反映出来的史实基本是统一的。初见涤丈,其已为侍郎,且官声显著,亦为乡里称道。然在作者笔下,他的形象是这样的:常铁青着脸,吊着三角眼,目光肃杀,绝类煞神。且患癣疥,常常抓出满身带血的烂皮,这样的曾国藩,哪里有一点主角光环?让我如何喜欢得起来?而最让我介怀的,则是他的所想和所为,简直就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假道学,他一方面号称理学大师,要在世人面前表现得清高,但另一方面却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功名之心。所以,尽管他存了个修齐治平之念,但一则心尚不诚,没有那种为理想献身的凛然正气,二则做事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只知一味横冲直撞,与各地官场都无法精诚合作。而且动辄使用酷刑,杀起人来一点不眨眼,于是得了个“曾剃头”的名号。练勇剿灭长毛的初期,他只知一味蛮干,觉得自己做的是一番多么伟大的事业,道德优越感正义感爆棚,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所以不配合他的人都是小人,甚至一有机会就要加以报复。但在看人方面,却不得不承认他有其过人之处。比如早期结识的康福等人,矢志不渝地跟着他做出后面一番番大事业来。尽管如此,这时的他锐气有余,人情世故几近空白,连败三场,数欲自杀而蒙救,他是自尊心极强的人,宁死,也不愿接受战败之辱,颇有儒家弟子之风范,然其行事之宗旨,却全然是法家之严酷寡恩。至此,曾国藩虽有心成就一番事业,却处处受阻,浑不见丝毫成功之可能。好在转折点来了。经高人指点,对黄老之学始有领悟,为人处事,尤其在官场周旋中,开始学会与同僚和衷共济,作风趋向务实。至此,练勇事业才真正走上正途,并最终攻陷江宁,剿灭天国。至此,他走上了人生巅峰,受到为人臣者最高的礼遇,爵封一等侯!且麾下湘军兵锋正盛,淮军亦是同源,故常有人在他耳旁吹风,劝他自立。(甚至在太平天国大势将去之时,就有人建议他两头下注。)然而他毕竟是曾国藩,是读儒家经典成长起来的、以理学修身的臣子,他除了对朝廷忠心耿耿,又怎会存有任何不臣之念想?甚至大功告成之日,自请自剪羽翼,以昭忠心,毕竟郭子仪是他的偶像。但在朝廷看来,你就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威胁,江宁城破之时,周边的军事部署让曾不寒而栗……n在处理津门教案时,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衰老了。且不说没有精力去分析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就是那股子敢作敢当勇往直前的锐气也消失殆尽。当然了,在国弱民穷的背景下,或许委曲求全是最理智的选择(怎么也比那些不任事而不知任事之难只知随意聒噪哗众取宠之徒要强百倍),但置清议民意而不顾,显然思虑亦有不周之处。于是书中那一章叫做“名毁津门”,曾国藩自此声望大跌。至此,曾国藩隐隐已知自己大限将至,再加上对官场失望透顶,于是退而了却未尽之心愿。让他魂牵梦绕的是他的故乡,他的家人,他的老弟兄们。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到此时,全书已经弥漫着萧条沉闷。不管怎么说,灭长毛一事,曾国藩还是颇引以为豪的,可是到后来湘军旧部和太平军旧部称兄道弟,让他开始怀疑起这十几年的厮杀到底所谓何来?而广敷的一番话更让他心灰意冷。满人的朝廷已尽显亡国之相,如此苦苦支撑又何苦来哉?且民众苦清久矣,还盼着曾侯爷一鼓作气推翻了政府,重建汉人政权。但曾国藩给自己的定位却只是一个臣子。由此观之,他那强国的念想和努力,虽然感人至深也着眼长远,但也都带着些悲剧的色彩了。这样腐朽的朝廷糜烂的官场散沙的民众,还同治中兴?简直就是一场闹剧一个笑话!n最后,六弟勘破红尘孤寂离世,康福要回云子以示绝交,而他也终于随着被黑雨一朝毁尽的斑竹走完了一生……立德立功立言,那又如何?终也逃不过百年孤寂……

曾国藩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一本让人唏嘘不已的好书,想起看张居正是因为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其评价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这个评价看完熊召政的《张居正》之后,我认为是恰当的,正如书中作者自己总结的,政治家“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其次考虑政党利益,最后考虑自身利益”,而政客“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其次考虑政党利益,最后考虑国家利益”n然而,既然将个人利益抛诸脑后,那就难免不得善终了,张居正又是为何呢?从跟曾国藩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得更为真切些n至刚者易折n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刻指出“至刚者易折....上善若水”,纵观张居正一生,矢志不渝地推动有利于社稷和国家的改革,以霹雳手段彰显除旧布新的大无畏气魄,如此方在短短10年间将万历王朝从破产边缘拉回中兴景象,然而,任何事情推动的力量越大,积累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张居正固然可以为民请命不避权贵,但却不能绕开这一客观自然规律,他在位时尚可凭借自己的威信和皇上的倚重勉力维持,他刚一入土,保守派的力量便猛力反扑过来,他不可能认识不到,反作用力只是暂时平息并未消弭,充满风暴的洋面上早已是暗流涌动,反观曾国藩,刚到湖南办团练时,也是一副刚猛的火爆脾气,后来屡屡碰壁,方从《道德经》和《庄子》中找到让自己更加强大的力量,悟出阴阳调和的道理,如此他才能刚刚攻下天京(南京),便上折自剪羽翼,裁撤湘军,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统治者的疑惧并柔性地化解了反对派的力道,同时,他谨守臣道,不与朝中倾心于他的权臣交心,慈禧对肃顺抄家时,唯独没有发现曾国藩与之来往的私人书信,由此对曾国藩刮目相看,然而,曾国藩并不是不做事,他剿灭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培养体制外的人才,样样做的有模有样,从中我的看法是,地方官的历练对于秉政中枢,实为不可或缺的经历,张居正没有出任过地方大员,自然无从体会夹缝中运力的技巧,然而,这不能怪他,结语时我对此另有交待。不该卷入皇帝私生活n在万历经历的最大政治危机--曲流馆事件中,张居正洞察入微,居然窥透了李太后的心思,力保万历不被废黜,这本是大功一件,然而,却虎头蛇尾,其建议的惩罚方式--让万历下“罪己诏”将万历的宫闱秘事广告于天下,犯了万历心头大忌,可以说他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实在欠妥,如果改成建议“万历到京郊与民一起劳作”恐怕会更好,所谓“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何况是九五至尊根本不可与外人言的宫闱丑事,也不知为何,当时李太后居然也觉得此议甚佳,张居正身后祸患始肇于此。于接班人考虑不足n张居正发起的是一项绵延不绝,绝非旦夕之功可成的改革事业,这杆旗一旦举起,身后的接力者便十足要紧,可惜他凭借自己超凡的能力和魄力,以铁血宰相的风范,推动这项事业,但却没有考虑后继无人的问题,又由于身体状况急遽直下,以至于连内阁人选都未及表态就煌煌而去,如果他能早点洞悉于此,与冯保早作安排,早点放手着力培养,假以时日,不但可保自己无虞,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延长他所珍视的万历新政寿命,再看曾国藩,他虽然平心而论,并不是特别欣赏李鸿章,但他很早就预见到身后事,于是对李鸿章坦诚相待倾囊以授,并且主动裁撤湘军,暗中相助壮大淮军,这样,他慢慢淡出舞台之际就是李鸿章--这颗政坛新星登台之机,一退一进,天衣无缝,而朝廷还将李鸿章作为制约湘军势力的重要棋子加以扶持,这样,洋务事业在李鸿章手上发扬光大,自此也再没有任何政敌有机会对天京屠城等劣迹进行反攻倒算,曾氏后人历四代仍然在华夏大地人才辈出。。。书到最后,已经对张居正给出“精于治国,疏于防身”的简单概括,但如此精明的张居正为何会对这个最易觉察的问题疏忽呢?答案在书中也昭然若揭,张居正不屑于此,作为一代改革者,既要考虑防身,又要考虑少树敌,最后还可能有一番霹雳雷霆的作为吗?窃以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用来形容张居正更加贴切,这是张居正自己毅然无悔的选择n然而,作为一代人杰,他最后的际遇是被他自己的得意弟子--万历抄家,几近于鞭尸,而大有功于朱家天下的万历新政也嘎然而止,这,怎不令人扼腕叹息n(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好书推荐和书评请点击http://pangdachuan.blog.sohu.com/entry/7068173/)

曾国藩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30个小时的酣畅淋漓!n看过最过瘾的名人传记小说!n读到最后,掩卷深思,依依不舍!n未读此书前曾粗略读过曾国藩的家书以及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但印象均不深刻,大抵记得的是他的勤勉补拙以及对家人极其琐碎的嘱托关怀!但唐浩明的这本书让这个清末第一名臣的形象立体生动起来!虽然说唐浩明肯定对其有更多的偏爱,但也尽量回归客观,既让我们看到其可贵之处,也让我们窥探到其谨小慎微,善用权术的一面。曾国藩的学识并非拔萃,好不容易结交穆贵阿而得以留在翰林,后仕途顺利,平步青云!若不是母亲去世回家丁忧,这个理学名臣刑部侍郎肯定还是苦心钻研学术,克己奉公的好京官!时也势也,长毛大乱,曾几经犹豫,好友极力相劝之下开始团练,文弱书生弃笔从戎,从此金戈铁马十几载,拥军20万,挥斥方遒!n曾国藩并非聪慧之人,读书亦然,打仗依然!反其亲自领兵必败,但却能知人识人,用人不疑!左宗棠何其傲物一人,在曾去世前对其评价“知人之明,谋事之忠,自愧不如元辅”。曾国藩心中最为看重这个耿直直率的左宗棠,左数次大骂曾国藩,除了一次是救命之恩,其他次次都直击曾的痛楚,如利箭穿心!恨则恨亦,当给李鸿章历数朝中能臣时,曾讲左宗棠放在首位!所以私人恩怨纠葛,俩人不通私信八年有余,左打破坚冰,主动屈尊来信,比自称不如曾国藩。可见在左心中曾也是一座丰碑了!所以十几年戎马练兵,曾国藩靠得就是他亲自提拔的将领!n在大破江宁之后,曾力排众议,自剪羽翼,只留三万。堪称忠义啊!然此举也给后人留下众多想象,如若挥师北上,中国的历史又会怎样呢?唐浩明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曾国藩的内心斗争。只能说性格使然,哪怕时间倒流,即便陈广敷出现献策,曾也不会做出其认为“不忠不义”之举,使黎明百姓再次经历战争的浩劫!只是曾老并不知道他并未能阻止战争的脚步以及清朝的覆灭。作为感慨的的是曾国藩的高瞻远瞩,开展洋务,从创办第一个机械所安庆内机械所开始变开枝散叶,师夷长技,兴办学堂!还一手促成幼童留洋!每每看到开展洋务运动时的曾国藩,总能抛开官场的复杂所带来的困扰,变得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他知道这是国人的希望所在!他知道这是对付国人真正敌人的方式,他知道这是依势必行的强货富民之方!壮哉,曾老!n曾国藩在近来备受人追捧,除了在官场人情方面的炼达之外,还有其对待修德立身方面对世人的启发。勤能补拙,简朴立家,反省吾身,立德立言!曾老一生虽战功赫赫,但骨子里还是文人气概更多些。书中文字优美,让人忍不住感慨古文精炼华丽。文人墨客一起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真是人生一大幸事!n此书让人学到的东西太多,短短书评并不能涵盖全部。圣人大多是从认为自己是凡人开始修炼。我并不想成就什么宏伟事业,每日柴米油盐,但看看圣人的平凡之处让人心生平和,看看圣人的超凡之处能驱走单调生活所带来的乏味,看看圣人的可爱之处能给人带来些许情味,看看圣人的顽劣之处亦能让人心生敬畏,反省自强。这就是读圣人之书的妙处吧!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