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爆点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25 00:24:04) 读书赏析 -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引爆点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 (The 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Stickiness Factor)法则和环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法则。
1、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个别人物法的核心突出的是人,作者指出在这些特别人物主要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这样的社交达人,爱钻研也爱分享。当他们了解一款产品的流行元素后,会不厌其烦的去跟周围的人分享,而我们所说的传播法则中,最好的广告不是铺天盖地花里胡哨的明星代言,而是身边人的口碑推荐。这里引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案例来延伸「人」在这个事件里面的重要性。所以个别人物法则是指通过社交关系和积极努力,再加上自己的热情和个人魅力便把产品的信息传播给了大家,当这个人的人脉越广,信息传递的也就越快。对于这一点的内容延伸,不得不提《别独立用餐》这本“如何扩充人脉”的圣经。
2、附着力因素:
这里讲到的附着力因素,显然重点是「附着力」,我理解这里的附着力更像是「参与感」,就是说再好的产品,活动,广告,在设计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用户的参与互动性,因为很少有公司能像百事和可口那样疯狂砸广告,直到用户记住品牌为止。附着力的表现必须在用户参与后,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才能更好的替这个产品背书,而没有思考的记住很难通过嘴巴传达出去,因为没有思想,即便传达了,也很难有灵魂,所以这里我理解的附着力是参与感。包括书中提到的《芝麻街》的失败,《小蓝狗》的成功也是在这一点上有本质的区别,当然不同的产品我们在策划以及设计引爆的方案时,也一定要考虑目标用户群体的真实需求,附着力是基于对真实需求的点出发的。附着力法则所说的就是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则容易形成流行。
3、环境威力法则:
流行的趋势需要一个发展的温床,当一个环境形成的时候,个人的因素就不重要了。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和时间、地点等情况密切相关。环境威力法则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于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敏感,而是极度敏感。这里引用了一个作弊的实验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在考试中是否作弊不是取决于他的家庭教育,而是取决于他当时所在的环境。
并且这里还提到了一个“破窗”理论。其实破窗理论是犯罪学里面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这个概念背后的故事很好的呈现了一个产品能被引爆环境对其的重要性。破窗理论是指: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他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栋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
这里提到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的案例,这里推荐去看戈茨案的自传《地铁里的枪声》 ,在纽约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那个时代,戈茨案在地铁当众杀人居然可以被判无罪,当庭释放,而后来在纽约的犯罪潮得到有效控制后,整个城市治安很安定的时候,戈茨案因为犯了一个小的罪而被起诉就可以说明,大众的对待事情的态度不是由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决定的,而是根据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可见环境的威力有多大。
就像最近网上炒的很好的北京大火导致的阶层是否真的固化,以及红黄蓝事件的背后,这两种话题之所以在今天能被大众广泛关注也是取决于整个的社会环境所处的阶段。
读这个书的感觉不流畅,不知道是书中案例没有本土化,无法get到点的原因,还是翻译的问题,总是感觉略显啰嗦。没有读过作者其他的书,因为案例无法get到点,所以无法理解作者是讲解案例后强行再回到论点上,还是结合那些案例之后层层推进,逐一回到论据再回到论点。由于能力有限没法读懂原著,所以没法区分到底是案例水土不服还是翻译无非精准表达。
最后,根据这三个点,分别推荐大家对应的看三本强化内容的书:
1、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推荐书籍:《别独自用餐》(英语水平好的人推荐看《NEVER EAT ALONE》)
2、附着力因素
推荐书籍:《让创意更有黏性》、《参与感》
3、环境威力法则
推荐书籍:《地铁里的枪声 —正当防卫还是持枪杀人》
ps:这里推荐的书会根据阅读量不定期更新,希望能通过一个书比较好的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引爆点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为什么说娱乐圈是流行的风向标?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当网红?为什么很多明星大咖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做不了常青树?为什么很多厂商都要找明星代言?
如果自己想成名,水军公司会怂恿你,只要你舍得一身剐,我们就敢把你推上马。只要你敢脱,你就是干露露,无节操无底线,芙蓉凤姐不是梦。
可是,如果你没名没钱,又还是个有原则有底线有节操有理想的“四有”青年,又该怎么引爆流行呢?看完《引爆点》这本书之后,或许我们找到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引爆点》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无论你想引爆什么产品都离不开三个要素: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和环境威力法则,这就是所谓的流行三法则。大道至简,就是要有人格魅力、会讨好大众和随大流。
1.何为个别人物法则?
人们经常会这样评价一件流行产品比如一首歌,“ 它一夜之间就红遍大江南北 ”,仿佛全国人民都是同时知道这件事一样。事实显然不可能是这样的,凯文凯利在《必然》里面的一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嗯,流行产品也是这样,它总是先为我们身边的某一类人所熟知,随后才开始流行。这一类人就是《引爆点》里面所说的三种人格魅力体,它们分别是“内行”、“联络员”、“推销员”。
联系员,能摆平事的人,他们有一个称呼特别亲切「大哥」,路子广。
内行,是指在某一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人,而且还乐于分享。比如行业专家,他们会将最好用的一些东西推荐给你,提升你的生活、工作品质。
推销员,业务拓展人员或明星网红的忠粉。
能将这三者集一身的就是意见领袖,比如罗振宇,吴晓波、李笑来等,他们发起一场活动,就能迅速得到传播。
我觉得最有影响力的组合 应该是“罗氏三人组”:罗宇浩,罗振宇,罗玉凤。
2、何为附着力法则?
附着力就是依附人物之外的因素。比如,你的产品、你的文案、外观设计的影响力,用户获取路径,营销方案等。
如果在附着力上出了问题,商品烂、用户支付流程繁琐、文案不好,这些都不解决掉,就不会让钱打水漂。
3、环境威力法则
格拉威尔给了两个案例阐述环境威力。
第一:破窗理论,一个小恶会引发更大的恶。在环境上面,一块玻璃碎了,不及时维修,更多的玻璃就会被打碎,犯罪事件就会频发。
它的实质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我们的内心状态。可以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牛,就要和牛人在一起;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邓巴150法则,邓巴提出,要引发大规模流行,首先要发起人数在150人以内的小规模流行。
一件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的新产品,敢第一个出来创新去吃螃蟹的,必定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内行。他们是为创新最早买单的人,也只有他们才可能影响到身边的人。要想继续将产品扩散出去,就需要联络员发挥作用,他们热爱社交,他们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器,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他,如果他接受了内行的意见,成了第二个吃螃蟹的人,那个以他为核心的社交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吃螃蟹的流行。一个人的社交圈再大,也无论如何引发不了全民流行。最后,推销员上场了,他们是感染型人格,而且乐于助人,他们会大公无私的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推销给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一旦他们成功感染另一个小圈子里面的联络员,就很有可能迅速在那个小圈子形成新的流行。这种连锁反应一直持续下去,就会引爆全国,形成流行潮。
引爆点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引爆点最终再次证实了我们存在改变一切的能力和采取明智行动的力量。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仅仅通过控制一个小组的规模,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们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通过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微小调整,就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其传播难度;仅仅找到和接触那些有着极强社交能力的人,就有可能掀起一股社会流行潮。《引爆点》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无论你想引爆什么文化都离不开三个要素: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和环境威力法则,这就是所谓的流行三法则。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