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书赏析(3)篇
(2019-07-27 00:07:01) 读书赏析 -
作者:罗尔夫·多贝里
本书作者罗尔夫·多贝里讲到自己曾与一名美国友人分享发现——小概率事件往往具有颠覆全局的破坏力。这个美国人后来据此写了一本书成为大畅销书,这本书就是《黑天鹅》,那个美国人叫纳西姆·塔勒布。于是,多贝里决定自己写一本书,这就是在德国率先超越《乔布斯传》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清醒思考的艺术》。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书赏析 第(1)篇
一日一书摘 11/30 清醒思考的艺术
选择的悖论
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之为选择的悖论。
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
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
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
你如何能够保证从200个选项中作出完美的选择?答案是:你不能。
确认偏误
一种理论越是模糊,确认偏误就越强。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善良的”想法,他会找到这一理论的足够证明;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邪恶的”想法,他同样也能找到足够证明。慈善家和愤世嫉俗者,双方都将过滤掉反驳证据(相反的证据),得到支撑他们世界观的大量证明。
忽视概率偏误
在媒体报道了飞机灾难之后,我们就会取消已经预定的飞行,根本不考虑发生飞机坠毁的概率是多么微小。
我们投资创建一家公司,是因为可能的利润让我们垂涎,但我们忘记了(或者懒于)查明新企业实现这种利润的概率。
稀少性谬误
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
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力量。这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但独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一只球可以持续落在黑色上,无论之前它已经落了多少次。
锚定效应
在首次与客户交谈时,他就会设定一个锚——通常会高出内部价很多:“亲爱的顾客,当您收到报价时,请您不要吃惊:我们为您的一位竞争对手做过一个类似的项目,价格在500万欧元左右。”锚就这样设定了,于是价格谈判就从500万欧元开始。
规避损失
如果你损失了100欧元,你消耗的快乐感要大于我送你100欧元让你获得的快乐感。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
因此,如果你想说服某人,请不要用可能的收益做论据,而要说他这样做可以规避一种可能的损失。
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要比获得某种同等价值的东西的想法强烈。假定你是为房屋提供隔热层的。假如你告诉顾客,缺少隔热层他们有可能损失多少钱,就要比告诉他们使用好的隔热层他们能够节约多少钱,更能说服他们在房屋里使用隔热层。虽然其实金额是一样的。
指数增长
有一位政治家说:“交通事故的数量每年递增7%。”老实说,我们无法直观地理解这意味着什么。
因此,请你使用一个窍门:计算倍增时间。请用数字70除以增长的百分比。在上述情况下,倍增时间为70÷7=10(年)。于是这位政治家的意思是:“交通事故的数量每10年翻一倍。”这相当令人警惕。
假设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接到一个统计,你所在城市登记在册的狗的数量逐年增长10%。你会给你的文章取个什么样的标题呢?肯定不是“养狗许可证数量每年上升10%”,这没人会理会。而是:“养狗成灾:仅仅7年,狗屎翻倍!”
结论: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是没有用的——请你承认这一点。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或者,在增长率小时,就使用计算倍增时间的诀窍。
光环效应
如果某人的某一个方面(比如美貌、社会地位、年龄)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印象,那么它将“普照”其他的一切,从而过度影响其总体印象。美貌是得到研究最多的例子。
几十项研究都证明,我们会自动认为漂亮的人更可爱、更诚实、更聪颖。事实也证明,有魅力的人更容易事业有成。
框架效应
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
在600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选择方案A能救200人的性命;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谁也救不了。被问者多数选方案A——自然依据的是这条原则:手中的麻雀胜过屋顶的鸽子。有意思的是,当换了种说法之后:选择方案A会死400人;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无人会死,有2/3的可能600人全都会死,现在选方案A的人只剩下一小部分了,绝大多数人都选方案B。刚好与第一次调查相反。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救命或者死亡——被问者对同样的事实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行动偏误
足球运动员罚点球,有1/3的概率是射向球门中央,1/3的概率射向左边,1/3的概率射向右边。守门员会怎么办?他们或者扑向左,或者扑向右。反正他们很少待在中间——虽然有1/3的球会射向那里。这是为什么?因为扑向错误的一侧要比傻瓜似的呆立原地,看着球从左边或右边飞过去好看得多,看起来也没那么难堪。这就是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沃伦·巴菲特这样表述:“在投资时,行动与成绩没有相互关系。”
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不作为偏误
某种感觉告诉我们,放弃不救不如后者严重。这种思维错误人们称为不作为偏误。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投资者和经济记者们感觉不研发新产品不如研发错误产品严重,虽然两者都会导致公司破产。我们觉得死抱着几年前买的一堆差股票不卖不如卖了再买错股票严重
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我也会大量利用自利偏误:每当我的新小说爬上了畅销书榜,我就会得意扬扬:“当然了,这是我迄今最出色的书!”如果我的小说被其他新书淹没了,我也觉得合乎逻辑:批评家妒忌、批评文章太严厉、读者不理解什么是优秀文学。
如果大学生们在考试一年之后被问起他们的SAT成绩,他们平均都会多报50分。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是无耻地撒谎,也不是无度地夸张,而只是将成绩提高一点点——直到他们自己相信它。
如何应对自利偏误呢?你有对你直言不讳的朋友吗?如果有,你很幸运。如果没有,那你至少有个死对头吧?好,那你就挑战一下自己,请他喝咖啡,请他不加掩饰地说出对你个人的意见。你会永远感激他的。
新手的运气
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也许你就是这个某人
如果你在一个只有10名竞争者的市场上脱颖而出,这说明你有一定的才华。如果你在一个拥有千万名竞争者的市场上成功了,你就不应该太骄傲(比如说在金融市场上)。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认为,你只是很幸运
认知失调
在狐狸摘葡萄的寓言故事中,狐狸有3种方式可以缓和这恼人的矛盾(失调):(1)它最终还是想办法摘到了葡萄;(2)它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够,摘不到葡萄;(3)事后作出别的解释。最后一种情况人们称之为认知失调。
你购买了一辆新轿车。你很快就后悔了——发动机太响、座位不舒服。怎么办?你没有将轿车退回去——不,那将是承认你犯了一个错误,你不降价汽车商很可能也不会再要它。于是你对自己说,马达响、座位不舒服,正好可以防止你开车时睡着觉——因此你买回了一辆特别安全的车。一点儿也不蠢,你想,你对自己的选择又感到满意了。
假设你要申请一份工作,但人家选择了另一位候选人而没选你。你不会承认是你资质不够,而是会劝自己你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份工作,你只是想再测试一下你的“市场价值”,看看人家到底还会不会请你去面试。
双曲贴现
及时行乐对我们很有价值。价值是多少?多得我们无法理性地说明理由。
你是宁愿在一年后得到1000欧元还是在一年零一个月后得到1100欧元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选择在13个月后得到1100欧元。
第二个问题:你是宁愿今天拿到1000欧元还是一个月后拿到1100欧元呢?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思考,你会决定今天拿到1000欧元。这令人惊讶。在以上两种情形下你同样都是必须多坚持一个月,为了多得100欧元。
因此,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在一个猎人和采摘者的环境里,行动得到的奖励要比思考得到的多。闪电式的快速反应决定生死存亡,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是有害的。如果猎人和采摘者的伙伴们突然开始奔跑,跟随他们跑才有意义
结语
经常有人问我:“多贝里先生,你是怎么做到在生活中不犯思维错误的呢?”答案是:我做不到。准确地说我根本不想这么做。回避思维错误是很麻烦的。
在后果影响较小的情形里(例如在作是买宝马还是大众汽车的决定时),我就会放弃理性地寻找最佳方案,而是听从我的直觉。
清醒思考是奢侈的。因此,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书赏析 第(2)篇
因为我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很多人都会主动找到我做心理咨询。最多的,还是情感问题。
“听说你都有心理咨询师证,能帮我咨询下吗?我最近遇到了情感问题。”和往常收到的咨询请求一样,高中男同学小A微信发来这样一段开场白。
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一般是不会随意给意见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做的肯定是通过适当的提问,收集真实信息。
在前后和小A持续聊了30分钟后,我大致理清了这段感情的脉络。
简单点说,就是小A喜欢上了小鱼,追求了6个月,未果。原因有二,一方面小鱼对小A没感觉,这属于感性层面;一方面小鱼认为双方在价值观和性格各个方面并不合适,这属于理性层面。
当一个女生无论是感性和理性都对你无感的时候,追到手的机会很渺茫。生活中大部分的感情,要不就是那种感性主导,因为小鹿乱撞、一见倾心而不管不顾地不一起,三观合不合都是以后的事;要不就是理性主导,通过多方因素考量而在一起。现实上,两者会有交合。
可惜的是,小鱼对小A两者都没有。
而问题的关键,是小A的一句话:“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那么爱她,但就是分开后觉得特别难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这样一段明知不够深的感情里不能自拔,明明不合适,就是不舍得离开。
要解释这种非理性的困扰,其实可以搬来2017年诺贝尔经济血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
(1)纠结于沉默成本
有一对恋人已经谈了六年,三观等诸多方面不在一个频道,兴趣爱好也差别很大。继续谈下去很大可能是误人误己,耽误彼此的幸福。可是,两个人都觉得,如果就这样分手了,之前谈了那么多年,岂不都是白费了。于是,两个人就一直这样耗下去,错过了身边更合适的人。
以旁观者来看,你可能会觉得这非常不理性。但人就是这样,当局者迷,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常常掉入陷阱呢?
你和伴侣去看电影,谁知电影一没逻辑,二没演技,典型的烂片。你看到周围个别人已经溜走,可你还是跟伴侣说:“票都买了就看完吧,不然就可惜了。”于是两个人硬憋着待了两个多小时直到电影结束才离开。
这些都是过度纠结自己的付出,也就是纠结于沉没成本——情侣纠结于付出的感情,女人纠结于付出的金钱。
回到小A的故事,因为小A付出了六个月的真情和努力,所以他本能会觉得如果现在放弃,那之前所有的付出就都白费了,所以宁愿坚持付出,去追求一段不太可能的感情。
所以与其说他对小鱼的不舍,不如说他对“过去的付出”不舍。
懂点行为心理学会更加明白自己,看到现象背后的真相,虽然它并不那么好看。
多调动理性思考,学会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要知道过去投入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和你对未来的预估。
(2)禀赋效应
理查德•塞勒教授说:“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这就是禀赋效应。
生活中的案例随处可见。比如你刚从二手车市场买了二手车,喊价10万元,但你觉得最高就值9万元,经过多次交涉后,你最终以9万元买回了那辆车。没过多久,你得到一笔意外之财,想卖掉那辆二手车再买一辆新车。
正好你的同事看上了这辆车,想以9万元买过去。这时你会爽快地卖出去吗?毕竟你没有任何亏损。不,这时你会觉得这辆车最低也要10万了,你坚定它就值这个价。
就是因为这辆车你使用过,它的价值就凭空上涨了。
这就是禀赋效应在起作用,成语“敝帚自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你买回来的东西会越看越顺眼,当它要卖给别人的时候,也会更加舍不得。
再回到小A的故事,因为小鱼与她拥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也会时常想象与她在一起之后的场景,所以产生一种“禀赋效应”,回想起过去那些情感记忆,在将要彻底失去小鱼的时候,会特别地不舍。
读到这,你会发现行为心理学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够指引我们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那什么是行为心理学呢?简单点说,行为心理学=心理学+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认为的人都是理性的——我们会对所有选择做出计算和平衡,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即使行为错误,也会即使通过经验学习和修正。
而行为经济学从人的心理因素入手,认为人都是非理性的,而且这些非理性行为存在一定的规律,并且可预测。
当然也正因为它具有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我们才有学习它的必要。选择大于努力,行为经济学能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真正化知识为力量/财富/幸福。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只会一直把钱存进银行,然后眼睁睁看着它贬值,你就必须深谙投资决策,而不能被自己的本能思维所误导,必须要懂点行为经济学。
其实不光是投资,大到选专业、选对象、选项目,小到买车、买房、买摆件,只要是需要做决策的地方,都需要用到行为经济学。它实质是一门实用学。
一位对行为心理学特别有研究的教授分享给我几本书,说是一般人只要精读了这几本,就更容易做出最正确的决策。我借花献佛,推荐给书友们:
1、《清醒思考的艺术》,书中介绍了人们常常不自觉就犯的52种思维陷阱,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做更好的决策。全球畅销书,在德国率先击败《乔布斯传》登畅销榜首。
成为微信读书讲书人以后,首先为大家解读了这本《清醒思考的艺术》,这两天会有限时免费,喜欢听书的朋友可以来听听,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2、《“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巅峰之作,也是理查德·塞勒的学术自传。在这书中,塞勒完整呈现了自己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和理论贡献,逐渐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在日渐复杂的社会中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同时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走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以及行为经济学如何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过程。“读懂这本书,也就读懂了行为经济学。”
3、《助推》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枕边书,一本可读性极强的经济学读物,行为心理学理查德·塞勒的另一部巨作,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选择,才能获得健康、财富和幸福。
人都会有很多偏见和非理性的状态,而“助推”就是轻轻地推,在我们有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时,在我们的“脑门”上轻推一下,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思考,快与慢》
本书作者是另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一经上市,便横扫全球畅销书英雄榜,是《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年度十佳图书榜。
有意思是,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学家,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小白,如果你一年只读一本书,那就读这本。
让人们相信谎言的可靠方法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区分耳熟的话和真话。独裁者和商人都了解这一点。——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除了以上四本,另外一套《怪诞行为学》共三本,同样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著作。举了很多实例,说明人会因为情绪、社会规范、同伴等原因,做出非理性行为,从而付出惨痛代价。
如果大家有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书籍,随意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关注我,让我们因书结缘。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书赏析 第(3)篇
挺有意思的书,总结了人类常犯的思维错误,西方人有他自己的逻辑思维,都是用脑去做,而大脑本身就是有bug的,过去一万年我们人类创造了一个我们再也看不懂的世界,我们让一切看起来更加完美,但也更加复杂,相互更加依赖。结果,我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物质财富,可惜也产生了文明病和思维错误。如果复杂性继续增加——我们可以说,它会继续增加,这些思维错误就会更频繁、更严重。从一个角度说,大脑是不稳定不靠谱的,东方倡导的心学不依赖大脑而是心灵的感受,感受的极致是身心合一,然而普通人也是做不到心灵敏感到极致的,所以人类才不完美吧,而目前在人类统治的这一万年为止,不完美才是永恒,清醒思考和用心感受——所谓理性和感性,都是我们一辈子要去学习和平衡的艺术!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