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氏女:监狱里女同性恋者的情感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27 00:09:46) 读书赏析 -
作者:章诒和
《邹氏女》是写狱中同性恋的。作者说,女性同性的社交之间,是有情欲表现的。若用彻底的“去性欲化”处理,那就不符合事实了。邹今图成为同性恋者,是先天带来的,还是后天的熏陶?这几乎是无法说清的。留玖是用墨较多的一个。她是个什么样人?是男人的灵魂锁在女人的身体,是男与女的整合体。其实,很多同性恋者并不把性行为看得那么重。她(他)们很注重情感!真的。《邹氏女》之所以设计了让张雨荷举起利刃朝自己的手臂砍去的惊骇之举,也是想告诉人们,同性恋世界有着“以情索命”的惨烈感情。
邹氏女:监狱里女同性恋者的情感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叙述同性恋故事的书,虽然以前看东野的《单恋》,里面也有同性恋的情节,但那是较为纯粹的小说,在真实性上还是差了一点。这本不一样,章诒和很早就说了她写的刘氏女、邹氏女、还有一个叫大概叫王氏女?这三部曲都是真人真事,是章坐牢十年,在监狱里和形形色色的女囚们朝夕相处,出狱后她以狱中的女囚们为原型,写出了这三篇小说。看完相当震撼,原来真实监狱生活是这样的,可能在监狱那种地方,所有人都变得畸形了。所有人都进了监狱,如同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光明。黑暗中熬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她们把生命永远地葬送在了那个冰冷的地方。比如像被亲生女儿背叛,老年入狱的华侨陈慧莲,她不远万里从澳门带着米粮和各种食品奔回大陆,为女儿女婿操劳奔波,亲生女儿却决绝地把她推入铁门。而可怜的母亲并不知道实情,在分别之际还地把自己身上的高档呢子大衣脱下来塞入女儿手中。想起了严歌苓在《芳华》里的拷问,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们不觉得背叛无耻?反而所有人都把背叛当正义?n可能是那个时代的错吧,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挣扎有时,绝望有时,堕落有时,一切皆有时,因为人总要找一种方法,把性命留住。首先你得活着!n所以张雨荷和邱今图,本文着墨较多的两个人物,她们在监狱里变得特别顽强,坚定地活过来,顽强地活下去,最终熬到了出狱的一天,她们从泥沼里爬了上来,开始了新的人生。作为这本书女同性恋的主角,帮助她们从那个非人的地方逃出来的,除了走出去信念,支撑她们的力量就是对彼此的爱了吧。邱今图是偏男性化的那一个,她在这段感情里更多的是帮助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她身上兼具男子的坚韧和女子的柔情,一方面她的女红在女囚里是最出色的,而当背着比人还重的木头上山时,她还能亦步亦趋地在后面支撑着柔弱张雨荷的脚,双手被坚硬的鞋边豁开大大小小的口子也不吭声。至于张雨荷,她也并不是扁平的人物形象,她并不是不懂感恩,只知索取的柔弱女子。通过那个拿刀剜肉的情节已经把她性格里血性和刚强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能就像文中说的,爱恨到了极点都是血淋淋的。虽然血淋淋,但我不觉得她们的爱是变态畸形的。或许如今开放包容的社会中,依旧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同性恋。但我还是认为,可以不理解,但应当尊重。存在即为合理,同性恋不是病,同性恋者也不是妖怪。我们不知道他们有怎么样的境遇,我们也无权对他们的人生指手画脚。作者在后记里引用了李银河说过的一段话,我也觉得这段话非常到位。“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比如我们以前不知道同性恋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是异性恋;我们不知道农民为什么非生很多小孩不可,是因为我们是城里人。人类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的是-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n愿所有人都愿意知道,都想知道,都可以知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邹氏女:监狱里女同性恋者的情感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有人说他们的感情是源于监狱里的寂寞和相互的心理需求。
不管他们在一起是源于什么,但他们就是在一起啦!
其实呢,我们的另一半是谁,取决于我们的际遇,也就是缘分。
关于异性恋
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有男人有女人。在没有意识到同性恋这回事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理所当然以男人作为交往对象,这是传统社会给我们的潜意识。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异性恋。
怎么成为同性恋
这个人开明随性。在思维里有接受同性恋的意识,后来视之如常。然后恰巧有这么一个人,让你怦然心动。或许男或许女。哈哈说不定还是只猫
这个人坚定不移。倘若视同性恋为异类,还是有可能成为其中一员的。大胆猜想,环境的巨大改变(比如监狱里无期徒刑),自己也是有可能选择同性的。
可能还有其他情况。但我现在不愿思考了,,
生活只一次,希望诸位做自己开心的事!如曲筱绡说的“只要不杀人放火不犯法就好。”
啊,这篇文我挺喜欢沈飞鸿的~面面俱到,沉稳优质男一个!
当然,女儿当自强!找不到能依靠的别人,来依靠自己啊
邹氏女:监狱里女同性恋者的情感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翻这本书源于对题目好奇,陷于感人情节,忠于故事反映出的人性。
对于一个特别支持同性恋爱的人来说,读完整个故事早已不再感慨同性间爱的伟大和奇妙,关注更多的是对那个年代,以及无论哪个年代都不会有大不同的人性。
革命,是一群群忍受不了现状的人们的反抗。为什么说一群群?因为一场革命里,除了革命的人在打恶人,更多则是趁机肆意展现人性阴暗的一面。
我记得爷爷说过,土地革命时,掌握那点登记家庭成分权力的人就是革命的老大,上级的命令他们解释成什么就是什么,家庭成分富农和地主全在他们一笔。所以最后成分最好的是有能力成为成分最好的一波人。
书中描述到,在监狱里时间久了,人每天在争吵的原因是一句不顺耳的话,一件件芝麻小事。其实想想,不在监狱里的人何尝不是?活在自己狭隘的空间里,看不到更远更大的世界,凡事都跟与自己差不多的人比,其实到最后,你只会是个比那个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好一点的人而已。
很难想象是什么的文化氛围让女儿心甘情愿检举自己的母亲,但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并不稀奇。没错,没有信仰的人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但任何环境中总有清流,也就总有传奇留下来,瑠玖是,邹氏女也是。
愿自己也能活的干脆,无愧于心。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