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思维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7-28 00:07:24) 读书赏析 -
作者:钟殿舟
迄今为止最好的互联网思维专著。首次逻辑论证、层层讲透互联网思维。唯一明确传授传统企业和个人如何转型的互联网思维读本。本书是深入研究互联网思维的先河之作,与其他来自于感觉和案例的互联网思维著作不同,本书首次逻辑论证了互联网思维的存在,并定义了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涵。作者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全面阐述互联网思维的内核与精神,逐一点评当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各种观点。
互联网思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一句话总结:拥有互联网思维,并用这个思维改造企业
阅读类型:互联网书籍
阅读评价:四星
关于本书和作者?
谈互联网思维的书很多,这本书谈的不能算很干货,在讲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当中也不能算一流的书籍,最多能够算是二流的。干货不干,实战不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一本书的干货程度跟作者成正比,而本书作者的互联网工作经验还算可以,但不深入。没有试着掌控一个互联网公司,没有试着操盘互联网大项目,是不会有那么大的一个感知力的。
作为一本2014年出版的书籍,也算比较久的书籍了。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谈互联网的书籍了。这这本书更多的是采用一种案例结合的方法告诉你这个企业这样做就是互联网思维了。主要采用的原型企业就是小米和苏宁。如果我之前没看过硬干货,那么这本书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点。
本书的联系:
《颠覆式创新》 李善友三部曲(推荐李善友的这3部曲,看完会对互联网思维有较大的感知力)
《用户力》郝志中 (对用户本身会增强感知力)
这本书写了什么?(2个案例:小米+苏宁)
互联网思维的抽样代表公司——小米
既然也要写书评,那么也就开始写一下。小米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牛的公司,公司本身的魅力主要也体现在产品本身上。一个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公司,我是非常看好的,而且很喜欢小米家的这个理念。
小米:集互联网思维于一体的公司。
互联网思维只是一个凌空的东西,如果落地的话, 那就是靠产品本身来说话的。而理念贯彻到整个公司的话,就会涉及到组织变化,而推导到用户的话,就是用户体验尖叫感,推演到传播的话就是不花钱做传播。而推演到服务端的话,就是客服。
所有的模式都与众不同(PS:在当时来讲,而目前来讲的话,这种互联网模式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现在最讲究的倒不是互联网模式本身,现在更强调的是商业模型,如何搭建一个全网的商业模型,这反倒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一个启发是,做单品,一定要做单品。只有单品才能有足够的引爆力。我以前不太认可单品这个角度,因为会一直觉得用户的多样性,给他更多选择才能更好,但后来才发现只有单品和简洁才最有力量。卖的杂不如卖的精。什么都想要会什么都得不到,尤其是刚切入一个市场的时候。只有到一定的量级,才能从一个单品到更多单品。
苏宁:一家传统转型的公司
看这家公司的转型,我觉得它的转型意愿相当之强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又有一个地方是,在互联网这个商战里,有时候真的也看血缘的,一个转型的血缘和一个天然就是互联网的血缘相比,往往后者更有优势。有时候大并不是一个最好的事情,因为大企业往往也有各种利益的纠缠在,每次改革也是真疼,但迈出了这一步,那简直已经是非常好了。我很期待看到苏宁的转型之路。
PS:这本书可以不用看了,因为干货性不够的,可以看推荐的那些书籍。
互联网思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对初级运营者来说算是一种情境教学,方法论的东西多一些,用户需求、运营认知理论、消费群体、社群的相关概念充其量算是基础性教学,算是初级运营者升级打怪的地图规则,后记几章的实例:苏宁的转型、《快乐老人报》传统媒体转型倒是给未来运营者提供了一个方向: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所有的一切互联网行为归根结底是以用户为核心。所谓从用户中来就是从用户的兴趣出发,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社群(垂直细分)。所谓到用户中去,是为用户提供服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时代,拿一家传统报业举例:纸质版热销的浪潮大势已去,做成全媒体app报刊类杂志资讯平台,通过社区社群垂直细分获取订阅用户,实现用户的迁移,不失为明智之举。这也就是为什么各类平台大 V前几年争先入驻自媒体平台:一点资讯、今日头条、企鹅、UC……获取订阅用户,但是大部分效仿者没有摸清过河路线反而被石头绊倒摔了跟头,没有方向,没有细分,越努力越白费。所以这就引出了精准用户概念,小米、苹果、特斯拉体验店的妙用不仅是去除中间环节让消费者直接去体验,而是转投线下用户,获得青睐同时再变成我的精准用户。万变不离其宗,随着互联网的转型,许多企业也分崩离析并购撤资中间商平台的角色每天都会给人日新月异的感觉,因为用户兴趣不一样,所以衍生出的迭代app层出不穷,这就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内容至上不如改为用户至上。
互联网思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随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文的崛进,人终将回归为产品与服务的主体。互联网作为中介工具的“联”的阶段正慢慢常化,互联网思维中的“互”的阶段正逐渐大行其道…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两句话:
1.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2.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
产品思维是基础,口碑思维是上层建筑。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就是口碑思维的核心。诱发,是想办法让用户尖叫出来。引爆,是要形成尖叫的合唱,变成流行。吸纳,是将用户原创性的新想法、新玩法吸收进来,变成产品新的让用户尖叫的点,然后通过企业放大,形成新的合唱。
目前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产品,最常见的传播元素有两个:一个是产品本身,一个是创始人。
关于产品本身,雷军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是其对互联网思维的总结。关于创始人,t就是以创始人的品格塑造企业形象,使产品人格化:产品要有态度,要有腔调,要有精神内涵,而不是平淡的物理功能本身。
最后,以乔布斯“非同凡响”的简单一句自勉: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