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太空漫游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8-05 00:21:06) 读书赏析 -
作者:阿瑟·克拉克
刘慈欣:我所有作品都是《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科幻文学史上的至高神作!50年来,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科幻作品:《三体》《流浪地球》《星际穿越》《星球大战》《阿凡达》《黑客帝国》《地心引力》《降临》《异形》《飞向太空》《第三类接触》《人工智能》《终结者》《超时空接触》《普罗米修斯》……入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轨迹》杂志、英国《卫报》有史以来百大科幻-奇幻小说榜单。入选美国图书电商评选的有生之年不可不读的百大科幻-奇幻小说! 同名改编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登顶所有科幻电影榜单!关于人类探索太空和自身的恢宏构想!被誉为“摸到了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 !人类对太空的想象,到《2001:太空漫游》为止! 阿瑟·克拉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一生创作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1亿多册。阿瑟·克拉克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地球静止卫星的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2001:太空漫游》是阿瑟·克拉克极负盛名和被公认的至高杰作!
2001:太空漫游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一切真相永远在意料之外
唯一读过的科幻小说是和宿州读书会的伙伴们一起阅读的《三体》,书中刘慈欣对三体文明、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冲突的构想,对黑暗森林法则和多维度空间形态的想象都深感叹服。书中的科幻是作者基于现代文明与科技的发展预测幻想未来文明与科技的走向,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文明终将走向何方的问题。但《漫游太空:2001》告诉我们,从3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猿人开始,人类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更高智慧的文明所设计的实验。“当我们蹒跚学步,需要指引时,指引已经在那里”。
开篇就被克拉克流畅的文字和生动的叙述所吸引,猿人第一次凝望月亮,望月者小时候“曾经伸手想要触摸那升上山丘的朦胧的脸庞”的描写都令我心动,那个被作者描述为“仅在夜里放光明的清冷‘小太阳’”的月亮比中国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更阔大、更壮美、更神秘。读至此我本以为应该是这个在夜晚放光的“小太阳”引领望月者们走向浩淼的宇宙,但这时出现了一块“新石”。
我们从哪里来,在这里有了另外的真相,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猿人进化;在望月者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时,出现了一块神秘的黑石板,在它的程序设定之下,望月者们一步步实现使用工具、结绳记事、制造工具和武器、创造哲学和宗教,最终以智慧生物——人类的身份登场。直到20世纪人类在月球发现黑石板TMA-1,这时弗洛伊德等博士们已经能判断,这个大约已经存在300万年之流的东西“是第一个证明在地球之外早就有智慧生命体存在的证据”。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原来都是未来设计好的。
地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外星球文明的启蒙、引导甚至是监控,克拉克的超级想象带给我们无比的震撼,同时给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的人类及现代科技以反思和警醒。这种警醒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机器人哈尔的意识产生与对人的背叛。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欣喜地享受它带来的便捷甚至无所不能,却很少思考人工智能最终走向何方,人类和机器最终是一种什么关系。哈尔的背叛导致普尔等四名宇航员和科学家丧生,最终,鲍曼不得不给它做了“脑科手术”,这样,智能机器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呢?
带着探索真相的好奇和使命鲍曼驾驶着发现号宇宙飞船跋涉十亿英里来到了土星的卫星轨道,在靠近土卫伊阿珀托斯时发现了TMA-2。为了靠近这块黑色石板了解真相,鲍曼脱离发现号乘分离舱开始了完全不能自主的星之门的穿越。真相是:他已经进入了300万年前就开始的实验游戏的高潮。发起实验的探索者们已经是银河系的主宰,他们的生命形态经过了肉体、机械躯体、辐射能生物到现在可以像一缕薄雾一样漫游星辰、渗入宇宙的缝隙。无法想象以后的科幻作家再怎样设想生命的形态?难怪刘慈欣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太空漫游:2001》的拙劣模仿”。
鲍曼在探索者的引领下经历了完全超出人类经验和想象的漫游,他的人类记忆之井也几近干涸。那一刻凝固成永恒的瞬间,“飘浮在地球两万光年之远的双星火焰之间,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一个婴儿睁开了眼睛,放声哭了起来”,读到这里我震撼到把书扔下,喘息平复了几秒钟。这时我想在月球的弗洛伊德们是无法想象到黑石板的真相的。作者是不是给了我们未来何处去的一种可能性。
此书被誉为“摸到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克拉克对宇宙未来的敏锐的好奇与独特想象令人折服!他说他的小说不是在预测未来,而仅仅是在推理,科幻小说的意义也不在于告诉我们未来什么一定会发生,而是未来什么有可能发生。“真相永远在意料之外”。鲍曼成了星童,可以独自自由穿越银河的中心,等到将来准备好了,“他要精确的回到自己想去的那个地方——那个人类称之为真实的空间”。接下来会有怎样匪夷所思的真相呢!
2001:太空漫游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三体给了我一片纯净的天空,懵懂中带些恐惧,而本书告诉我天空的颜色是湛蓝,会有微风和云朵,也会有电闪雷鸣,神秘中带些期待。克拉克的描写真的是生动很多,读来画面都在脑海,从猿人第一次想要触碰山丘上朦胧的脸庞到发现号的衣食住行,包括哈尔的脑叶切除手术,都像是在看电影。令我欲罢不能的一趟奇幻之旅。
关于哈尔,应该是途径木星采用弹弓引力加速的时候哪里出现了故障,导致电信号有误,才导致了一系列悲剧。人类训练他的智能,让他明白人类的需求,自我判断自我调整去帮助人类,却不教他怎么审视自己,如果出问题了怎么恢复,两难之境如何判断。我觉得有些悲伤,尤其手术的时候,哈尔一直倒退,回到婴儿时期牙牙学语的状态,就像被切除了脑叶的精神病人。
关于鲍曼,仍旧是美式英雄主义风格,最后婴孩回到最想去的地方,引爆核弹那里,甚至觉得本书只是披着科幻外衣的表达强烈和平愿望的无奈之作。文明的进化是一条鲜血铺就的道路,当年的冷战包括而今的贸易战,发展上相互牵制,受伤的不仅仅是底层民众这么简单,丢掉的毁坏的,和希望的可能的,就都失去了。
关于纬度,我是真的很怕变成纸片人,同时很想站在奇点上看光阴流转,沧海桑田。嗯,我就随便想想吧,就我的时代,应该没有什么发现ET的可能性,我就安然的在人间娱乐至死吧。
关于科学和星星,恒星,行星,中子星,白矮星,脉冲星,黑洞,暗物质,神奇的上帝粒子,尤其最近火热的量子理论…一代又一代的好奇与不气馁,科技的进步使我们更加了解所谓的物质,窥探了演变的冰山一角。也有很多关于伟大与渺小,瞬间和永恒的论调。但是,就我的愿望而言,如果可以,我倒真的想把每一株花朵,每一棵大树,每一条鲑鱼,很多很多的物种,植入芯片,记录下他们的生长,经历过的变迁,溯流而上的压力与欣喜,我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莫得感情。而且我喜欢“妖气肆虐”。
2001:太空漫游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前半部充满故事性,后半部探索太空晦涩难读,故事没有结局,看不懂看到睡着可能不止我一个。从猿人的望月开始,到使用工具、到现代文明,进入太空探索,与AI共处的时代,每一次人类跨时代的进步都是来自一块黑色碑石,就像是黑科技能够对大脑进行启发和指导。对探索外太空的AI哈尔9000印象深刻。人工智能有了感情、有可能产生自我意识。人类该学会如何和AI共处了。“这世界上每个活着的人,背后都站着三十个鬼,因为自有人类以来,死去的人刚好是活着的人的三十倍。洪荒至今,大约已经有一千亿人出没在这个行星上。这个数字之所以值得玩味,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宇宙——即银河系,也恰好有大约一千亿颗恒星,所以在这个宇宙里每一个生存过的人,都相应的有一颗星星在闪耀。”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