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斯科绅士读书赏析(3)篇
(2019-07-07 18:18:05) 读书赏析
作者:埃默·托尔斯
1922年,罗斯托夫伯爵被认定为不悔罪的贵族,被判软禁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这位此前从未工作过一天,人生要务唯有追求智慧与学识的绅士,自此只能栖身于这家五星级酒店的阁楼,以独特的视角观望俄国在历史车轮下展开的巨变。他的人生也开启了崭新篇章。神秘的女演员、古灵精怪的少女、性格各异的主厨与侍者……种种邂逅与交往,让他体会到多样、微妙又丰厚的情感。酒店这一受限的空间,却让他的精神得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莫斯科绅士读书赏析 第(1)篇
昨天晚上读完这本书,一直想到深夜,总感觉我遗漏了什么,因为我想不出那个最后头发斑白,身姿像杨柳一样婀娜的女人是谁。难道是安娜?伯爵那么爱自己的妹妹,最后却没有带走她的照片,这有点奇怪,难道他的妹妹没有死?n因为十月革命,沙皇倒台,本是贵族的伯爵,原本可以像其他贵族一样逃亡海外,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却冒险回来接受法律的审判。一首有点反动意味的诗,他好朋友写的,但是怕朋友一个平民百姓受迫害,所以在诗上面署了自己的名字,也因为这样,当初自己差点被送上断头台。最后的判决是终身监禁在大都会饭店,看似煎熬,却拯救了他,确保他在后来动荡的社会变革中,一次次幸运的不受波及,在无望的生活中,他遇到了友情,爱情,亲情。伯爵拿出藏在桌腿里的一枚金币,换来三样东西,其中一样竟然是他喜欢的甜点。就算身陷囹圄,每日的吃的东西搭配什么酒都要讲究。没养过孩子,却因为曾经和九岁的尼娜有过一段友谊,答应帮她带一段时间孩子,尼娜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是她的孩子索菲亚,是优雅的化身,如果说尼娜给了她基因,那伯爵就给了她教育。最后几章看的我热血沸腾,时隔32年,我本来以为日子就会这么下去了,伯爵却带着女儿来了个越狱。我看到有人说这本书把俄国的历史太简化了,沙皇到列宁到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十月革命,五年计划,工业革命,粮食短缺什么的写的不深刻,如果从伯爵的视角就不难理解,他在大都会酒店这个城堡里,看似被监禁,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一种免受各种革命余波的保护。
莫斯科绅士读书赏析 第(2)篇
先介绍下作者 Amor Towles Born in 1964 and raised in Boston area, got bachelor in Yale and MA in Stanford.n一个美国人来写 A gentleman in Moscow,而且还是Gen X成长在星球大战中的美国人,难怪可以这么了解苏联,同时也一路讽刺苏共。总的来说,这本书很轻巧,穿越的时间轴很长,用词精准同时节奏合理,或许这就是一个斯坦福MA的降维打击。其中太多的角色像独立鬼马的尼娜,逼出伯爵尴尬癌的索菲亚,还有不得不提chess中走对角线穿大堂的bishop,被挂衬衫逼得睡不着的安娜,磨穿地板的米什卡都让我特别难忘。非常巧妙的是,作者把主人公“在被判终身监禁,反而成为莫斯科最大的幸运儿。”这个设定,直接跳脱出社会又非常紧密的和各种资讯链接。成为一个绝佳的观察点,就像俯瞰莫斯科广场的317房间那样,客观并适度参与20-50年代的苏联社会。作者时不时带货,让人会跳出氛围,救世主的美国,在那个年底啊没苏联强啊……这种向往美国的风气违和感略强。对于冷战高潮期成长起来的作者,对苏联的鄙视是很难磨灭的,这中的违和感也就说得通了。不过对于俄罗斯这个非常自豪的民族,他们可以轻松写出“相比其他民族,俄罗斯人是不是特别野蛮?”,但是不会严肃讨论“我们是不是比其他人更倾向于毁掉自己创造的东西?”。这像是在嘲笑一个中国人“你们懂不懂历史啊”n不过说到底,这是本小说,这世上小说何其多,能被称为经典的寥寥。也不应奢求太多,能从中一窥苏联时期的社会已经很满足了。
莫斯科绅士读书赏析 第(3)篇
读完全书感觉很过瘾,虽然情节称不上跌宕起伏,但在这徐徐讲述的途中我真的好像看到了从青年到老年的亚历山大和那几十年依然辉煌的大都会酒店,对,画面感太强了。让我很多时候沉浸在自己脑补的苏联时期俄罗斯大都会里。夸张的布置,服务无可挑剔的侍者,俄式特有的饭菜……以至于现在回过神来,暗暗下决心要赶快去莫斯科亲自感受一下(大都会酒店真的还在,但是时过境迁,如今还是不是那样还想去一探究竟。)n在亚历山大之前,我对绅士是什么样的其实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或印象,虽然绅士风度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亚历山大真的才是真正的绅士,无论言谈举止、对待孩子或老人、对待朋友或陌生人、对待富人还是穷人,他永远得体,而这种得体不是刻意的,好像与生俱来一样,带着幽默风趣,让你默默点头“这才是绅士应该有的样子啊”。政治历史角度是我的盲区,但也从书中窥探到了苏联成立到五几年这段时间当时的情况,多让人惊讶,仅仅在一个网罗社会各界名流的酒店里,就能看出这个世界的变化。而亚历山大自己,也是一只处于政治辐射边缘的曼彻斯特飞蛾,跟着时代慢慢改变。最后记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三个点:1. 得知亚历山大这几十年软禁竟然是替朋友顶罪。2. 索菲亚改叫亚历山大爸爸。3. 阻止亚历山大自杀的竟然是那一勺远道而来的苹果花蜜。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