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见读书赏析(3)篇
(2019-01-16 23:41:14) 读书赏析 -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陀在2500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徒?《正见》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正见读书赏析 第(1)篇
能和一本好书遇见,也要靠有缘,得益于朋友的推荐,感恩。我们时常觉得佛法离我们太遥远,其实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平常生活中。看了这本书,我至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佛,教导我们要站到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任何事物。我们从不习惯看向更远的地方,只盯着眼皮底下的细枝末叶,去计较出是非对错,我们因为无知成了生活里的近视眼,这是我们烦恼的因。四圣谛即是本书的主脉:了知苦;抛弃苦之因;修息苦之道;了知苦可灭。总结一下自己的理解:n1、了知苦:n当我们相信无常,相信一切短暂的事物都是无价值的,就了解了使我们烦恼的因。理解无常就会去放下事物,而不去执著它们。* 欲望的苦:n忧虑来自于无知,世间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于欲望的诱惑以及虚荣心的膨胀。我们大多数只看即时可观的回报,我们只因贪婪轻易掉进别人设下的陷阱,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害人倾家荡产的网络赌博;让大学生直不起身的网络贷款;毁灭了好多家庭的传销组织;各种变着法儿的庞氏骗局;暴利无功效的保健品;虚荣心喂养的化妆品工业……大的伤筋动骨,小的也伤身伤心。我们总是想要太多,需要其实很少。了解了无常,一切世间的诱惑,都不具备吸引力。* 情绪的苦:n“一切情绪皆苦”。我们不要总是向外去寻找原因,我们错误的理解因而造成我们的苦。向外去寻找,就会升起我们的嗔恨之心。比如别人不小心打烂掉一个我们最喜欢的杯子,我们会很生气,其实那杯子迟早都是要破的,只是早晚而已,这样想就不再计较得失过错了。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我们了解执着只能是徒劳。2、抛弃苦之因:n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告诉我们,不管我们执着于什么,它们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本性。3、修息苦之道:n忧虑来自我们的无知。无明就是我们的心被污浊占据而不清明,所以我们需要静下来清理自己这颗被复杂裹挟的内心,修一颗清明之心。4、了知苦可灭:n经常听到一句话:“生活就是一场修行。”佛法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关系着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只要我们时常保持觉知,在生活的经历中去观照自己,检审自己。如果行、住、坐、卧,我们都不在疑惑,我们就安住在了平静中。我们不是佛教徒,但我们都有执着于自我所带来的痛苦,修善自己,其实就是最好的成长。
正见读书赏析 第(2)篇
置身尘世,身为导演的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他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带修行者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这是一部可以反复静心细读的书,它超越了所有说教,却可以引领你坦然面对世间一切
正见读书赏析 第(3)篇
所有因缘和合之物,都是梦幻泡影。情绪当然也是因缘和合之物。一切情绪从本质上说都是痛苦的。比如爱,或许它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是爱最少需要依赖一个对象,所以也是受束缚的,是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因缘。无论我们经受多少痛苦,也无论我们感觉那个痛苦及其原因有多么真实,其根本性质仍是一种幻象,并非真实存在。很多人总以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实际根本也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人们相信并紧紧抓着这个幻觉,还以为它是实在的。当我们培养和训练对情绪的觉察,我们就知道这仅仅只是幻觉,原来我们所欲求的对象事实上是因缘和合而成之幻象。若我们注意到情绪所能够造成的伤害,觉知就开始发展,有了觉知,我们就会了解眼前的危险。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