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赏析(3)篇
(2019-07-15 02:34:29) 读书赏析 -
作者:三毛
她以一支笔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诠释人生,只做生活的见证者;她是我们心中浪漫、洒脱、真性情的永远的三毛,永恒的传奇。她以“三毛”的笔名,写下脍炙人口的散文,造就了流浪文学的经典之作,畅销三十余年热度不减,并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撒哈拉之梦。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三毛与荷西苦中作乐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异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带的动荡局势……十几篇质朴的散文,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赏析 第(1)篇
初识三毛有感:
和我的老婆相识于互联网书友群,应她的推荐,读三毛,算阶段性对她不同角度认识,以下对应本书说几点:
随性、自由
三毛说,读到美国《地理杂志》,仿佛灵魂告诉她冥冥之中应该去撒哈拉走一遭。
我曾说,我自己对随性自由的解释是: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想来,如三毛这般,已是真正的随性,自由。
想去撒哈拉便去,想嫁给荷西便嫁,想独自一人便独自一人回家~
记得读完之后我说,老婆,我觉得三毛是真正在红尘中修行的人,勇于按自己意愿做事,去北非、去跑、去跳、去哭、去安静!
愿我,愿老婆,愿你,不会一叶障目,忽视另一个自己。
独立、乐观
独立:自由的思想、交融周遭事物,那不然,岂不是孤僻了呢?三毛当真是独立鲜活的生命,感知自然,感知自己。处处善心看世界,真好!
细腻、大爱
我常说,一个拥有爱的人,才能看到爱。感动于三毛学车时不忘了给旁边监狱似起哄似助威的狱友搬去两箱烟,感动于去接荷西下班路上捡的每个路人,感动于三毛满足邻居无止境和不合理的各种要求,感动于时局动荡下邻居小孩骂着歌谣"荷西要死了,三毛要死了"还能给他平静的洗澡!
细腻,缘于好的生活态度,对自己体贴的关怀!
感受身边的每个人,多付出一点善意!
真实不虚
来源于心经,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前几天看文章,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想亲对象说,自己其实不急结婚,自己做金融,先改变了金融格局和环境再说~无独有偶,此类事情很多,北漂怀揣改变世界,改变某商业链诸如此类云云。当然也没有问题,就是觉得你们确定这就是想要的吗?别挣扎于虚妄,荒度了一生~
国外调查,为什么大多数人没办法做自己,绝大多数的回答是:"怕"!同读三毛的部分读者一样,羡慕三毛的生命,却不肯迈出一步。
希望和老婆走遍千山万水。
希望你能更靠近自己一步,共勉!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赏析 第(2)篇
2018年阅读
高三毕业那年读三毛全集,深深被她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吸引,如今重读,依然爱不释手。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纵然物质贫瘠、民心也有点叵测,但是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饮恨却又在生命最后一刻保护了撒哈拉威人的军曹,身份低微而人格高大的哑奴,巴西里和沙伊达的爱情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源于非洲的土地和社会现实,当然还有三毛和荷西的美好爱情,读《撒哈拉的故事》是甜的,因为三毛还有荷西,翻开《梦里花落知多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那里的荷西只存在三毛的记忆里了,没有荷西的三毛是残缺的、是遗憾的……
《撒哈拉的故事》的结尾有三毛和家人的信,细读起来竟然有点难过。信件中写到沙漠中贫苦的生活和三毛迫切想回到西班牙的心情,让人觉得书中她对沙漠那份不离不弃的爱有点不真实。信中写到她写下这些故事也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投稿赚生活费,还写到荷西有些幼稚并不觉得钱很重要等等的,读到这些总觉得和书中的内容有些反差,如果再重读,大概不会再读后记,怕破坏了那份美好。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赏析 第(3)篇
看此书第一遍,是在高中。再看此书,已入中年。初识三毛,她自由洒脱,活泼真实,漫天黄沙掩盖不住得烂漫,羡慕于她那在艰苦如此的环境里演绎的公主与王子的童话,嫉妒她有荷西,能恣意地笑,热情地爱,渴望与她一样的流浪...n再见三毛,识得她流浪尘世,却又从未失去自我,她一再强调婚后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这样执着自我,羡煞不已。她在黄沙尘世间兜兜转转,孤独却也共情。面对在大漠里踽踽独行、身心俱乏的人们,她无法做到漠然,于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豆蔻年华的少年、风情万种的娼妓,都是她车上的过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面对孤立无援的哑奴,她竭力为他改变命运,勇敢果敢,就像她自己说的“每一粒沙地里的沙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这样的三毛多情且悯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