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大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6-20 19:22:36) 读书赏析 -
作者:冯唐
《三十六大》计36封公开信,每一篇的标题都以“大”字开头,故称“三十六大”:写给唯一的外甥、小师弟、90后、韩寒以及广大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也致司马迁、马拉多纳、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也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在这部作品里,冯唐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谈论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 “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三十六大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我读冯唐之二
冯唐说
冯唐说,如果他有儿子,他唯一会让他儿子读的他的作品就是《三十六大》。
如果你对很多问题还有疑惑,也请读《三十六大》。
我先看过他的《万物生长》,庆幸看这本《三十六大》还不算晚。
看到第三十三大的时候,我去看了名人面对面2014年对冯唐的采访。讲冯唐,离不开他的经历,自幼读书无数,学医八年,又赴美读了MBA,麦肯锡九年。。。采访中,应该说,冯唐温文尔雅。与我的印象有相同也有不同,觉得这个人不管有没有如评论中的狂妄自大,至少真实,且并不轻浮。
冯唐说,他不喜欢做别人的人生导师,所以一开始接到约稿时内心是抗拒的。看到和听到节目中他这么说,瞬间对这个备受争议的作者喜欢有加。
冯唐和罗永浩的搜神记,看了个开头。两个人我都还算喜欢,虽然喜欢得都不坚定,目前来说。还看了冯唐亚文讲坛的一个开头,画面和声音效果都不好,冯唐的中式英语有些跳戏,但转念一想,语言若可交流便足够了,且不影响他表达幽默,如此足矣。两个视频都没有看完,也不妄加评论。
三十六大
同样是杂文散文,这本书的形式并不给人训导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冯唐初心是不喜教育别人,他选择了一种给不同人写信的方式。
于是,同样不喜教育别人和不喜被教育的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是共鸣,是语言的享受。有澎湃也有幽默,有霸气也有无奈,有感受也有指导,喜欢且同意书中冯唐的很多三观,也喜欢这本书中很多语言的控制力。
关于《大同》致2084的信,浅谈几句
现在的加拿大几乎达到了冯唐本篇中的期待,但其实达到了一些物质和人文的状态之后也依然会有新的问题。不是为了鸡蛋里面挑骨头,也不是为了那虚缈的爱国主义。
我在目前所处城市看到的最紧急却又最不可改变的就是医疗的效率。全民医保,却效率较低,低于中国医疗效率的百分之十(保守估计)。
其他方面倒是大部分真的有如冯唐的期冀一样,方便居民并相对社会稳定。其他社会弊端略去不谈。
愿2084年的中国社会若真达到冯唐寄语的描述,我愿连那一点点的瑕疵也不存在。
因为是杂文,涉及到很多话题,所以读过一些话题之后有表达的冲动,那样会很长,也会有很多或成熟或不成熟的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想法,暂且按下不表。
且写几句我喜欢的句子在这里吧!
1. 文字是我们的宗教,愿我们继续倒行逆施。
2. 心里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3. 最省事儿的方法是耐烦:整理好这些麻烦,心里放下,世界安稳。
4.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难易存乎一心。
还有几个整篇都很喜欢,比如《大作》《大鬼》《大眼》等等。。。。。。
三十六大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看完想起高中时40分钟的一节课扯了20分钟《射雕》的物理老师,那大叔拿郭靖射雕引弓来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读冯唐杂文,是两条腿、一小时、十公里后直接拎起冷水壶吹的快感。一路看下来,三步一肿胀,五步被黄腔,十步之内必现生殖器,以至看其书之前要先清场两旁,别人问看的什么书时要故作风雅地说是他,冯唐~n但是,这里当然会有但是。若是仅有这些,那倒不如去直接寻求感官刺激,可知在当下搜个“痛经”都能搜出“意外惊喜”的悉数合法APP那里,暗藏着能让你大开眼界、兵荒马乱的一切。而一个在不断经历、阅读和思考的男人下笔必不会是金玉其表隔靴搔痒,杂文,杂而有文,脑袋里装了哪些决定了他能说什么,逻辑,干脆说是性情决定了他会怎么说。他不是权威官媒追捧的主流作家,可能他的作品短期内不会入选中小学生课本和新课标,他也不会是姑娘们的母上大人中意的女婿~人们的诸多评价如他不拘一格的多重身份,欲辩不如潜心修炼,或是“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的九字真言已修得强大到混蛋的内心。君如铜镜明,万物自可照。前不久,在发了一条自称“老娘”的朋友圈后,收到了几条类似“你怎么也这种调调”、“男人们不喜欢自称老娘的女性”云云的评论,都出自男士,还都一副对着失足少女苦口婆心的嘴脸…我有千古恨,恨及在天涯啊!当时真想脱口一声大马猴公对大马猴母常做的事。自称“老娘”怎么了,难不成说“人家”?哎呦喂,不被我姐们儿呸死都被自己膈应死,你算老几啊你管我!你是我亲爹啊还是我现男友啊!没有回复随即删除了那条朋友圈,一并删除并收回的是我当时有幸得以宣泄一瞬又不幸强行吞咽的情绪。生气也委屈。老娘最近爱看冯唐,老娘秒懂不少的梗,老娘可污之夭夭也可月之皎皎,你不知道老娘就让你知道知道。每个人都像一盒鲱鱼罐头,有些人视你为珍馐,有些人当你是公厕,对前者,一片冰心在玉壶,对后者,任他明月下西楼!只管敞开盖子迎来送往好了~忘了那些让你哭的人,多和能让你笑的人在一起,顺便寻到那个能让你破涕为笑的人,那定是人间的又一桩美事~
三十六大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两年前已经读过纸质版的《36大》,但苦于我对自己的新书实在不忍做标记划线描红,所以读完崭新白净地好像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的我自己。
两年后,重读他写他爸妈那一段,每天刀枪剑戟但已经永远离不开彼此。挺好玩也挺难过的。
这两年从大学步入社会,风雨阴晴常伴左右,朋友亲人也让我时时崩溃或在深渊惊醒,大是大非在新闻里看得不少但不敢细想,大灾大难我还侥幸没有遇到但2017确实坏消息不断。
三十六大写的是冯唐自己年过半百前的心路历程,看的人却也自作多情将悲喜苦哀一一和自我对应。经历没有这位人生赢家的千分之一精彩,可每个人在夜深月升时惦念的还不都是生死和错综的情意。
人人都有三十六大,甚至九九八十一大,是苦行僧得道者,也是乐天派幸运儿。横竖一条命,百年都不过一抔土,值得悲痛的不是如何生为何死,是悠悠十几年,除了遵循礼义廉耻和新时代的三纲五常外,有没有真正快乐过?有没有人在意过你是不是真正快乐?
像我一样说废话谁都会,能一身洒脱又带着点儿十八岁男孩儿的劣性,将人生几十问合成几百页的《三十六大》,冯唐做得很好了吧,至少比大部分人好。
他的北京三部曲我都看过一点儿,都没看完,最近热播的春风十里也看到十集之后不敢再看下去。他残酷而现实地把我们念想的人生生搁到两个空间,我不太接受得了。这三本书直男视角也很明显,用词大胆,写法特别,我还是再过段时间看。
正如路金波说的一样,杂文散文能写的人太多,他一向不太看得上。也是,小说更要系统,传达价值观更要有迹可循,杂文相对来说随意自在,所以很多流量明星动辄敢出自转散文集,但是小说可就不由得他们随便染指了。
但就我个人而言,比起冯唐的小说,他的这本杂文更想让我收藏。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的文学造诣,我只管至少这本,他能交代得了市场和读者。
期待冯金线的下一本杂文。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