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荡两千年读书赏析(3)篇
(2019-05-25 11:47:13) 读书赏析 -
作者:吴晓波
吴晓波经典作品,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完本。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本书作者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
浩荡两千年读书赏析 第(1)篇
浩荡两千年,政商博奕史,龟速阅读第二遍,记下一串人与事:n春秋管仲兴齐的四民分业、贸易兴国、盐铁专营、鼓励消费;范蠡的产业模块、价格调控、宏观经济周期;战国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为商之道,商鞅的命令型计划经济模式,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汉初贾谊与晁错的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汉武帝与桑弘羊;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货殖列传》;王莽的“五均六筦”;刘秀的“度田令”;魏晋南北朝的世族模式和庄园经济(石崇斗富);盛唐前政治上的蔑商与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安史之乱”后第五琦的专卖政策;中唐著名理财大师刘晏(桑弘羊再世)的“民产—官收—商销”;唐德宗的“间架税”、“除陌钱”;晚唐的“羡余制度”……唐代也是女性经商最活跃的时期(高五娘、俞大娘);n宋因水稻引进、粮食产量剧增、人口猛增导致工商繁荣,国家的成长路径趋于内生化,商人阶层地位提高。赵匡胤鼓励官员经商,四民不分,不抑土地兼并,士大夫兼营经济事业才能够养家,官商经济达到巅峰;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变法;南宋的张俊和蒲寿庚;元朝的重商主义、“斡脱商人集团”;元末明初的沈万三,棉花经济与兴起的商帮;叶淇变法后“折色”与“纲盐”构成官商一体;丘浚、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顾宪成提出“义利交合”,汪道昆认为儒、贾已无高下之分,王现所提出的“以义制利”,成为晋商最重要的处世原则;嘉靖富豪邹望,开织场的首相徐阶,怠于临政却勇于敛财、发明“皇店模式”的正德皇帝,导演“矿税之祸”的万历(执行的太监成为明代中期最富有的群体);张居正的“一条鞭”;范氏家族,隐晦的海盗经济,明末清初的“皇商八大家”。康乾之后,经济重心继续向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倾斜,东南的权重越来越大,形成了北、东、南三大商帮,分别是晋商、徽商和广东十三行,“身系两淮盛衰垂五十年”的江春,商人会馆的兴盛,创始于康熙的海关制度,十三行商人代表潘启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往来,“以商致富,以宦贵之”的鲍志道,雷履泰的日升昌,“帝国掘墓人”伍秉鉴,充满争议的买办商人阶层……n在中国经济史上,有两种植物彻底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一是宋代的水稻,二是明代的棉花。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了世族经济,进入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历1000年左右的演进至此,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n一套中国企业史的普及读物(包括跌荡一百年、激荡三十年),良心之作,可以看第三遍~
浩荡两千年读书赏析 第(2)篇
读完吴晓波老师的中国商业三部曲后,虽然受益匪浅,但仍感苦闷,因为中华民族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平衡稳定与发展的有效方法,仍然在这一对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的选项中间摆来摆去。
一个强大的政府会导致集权与腐败,一个强大的商人社会又会导致伪民主与分裂,此消彼长,交替轮回。虽事后看来都有迹可循,但对于彼时而言,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跳出这个怪圈。难道不这样两边摇摆,人类社会就会原地踏步不成?若这真是一种宿命,那我们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微薄之力,帮他摇摆吧!
浩荡两千年读书赏析 第(3)篇
陆续读完吴晓波老师的企业三部曲,大败局,对中国历代经济的变革有了较为粗略的了解。
对国家来说,如何处理好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两者之间较为优化的机制,实现国富而民亦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国家也正在尝试着确立这种制度,其成效还是让时间来证明吧。
就企业家而言,企业家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机制,建立良好企业信用,确立正确的战略方向,对资本资本和金融运作需慎重,避免误入禁区。毕竟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