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若相逢于江湖读书笔记(3)篇
(2019-07-04 00:24:39) 读书笔记 -
作者:金庸
本书是武侠泰斗金庸先生重磅领衔之作!是金庸先生毕生散文精华作品!收录其三十余篇大陆未发表罕见散文、随笔作品。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封笔较早,散文写得较少,他对人生、文化、历史等博闻多识,有着颇深的造诣。因此本书文章更显得弥足珍贵!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逢。我们扬鞭策马,长亭短憩,回眸驻足间,即是一场相逢。相遇不过一瞬,却一生回首,念念不忘。江湖中相逢偶遇,却注定奔向迥然不同的宿命。弹指红颜老,刹那芳华逝。最后此生与你,不过江湖相逢。跟随本书文字重温金庸先生的文学世界,领略其快意豪迈的江湖与人生。愿以本书敬金庸先生之情义江湖,敬快意恩仇,敬恣意潇洒。人生太短,江湖太大,只愿江湖再见。
莫若相逢于江湖读书笔记 第(1)篇
#江湖相逢江湖老#
才看几篇,觉得似曾相识。翻箱倒柜,果然从书柜中找到一本《金庸散文集》,200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2008年一位朋友作为生日礼物赠予我。
先说说 《金庸散文集》。书名很拙朴直白, 小标题也只是以内容分类:看戏、听歌、品舞、赏画、观影、杂说、翻书、出版、写作、游记、访谈、读史、后记、附录。 由此可见,收录文章甚多,内容繁杂,凡七八十余篇。其中,看戏篇多谈京剧(《空城计》《盗御马》等)观后感,听歌篇多是从内地赴港的民歌演出,颇有些时代距离感。观影篇,则多是莎士比亚名作改篇的电影(《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杂说篇多谈围棋,访谈篇对象为钱穆伉俪,读史篇由陶潜、马援而至郭子仪……可见金先生知识之渊积淀之厚。
相较《金庸散文集》,本书书名《莫若相逢于江湖》及书中几辑小标题“此生与你,江湖相逢”“执剑天涯,静听风雨”云云,多有讨巧之意,约莫是为了引起读者对金庸创建的武侠世界的记忆与共鸣罢。所选篇目虽不甚多,约莫只有《金庸散文集》三分之一,也少有歌舞戏曲篇章,只集中着力于与“江湖”相关的话题——小说人物、历史观,并夹少许游历,也算突出主题吧。对于勾起江湖念想,并兼辅助了解金大侠之生平点滴,一观无妨。
于我,则也算是一次重温吧。重温文字,以及文字以外的时空与人事。比如送我《金庸散文集》的朋友、老醉发给我的吴霭仪评金庸女子文档、中学时我这个“恶贯满盈”组建的“四大恶人”羽毛球团伙——除了老四偶有相见,老二老三不见久矣,还有课间玩的“金庸小说回目大接龙”。
高三时,课余每被用来背诵各类应考的诗词文段。于此间隙,我最爱与同学玩自创的“金庸小说回目大接龙”。你说一句“青衫磊落险峰行”,我接一句“玉璧月华明”;我问一句“谁家子弟谁家院”,她答一句“无计悔多情”。最爱“向来痴,从此醉”,最想往“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最惆怅“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最悲怆“虽万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俱往矣,此间的少年与时光。
一并还从书柜翻出了梁羽生散文集《笔花六照》、古龙散文集《笑红尘》重温。我知道,写散文,他们不见得有多么好;不过,我们要看的,从来并不只是文字,而是夹杂此间的,一段一段的,少年子弟江湖老。
莫若相逢于江湖读书笔记 第(2)篇
本以为此书会向金庸老爷子华山论剑一般对其所著的小说进行分析并加以评论,怀着对老爷子的好奇以观此书,但其内容更多的是老爷子之前刊登在《明报》上的文章,虽然也提及到自己对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背景,但却还是那句“我自己生的是几个孩子,我不能说呢个好那个不好”。的确,每一部都是倾注了老爷子的心血,能如何评价呢?n我们了解金庸更多的是通过他的小说,而这本书虽是摘录了老爷子多年来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但却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到老爷子其实一生投入精力最大的并非小说,而是媒体事业。恰恰小说的发表是为了提升报纸的发行量,这不是简单的无心插柳柳成阴能言喻的。老爷子一生办报不为挣钱,总是把读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实也体现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之精神。前几年金庸热时,有叫好声、有谩骂声,各种混杂其中,时至今日,经过时间的沉淀,老爷子的书已成经典,在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读金庸是一种情怀。爱金庸小说的人都曾怀揣着侠客梦,曾经流行着“曾想仗剑走天涯,不料……没去成”的说法,虽然都没有去成,但在我们骨子里还是想仗剑走天涯的。如今金庸老爷子已逝,经典永存,可惜现在的孩子也不再读金庸的小说了,喜欢的大都是玄幻类小说,之前向推荐女儿读金庸的作品,给他选了部83版的《射雕英雄传》电视剧让她看,我说这是我小时候看的最经典的电视剧了,谁知人家说有什么好看的,动作缓慢、打斗太假,不屑一顾。我在深思,武侠片的打斗不就是要“真的打”吗?难不成也要换成特效,一指制敌,那是一阳指,其它功夫还是要耍出来的吗!这也许就是隔阂吧!不过还是希望现在的孩子读读金庸先生的作品,不但体会出武侠小说中的武,更要体会出其中侠的精神,无论过去多少年,无论“武”的打斗如何变化,但“侠”之精髓我想应该还是一脉相承的。n
莫若相逢于江湖读书笔记 第(3)篇
有三次机缘启发过愚钝的我:第一次是初中放学看电视,电视上采访高考省状元,其兴致勃勃介绍她从小就看金庸,高中也还背着家人偷偷的看;第二次是高二的时候,敬爱的语文老师建议的寒假读本中竟然包括雪山飞狐,那个晚自习班上一片哗然;第三是去年金先生去世,而随后我便结识了一酷爱金庸的小朋友。
在上面三次机缘之下,加上大学毕业前几日又完整看完一遍天龙八部,后又读完雪山飞狐,才稍有自信心,斗胆读完这本书。从金先生这短短几十篇充满真情的散文中,便可以窥探他那丰富的一生。除了概括性的对相关作品的思想进行了点拨之外,通过明报月刊的创立和推广才真正体现出先生一生的价值理念,爱国爱民。读先生在创办明报月刊的理念时,脑子里面的立刻想到了蒋廷黻,蒋在回忆录中谈到创办独立评论的时候,也是怀着深深的中华复兴的热情,想要做出一番贡献,其理念与金若合一契。正是有这些大师引导着我们,我们这些平庸之辈才能不在风雨中颤抖,而是一步步前行。
在再读金先生作品之前,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下冯有关金作品的一些看法,或有助于指导读书。冯的有关观点如下:1 历史社会的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2 思想性丰富,崇高的奋斗精神,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3 艺术形象刻画鲜明;4 文学性高,行文优美;5 故事情节拍案叫绝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