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读书笔记(3)篇

(2019-07-14 00:11:08) 读书笔记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

作者:武志红

武志红老师从事心理学事业25年来,一直都非常关注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与变化,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心理学微观角度,从当事人的童年家庭关系中找到深层答案:一个人之所以出现会绝望、愤怒,多数都是因为他受伤太重。而心理治疗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爱的力量。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答案,我们首先要将自己当成一个人,也要将别人当成一个人。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依然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能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比以前更能感觉到生命活力与人格完整,觉得活得更有意义。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在线阅读地址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读书笔记 第(1)篇

以爱为土,以懂为水,以看见为阳光,开出光明之花

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老家一姐妹晒她儿子的奖状。妈妈晒孩子的奖状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妈妈替孩子的进步感到骄傲和喜悦,进而把这份喜悦分享给其他人。当我点开大图想看看他儿子获什么奖的时候,优秀留守儿童奖几个大字把我震惊到了,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姐妹与其老公远在浙江打工,一儿一女留在安徽老家跟着爷爷奶奶,成了典型的留守儿童。夫妻俩只有农忙收粮食和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与家人团聚,每次出门,孩子都对她说:妈妈,你别走好吗?听到姐妹跟我说这些时,我眼泪快要掉下来——可怜的孩子。明明父母双全,却不能一起生活,孩子的哀求是这样的苍白和无助。


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讲就是中国人无论条件好坏,都喜欢把孩子当成弃儿来养。而上一代人习惯这样的养育方式,我们这一代人被这种养育方式当成常识,不假思索地沿用着。甚至当老人不帮忙带孩子的时候,老人似乎成了十恶不赦的人,然后以不赡养他们作为威胁。


孩子好乖,但好可怜。


赚钱真的比养育孩子更重要吗?为了赚钱,有多少人过着夫妻分居,与孩子分离的生活?即使达到了小康生活,我们的幸福指数一定会上升吗?


我看武志红老师的第一本书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触动很深。他说:孩子的好不是教育出来的,是用爱养育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这个爱是有度的,是一种恰恰好的爱,如同武志红老师说的,好的父母是一个结实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容器里流动,当孩子的生命能力被看见、被允许时,这份生命能量就会转化为生能量。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与《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在语言和表达结构上有相同点。前者是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的热点事件如大学生自杀、保姆纵火、杨丽娟追星和怒摔婴儿等热点事件进行心理学分析,得出事件背后的真相和隐含的心理问题。后者则是武志红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写的一些书评和影评。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热点事件后,你会发现,这些事情的主角的行为其实都是有其自身抹不开的心理动机导致他们的行为异于常人。你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导致了你的感受,而非这些事件导致了你的感受。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写的正是武志红对热点事件的理解。


武志红是资深的心理学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为何你总是会受伤》等,他的书畅销百万册。


武志红是博爱的。他能够深挖这些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人都缺少真正的关注和爱,他们是可怜的人,他们从婴儿时期就没有得到正常的关注和爱。因此,他说:看见,就是爱。而爱,可以如此有力量。


婴儿被很好地照顾奠定了安全感的基础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节目,是关于主持人测试妈妈的表情对婴儿行为的影响的内容。节目里邀请了一位宝妈,她带了一个刚会爬的婴儿。


测试是这样的。地板上放了一块透明的玻璃,玻璃下面做了火山的效果,可以看到红红的火焰,婴儿和她的妈妈分别在火山的两端。婴儿想要找妈妈,就必须勇敢爬过火山才能抵达妈妈的位置。


第一次测试妈妈没有表情且不看婴儿的时候,婴儿的反应。婴儿看到了妈妈在对面,当她爬到火山旁边时,她抬头看妈妈,又看看火山。她发现妈妈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在看她。婴儿在火山边记得团团转,最后原路返回。她没有勇气爬过火山去找妈妈。


第二次测试妈妈微笑注视婴儿时,婴儿的行为。婴儿依然爬到火山边,看看妈妈,看看火山,徘徊不定。当婴儿看到妈妈正在对她微笑,眼睛一直注视着她的时候,她鼓起勇气,爬过火山,成功地来到妈妈身边。


原来,妈妈的关注和微笑,对婴儿来说就是莫大的爱和鼓励。而爱,是如此有力量。


武志红老师说婴儿的需求若能够及时得到满足和回应,就能够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感。正是这份安全感,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因为真正体验过被关注和爱,才不畏惧困难,他们知道即使受到挫折,背后也有人安慰、鼓励和支持。


作者还指出,婴儿最喜欢的玩具是妈妈的脸。母亲,作为婴儿的主要养护者,关注婴儿、与婴儿互动、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不让婴儿处于无回应的绝境,而是让她时刻处于感觉可控的安全和善意的环境中,


妈妈、爸爸与孩子丰富的互动,胜过一切教育。孩子越小,这一点就越是重要。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相信有不少人羡慕那些在公司里从最底层开始打拼,经过几年艰苦卓绝地努力达到管理层的人。因为他们虽然学历很低,但是凭借自己某方面出色的能力,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但是,一旦你们的工作有利益冲突,你就会发现,这类人往往最难打交道。他们一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二看不起甚至抵触高学历的新人;三他们推卸责任的能力与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样出色。


武志红老师指出要远离这类人,因为这类人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这种在某些方面完美的人的对错逻辑是专门用来推卸责任的,并非源自他们自信。离他们近,就有可能成为他们推卸责任的替罪羊。


但是,作者深入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在某些方面特别出色的人,恰恰在这方面受过很重的伤。比如,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他们有不幸的童年和家庭,没有感受过无条件的爱的滋味。他们为了抵抗不被关爱的焦虑而要耍花招赢得父母的关爱,因而学会了察言观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出色的技能正显示出他们缺爱的痛处。


界限感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前提


武志红在书中列举了杭州的保姆纵火案来说明界限的重要性。作者认为雇主就是雇主、保姆就是保姆,不能因为共同生活在一个房子里而模糊了这样的界限。


我认为这种界限感不仅在雇佣关系上重要,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重要。


心理学家麦克.P.尼克斯教授在《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一书里提到我们的父母越常倾听我们,越认真对待我们,越尊重我们的意见及感受,我们就越有安全感和自制力。反之,如果他们听得越少,就越不宽容,越是挑剔,而我们也会变得越没有安全感、越焦虑。


界限感是尊重的前提,尊重是亲近的前提。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会剥夺孩子做自己的空间,包括遇到的问题、犯错的机会以及规划自己的生活。


武志红老师对这种过度参与孩子生活的行为叫做共生。他指出婴儿在6个月以内与母亲共生是正常的,超过6个月的共生就是病态的。


正如尼克斯教授所说的,过度地参与让孩子无法成为自己,无法体现自己的意志,无法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会让孩子逃离这样的亲密关系。而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尊重每一位成员的独有经验,以及他们拥有自己感受和观点的权利。


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才是健康的。而治疗这些心理疾病的方式就是以爱为土,以理解为水,以可见为阳光,才能开出光明之花。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读书笔记 第(2)篇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  武志红 

心理学中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不是事件导致了你的感受,而是你对事件的理解导致了你的感受。

心理学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看见,就是爱。 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我强大,其实都是因为被看见

按照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说法,就是:    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答案,但我们首先要将自己当成一个人,也要将别人当成一个人。胡医生说:“潜意识的揭开必须与医患关系的安全程度相匹配,心理医生只有确信自己能处理的时候,才去解开来访者的潜意识。”

 你以为的善良,也许是无力捍卫自己的软弱。从心理学上看,父母反对孩子离开家,是因为父母将孩子视为了“我”的一部分。简而言之,即父母看到孩子,就觉得自己是存在的,看不到孩子,就找不到存在感了——更通俗的说法是“心里空空的”。你可以先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先从日常生活中很小的细节开始。当你这样做的时候,父母不会觉得太难过,而你遇到的挑战也小很多。    任何行为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事实和态度。通常,你可能会认为,要通过一个很严重的事件来表达你很严重的态度。这时,其实你是非常没有底气的,你可能根本不敢表达你的态度,所以想通过一件重大的事情来表达你的态度。假如是这样,你可以先好好准备,然后通过很小的细节来传递你寸步不让的态度。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段话: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的目的本是为了保护心理免受伤害或痛苦,但是,一个人如果习惯用心理防御的手段去处理问题,结果反而会加重自己的心理痛苦。心理防御行为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逃避真实,例如,否定真实的心理感受,歪曲造成痛苦的客观事件等。心理应付方式往往会收到暂时的效果,就像一个人遇到问题去买酒求醉,从而把问题“忘掉”一样。但是,问题的根子还在那里,会在日后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太阳]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读书笔记 第(3)篇


#强推系列# 

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奠定了我们与世间万物的相处模式。

当然 我们不可能拥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学习去建立更加好的原生家庭模式 而处在痛苦挣扎中的人们 通过阅读 也可以慢慢直面自己的伤痛 再渐渐释怀 但值得注意的是了解原生家庭的错误不是一味推卸责任到原生家庭上 而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我们。

三岁前的孩子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亲子连结以及安全感 父母此时给予的爱将内化为我们心灵的安全基地、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勇气 而这个时期所锻炼出来的独立探索能力也非常大程度的决定着我们未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所以三岁前我们除了需要父母的高效陪伴之外 还需要挑战性探索 需要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

孩子并非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记得 那时的经历都会内化到潜意识影响着我们所有的意识、认知、性格以及行为 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