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7-14 06:01:58) 读书笔记 -
作者:梁漱溟 艾恺
本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在写作《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后,为印证事实,于1980年8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的访谈记录。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书中内容丰富,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对读者修身处世亦不乏启迪。。本书初版于2006年出版,曾入围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荣获“2006年十大好书”,2015年8月,艾恺教授荣获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年前易阑先生在他的公众号《田阁随笔》中写了一篇文章“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才知道梁漱溟老先生(又一次孤陋寡闻了)。花了几小时粗略的看完本书。用梁老自己的话来总结他:“思想上一直是个佛教徒,生活上是个儒家。”这句话值得我细细品味。
关于儒家,在我之前的认知里,儒学是中国几千年来在农耕时代的政治游戏里几乎玩儿坏的一个思想体系。先于孔子就有周儒,春秋经孔子梳理后一变,汉代经董仲舒“君权神授”又一变……明代至阳明心学又一大变……没人讲得清楚纯粹的儒学是什么。究其历史本质,儒学就是农耕时代维持一个小小的官僚集团和庞大自耕农群体间微妙平衡和上下联系所需要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一种以基本家庭伦理观为核心的社会粘和剂。不知我这样说是否正确。
梁老在书中对于儒家的阐述并没有太多,反而在佛学上聊得比较兴奋(这也印证他在思想上是个佛教徒[调皮][调皮])。上周出于好奇参加了终南山古观音禅寺的万人禅修营。书中梁老所说的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这些……在我们打坐完之后师傅和我们解释了一番,如醍醐灌顶,等于又温故而知新了一遍[调皮]。结束一天的禅修后,真如梁老所说,你会发现你的生命会起一点变化,或者说叫生命的提高。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现代城市文明中,如何把控内心,如何驾驭物质而非被物质驾驭,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这也是我们需要禅修的意义。很多人觉得我们丢失了自己的文化,这没错,因为大部分人几乎不会去了解这些,但参加完禅修后我必须要为佛教正名:“这才是我们灿烂且唯美的文化呀!”
扯得有些远了[偷笑][偷笑]。
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想用易阑先生的话来结束本次点评:
何以直面未来,唯有勇气、执着、善良和爱。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我仍是不敢回答。我想哪怕世界在变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变好些,也就够了。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历史亲历者给我们了解上个世纪的变换风云提供了一条别样的道路,百年屈辱历史中,知识分子,有志之士,猛将良才都悉数登场,过往的一切细细品来都有收获。梁老深湛的佛学,儒家修为为社会的改良向上提供了良方,从乡建入手,把激烈的国内改良革命,外族入侵的压迫剥削所涉及的基本盘--乡村组织强盛起来,来驱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佛学,印度哲学和传统的儒家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建国后社会剧烈变化所导致的一些列难题,如书名所述,这个世界会好吗?实际上梁老已经给了肯定的答案。
关于人性的见解尤其惹人关注,人会由于不同的认知去对周围的人有所鄙弃,也会对自身不断否定,为求而不得,劳而无获所神伤,进而有去结束生命这种荒唐的念头出现。在文中,用强大的内心,洞悉长长历史中的真知灼见来平复不当的想法,再去寻得好的生存信念,这一点挺难得。
初次接触这本书被英文译名吓唬得不轻,想象着是费解难懂的高深著作,待到一点点品读发掘就发现文中两人足够可爱可敬,蕴藏着智者千帆过尽的那种坦荡从容,挺容易接受书中的种种。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增订本)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这个世界会好吗?在问别人,同时也在问自己。一开始就是怀着这样的问题阅读本书的,对这个社会了解了很多,有时候觉得对自己不公平,有时候有感到对自己很不好,有时候会这个环境失去了信心,怎么做都无力改变。最终其实都是自己的内心不够纯正而已,无论大环境怎么样,我们一生是极其短暂的,不要浪费在抱怨这个世界不好上,因为这样做毫无意义。环境改变的慢,但是只要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好,就算是前进一步后退半步也无所谓。梁老先生给出的三个基本问题,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人与物质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会相伴一生,只不过在某个时间段内一个迫切需要,一个暂时退居其次。在公司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喜欢上了读书,每天一个小时,甚至更多,就是在经历人生百态,自己从未经历过得历练,读书就是读自己,因为书里面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在思考的同时也在进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会一蹴而就。希望自己以后可以读第二遍,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